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 儒家的政治主张。以"礼"来维持统治。"法治"的对称。孔子主张"为国以礼"(《论语.先进》)。但西周末年以来,礼治已遭到破坏,"礼崩乐坏",孔子认为要挽救"礼治",首先是要求统治阶段中成员确实以身作则按周礼行事,以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犯上作乱"的事就不会发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孔子还认为礼治的关键在于"正名"。子路问他"卫君侍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具体内容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否则,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季康子问政,孔子也说:"政者正也。"(《论语.颜渊》)但孔子也认为对周礼应该有所"损益",提出"举贤才"以扩大选拔统治人才的范围,主张实行德治教化与政令刑罚相结合的方针,主张对民"齐之以礼",使礼下到庶人,以及提出"仁"作为礼的基础和内容,使已经流于形式的礼重新发挥作用等,都是孔子对礼治的修正、补充和发展。此后,礼治为儒家的重要政治主张。战国末期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他还提出:"礼者,矣。"(朱熹《孟子集注》)
举善 孔子用语。举用善人。《论语.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集解》:"君能举用善人,置之禄位;教诲不能之人,使之材能。如此,则民相劝勉为善也。"孔子在《论语》中三次谈及何为善人,"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述而》)"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先进》)"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子路》)后人分别注解为"善人即君子也。""践循也,言善人不但循追旧迹而已,当自立功立事也。而善人好谦,亦少能创业,故亦不能入于圣人之奥室也。"(见何晏《论语集解》)"善人者,志于仁而无恶。""善人,质美而未学者也。"善人,欲仁,而未志于学者也。欲仁,故虽不践成法,亦不蹈于恶,有诸已也。由不学,故无自而入圣人之室也。"(见朱熹《论语集注》)可知,善人即质朴有德之君。孔子的举善和他的举直错诸枉,举贤才的思想是一致的,即以此作为政治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修文德 孔子用语,谓以文治之德管理国家。《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亲之。"修,整治,治理。朱熹注:"内治修,然后远人服。有不服,则修德以来之。"(《论语集注》)刘宝楠注:"修文德者,修谓加治之。文德谓文治之德,所以别征伐为武事也。"(《论语正义》)"修文德"是孔子对周礼以刑政治民的重要修改。"为政以德"(《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都是指要以道德治国。孔子的这一思想后被孟子发展为"仁政"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