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推崇“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的根源何在?
自贵州省六盘水市副市长叶大川欺骗国务院七部委环保专项行动督查组,被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挂牌督办的环保违法案件以来,官员说假话,瞒上级,从过去的由个人说假发展到由集体决定说假的秘密,已由半公开变成了为全开放,由隐蔽的幕后走到了阳光的前台,而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些官员奉行的“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的信条也已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成为中央政府整治的重点。
12月1日,《瞭望》周刊在《注重政治诚信建设》一文中明确指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政治诚信的问题。提倡诚信的政治人格,建设诚信的政治制度,戒除不诚信政治行为,社会诚信才有希望,政风好转才有可能,社会和谐才有基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央对“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的政治不诚信的官员整治的决心。
在《注重政治诚信建设》一文中,还分析了一些官员说假话的现象,比如:有的地方官员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谎报数字的行为时有所闻;在有的地方,一些弄虚作假行为已不只是官员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级机关的集体决策,不解决问题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多有所见,发生重大事故不如实提供信息,在关系公众利益的重大事项上不向群众报告实情,采取欺骗手段应对检查和监督,有的甚至达到明目张胆的程度。
更令人担心的是,没有足够多的人将这些弄虚作假行为放在政治诚信的高度来认识,而只是视为一般的歪风邪气。在讲到诚信建设时,人们甚至很少讲到政治诚信,而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社会风气和经济行为的诚信。政治领域中弄虚作假的行为公然招摇于市,不仅使有的地方党委和政府在人民眼中丧失了基本的诚实信用形象,而且使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现象益形泛滥。可以说,政治诚信建设已经成为社会风气启衰除弊的关键问题。
然而,《注重政治诚信建设》一文中只是对官员没有“政治诚信”的现象作了分析,但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而形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却没有分析。文中通篇都在说政治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所以,对一些官员的头脑中存在的“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没有“政治诚信”理念的根源何在?也只好由笔者来帮其完成了。
笔者以为,官员奉行的“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的信条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就有三个根源:
第一根源是为了展示自己政绩的需要。在中国没有那个人说自己是比别人无能的,每个中国人都是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能干。对领导干部来说,这种想法更是根深蒂固。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领导说的话都是正确的,这已在人们的思维中形成了概念。当然,在中国能当上领导的人,从领导个人的素质上说应该还是有“一套”的,至少还是有“一技之长”的,不然怎么会当上领导的呢?
所以,当上领导后,那领导当然要考虑自己在位的政绩做得如何了。如果做得好领导自己在仕途上还能更上一层楼;如果政绩平平,那么领导自己的仕途也就会从此而渺茫了。
在这样一种思维的支配下,领导在工作中也就要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为自己的前途多着想的。这是一种荣耀,也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是没有错的。因此,当领导只要在台上掌政一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与政绩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领导在任期间,想自己能取得更大的政绩,搞一些能引人瞩目的大项目、大工程的想法是正常的。这种想法也可以说是代表了当前官员们的普遍想法。尽管有人会说,领导做的这些大项目大工程,不是全为自己着想的,也有一些领导的工作实绩是对人民有利的,是确实造福于民的。但是,另有些“大手笔”呢?领导们则并不是为人民着想的,其实都是一些为自己的政绩着想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这一点,在当前“落马”的腐败官员中可以得到证实。
当然,做这些“大手笔”的政绩,一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二是需要上级领导的支持。当地的实际能否承受得住这两方面的要求呢?领导的权力能否罩得到呢?所以,在不能承受这些要求的情况下,领导必须采取说假话的办法来台高当地的承受能力,从而得到资金、资源和上级领导的支持,才能建起自己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所以,久而久之,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就成了当前为官者的为官之道,是官场公开的秘密和树政绩的法宝。
第二个根源是当地经济利益的需要。为何如此说呢?我们的官员都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当前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的经济发展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大。所以,如何尽快地把当地的经济发展上去,这些都是当地领导的现实想法。然而,这种想法与当地的现实情况,尤其是现实经济基础是很有关系的。在有些地方,当地的经济落后,当地除了资源和环境,没有别的优势可言。所以,有的领导认为,要发展经济只有牺牲资源和环境。在这样的思维中,发生贵州省六盘水市副市长叶大川欺骗国务院七部委环保专项行动督查组的事件是难免的,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个是迎合上级考核的需要。这个人们都是知道的,况且现在又临近年底,各级的检查、考核小组一定也是一批又一批的。这些考核也都是从上而下,一级一级的考核下来。当然,这些考核的最终是考核基层的领导,是对基层领导一年政绩的考核。你们说,领导对此能不重视吗?这是关系到上级对下级领导的重视问题,说严重些那是关系到领导自己的前途问题啊。
而上级领导对下级领导的考核都是有些什么内容呢?当然这里面有很多指标,我不可能一一举例。但最基本的指标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指标。
大家知道,过去上级考核下级经济指标是以GDP论英雄的,所以,领导们都是为GDP而忙碌。这样一来,各地出现了投资过热。为了控制这种不良情况,上级又提出了绿色GDP的考核指标。提出这个考核指标是从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角度出发的,但是,到了基层可能就没有这么好了。哪里有那么多的绿色GDP的项目呢?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导们只好说假话,给普通GDP带上绿色的帽子,就成了绿色GDP了。
还有一个考核指标也是要提的,那就是财税的增长指标。如今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是看财税增长的情况如何的。但是财税增长不代表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了,况且,这个财税的增长也不是说增长就增长的。而这种考核指标对领导干部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领导的“沉浮”问题。因此,在这种考核指标面前,领导一定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的。当然,在完成不了任务的情况下,领导不搞数字游戏又有何法呢?领导不说假话怎能代表当地的经济发展?不说假话怎能说明领导的政绩可观?不说假话又怎能很好地去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自己的仕途能不受影响吗?所以,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中,领导怎么会不去说假话呢?况且,上级领导也是不希望下级领导没有政绩的。所以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就是当前官场中盛行的公开秘密。
当然,笔者也是不希望官场说假话这种情况再存在下去,所以,笔者建议我们的上级领导,在制定考核指标的时候,能否把“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多少”作为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
因为,我们一切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使老百姓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笔者认为,这样的考核指标才有实际意义可言,才是符合国家、人民的意愿的。
龚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