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在孔子和儒学研究领域里虽然具有浓厚的左倾色彩,但既然是研究,当然也应该允许这种持左倾观点的人对乃至批判儒学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批评,这实际上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然而到了六十年代,随着中国国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不久便发生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必要组成在"文化大革命"发动之初,斗争矛头便对准所谓"四旧"。《人民日报》1966年6月1目的社论号召人们起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要将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彻底打倒和彻底废弃。于是不久便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规模宏大的"破四旧"运动,打、砸、抢、抄、抓等暴力事件遍及全国,民主与法制遭到了粗暴的干涉与破坏。
所谓四旧,基本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东西,除了一些精神性的习惯和风俗外,更多的则是中国历代遗留下来的物质文明的载体即图书文物等等。因此经过破旧的摧残,中国的文物典籍又一次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首当其冲的当然又是孔子和儒学。在这场运动中,曲阜的孔庙受到造反派的冲击,孔庙中的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孔子及孔门弟子塑像被砸毁,匾额、牌位被焚烧,所造成的损失己无法估量。
在"文化大革命"的早期,孔子及儒学方面的文物典籍虽然受到严重的破坏,但由于此时运动的重心尚不在孔子与儒学本身,因而还没有触及孔子与儒学的思想观念问题。然而到了七十年代初,随着林彪反党叛国罪行的暴露,这一事件遂引起毛泽东的高度警觉。他在林彪事件之后不久即提出要通过批孔来防止右倾倒退问题。在毛泽东看来,林彪和国民党一样,都是尊孔反法的。因此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就必须进行评法批儒。他认为,法家历来主张中央集权、郡县制,在历史上一般说来是向前进的,它是厚今薄古的。而儒家呢?它是厚古而薄今的,是开历史倒车的。毛泽东在1973年9月23日会见外宾时还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此当他看到杨荣国所写的《孔子--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的文章之后,便自然下令《人民日报》全文转载。时在197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