温总理对灾区群众说话底气真足


             温总理对灾区群众说话底气真足



  曾经让毛主席他老人家流过泪的淮河水位超过了五四年!给沿淮河南、安徽、江苏三省造成74.4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惊动了党中央、国务院。

  7月13日,温总理前往安徽王家坝视察淮河汛情,他带给灾区人民群众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温暖和深情厚谊。

  特别是,温总理对灾区人民群众说的底气十足的话让人万分激动,他说要做好“两补”,“五保”,“一个不降低”。补偿采取最高的补助限额,落实两种补贴的政策;确保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洁净的水喝,有医疗条件,有住处;让农民在大灾之年生活不至于降低。

  温总理对灾区人民群众说的“国家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采取最高的补助限额,让农民在大灾之年生活不至于降低。”这三句感人肺腑的话是财壮的胆,如滚滚惊雷、震撼地球、响彻宇宙。这不仅仅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群众的关怀、温暖和深情厚谊的话,更显示出一个堂堂的社会主义中华大国有强大底气的话。这个有底气的话,是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灾区人民群众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现在温总理对灾区人民群众说了,原因就在于我们这些年坚持科学发展观使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作垫底。

  财大才能气粗,人有精神财是胆,这话一点不假。腰里要是没钱,看到烧鸡想吃连问几个钱一斤都不敢问;腰里要是有钱,不问价钱拿过来就啃,这就是有钱与没钱底气的区别。

  解放前的千百年来,淮河是一条害河。不知道要发多少次大水。每一次发大水,官府根本就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官商勾结乘机向老百姓放高利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瘟疫蔓延,哀鸿遮天,饿浮遍野,老百姓被逼的卖儿卖女,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四处逃荒要饭的凄惨的景象。

  淮河,全长1000多公里,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古代,与黄河、长江、济水并称“四渎”。

  1949年夏,淮河流域水灾严重,堤防多处决口。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又遭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马上邀集有关人员初步讨论了救灾和淮河治理问题。

  8月5日,反映淮河灾情的电报又一次放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前。毛主席阅读这封电报时难过地掉了眼泪,他在电报中“不少是全村沉没”“被毒蛇咬死者”“今后水灾威胁仍极严重”“多抱头大哭”等处画了横线,并给周总理写了批示:“请令水利部限日做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八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季即开始动工。”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抓救灾的同时,加紧了对治淮工程的具体部署。

  1951年,毛主席明确指出:“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饱受洪水灾害之苦的淮河两岸人民,听到党和政府要兴修水利、根治淮河的消息,精神振奋。那些逃难在外的灾民也纷纷返回故土,准备参加治水活动。毛主席得知后,十分高兴,认为气可鼓而不可泄,1951年5月,毛主席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周总理亲自主持了治淮工作。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做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治淮的方针与任务,为以后淮河的全面治理与开发打下了基础。

  此后,毛主席一直关注着淮河的治理。1958年,在杭州会议上,毛主席还特别强调了治淮的重要性,并指示有关省要进一步搞好治淮,争取在几年内做出显著成绩。在后来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毛主席又一次提及治淮工作,并称赞安徽的治淮排涝工作搞得好。

  因为没钱,涉及河南、安徽两省,横跨霍邱、颍上、阜南三县,控制面积4.22万平方公里的淮河中游防洪控制性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1958年上马被迫停建,一拖就是30年。国家有钱了,2001年底重新上马动工兴建。该工程总投资22.67亿元,2003年11月提前一年成功实现淮河截流,是淮河防洪体系中起关键性控制作用的枢纽工程。

  就地蓄水是防洪的基本。农民有句谚语,叫做“雨水贵如油,点滴不白流。”古时候的人很注意挖水塘、修渠堰就地蓄水。这样既保证农田灌溉用水,又能保证向地下渗水的水源,还能避免雨水集中涌入大河而造成洪峰,是一举三得的兴事。

  但是,多少年来,强调的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大国策没有很好的得到执行。只注意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放弃了小型水利建设。现在,水塘都平掉种粮,水沟、渠堰失修,河的支流淤泥逐年淤积台高河床,水系生态严重失衡,已经不能容纳应能容纳的流量,这是造成水害的接直根原。尤其是,水塘不能蓄水,一方面雨水白白的流掉。另一方面一旦干旱,河流干涸,就要打井抽水,使地下水严重超采,将给地质造成结构性溃崩而危及生命,这将是水利和农业的一大失误。

  水系的流通就像人体血液体系流通一样。人体血液流通靠的是血管的畅通,血管到处淤塞就会变窄,蓄血量就会减少,薄弱部位就会撑破,轻者造成半身不遂,重者造成死亡。雨水有水塘蓄存起来,多余的雨水才流入水沟,由水沟流入渠堰,再由渠堰流入河的支流,再由河的支流流入大河。如果,水塘不能蓄水,水沟、渠堰,河流淤塞狭窄,势必要造成大河下游涨水,如不开闸泄洪就会涨破大堤。如果,源头的水塘能蓄水,水沟、渠堰,大河支流宽深,就不会造成水集中涨在大河里。

  我的观点是,兴修水利从源头抓起,深挖塘、疏河道、广蓄水。这个观点得到了国家水利权威的肯定。如果,雨水在源头上的水塘里蓄起来,淮河至少要减去三分之二的流量,不可能出现洪峰,更不可能给沿淮河南、安徽、江苏三省造成74.4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如果,把74.4亿元用在从源头就地蓄水上,温总理对群众讲话不是又在74.4亿元增加一倍的物质底气吗!

  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