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此外,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830元,同比增长1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中国新闻网7月26日。)
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普通大众的收入状况较之以前获得了长足的改善,许多城乡居民纷纷从经济增长的实惠中受益。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更为详尽的数据分析,包括收入增长的构成中,有多大的比例分别来自工资性收入增长,以及来自资本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长,亦即城镇居民收入构成的增长份额。
因此,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其实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构成中,更多的增长份额来自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则势必有更多的普通大众从中得到实惠。
但是,联系今年上半年沪、深股市出现大幅度攀升,我们有理由做出这样一个判断,其实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构成中,更大的增长份额来自城镇居民的资本性收入的增长。
因此,虽然今年以来,全国许多地区纷纷提高了城镇居民的最低工资标准,但是真正构成本轮收入增长的主流群体,更多来自中等收入以上的群体。只有这些群体,才能通过过去的财富累积效应,形成足额的资金投入到资本市场中,进一步扩大自身的收入,形成财富累计的叠加效应。
而与此相反,大多数中低收入阶层,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资本性经营,因此不太可能在本轮收入增长获得较大收益。并且,在城镇居民收入呈现高增长性的同时,今年上半年CPI增幅也创造了近年来的新高。同样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由于食品价格急剧上涨,推动CPI呈现出结构性上涨。据统计,上半年全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6%,其中,粮食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其余则有涨有落,水产品价格上涨3.7%,鲜菜鲜果价格下降2.9%。在上半年CPI中,食品价格带动了2.5个百分点。
因此,对于广大中低收入者而言,在收入并未呈现大规模上涨的同时,更要承受生活成本进一步上涨的压力。因此,虽然工业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并未出现大幅度的攀升,但是以食品消费为主的广大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的真实性,却有待进一步考证。
循此逻辑出发,工资增长的构成和受益群体,其实在本轮工资增长的格局中是极其不平衡的。实际上,此前中国劳动学会的调查也显示,工资增长的主要流向是垄断行业和管理层。而大部分私营企业的工资水平几乎徘徊不前。
因此,我们似乎不应该更多的关注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绝对数,更应该关注数字蕴含的真实内涵,更应该关注城乡居民收入是否在本轮近年来少有的增幅中进一步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公开数据,目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大概三点几比一,但是根据王小鲁等人的研究成果看来,远不止这个数据。根据他的调查,目前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31倍,而不是统计显示的9倍;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而不是按统计数据推算的21倍。
因此,在收入增长呈现超常规增长之后,决策层更应该思考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运作,保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真实性”,亦即城乡居民在名义工资收入增长之后,其真实工资也能实现增长。同时,采取有效的政策设计,谨防居民收入差距在收入的持续增长进一步扩大,尤其要防范财富通过不正当途径向少数人集中,要让更广大的普通大众从经济增长的实践中感受到收入增长,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真实实惠。
当然,从长期来看,在工资增长的持续推动下,我国人力成本提高将是必然的趋势,如何因应这种变化,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进一步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