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证创设是赤裸裸的“抢劫”


    5月30日暴跌之后,市场关注的焦点不是某些低价股的强劲反弹,也不是那些所谓的蓝筹股创出新高,而是几只如同废纸的认沽权证。

    5月30日,钾肥JTP1率先启动,最高涨幅达八倍之多,那些嗅觉灵敏的大资金可谓赚得盆满钵满。在钾肥JTP1的带动下,沪深两市其它四只认沽权证均出现暴涨。短短数个交易日的暴利丝毫不亚于某些蓝筹股此轮大牛市的涨幅。正是由于认沽权证的赚钱效应,吸引了更多资金参与炒作。

    在南航权证上市以前,沪深两市五只认沽权证中,根据契约的规定,只有沪市的招行CMP1权证才可能被创设。深市四只权证涨得一塌糊涂之时,招行CMP1明显滞后。但招行权证却有后来居上之势。也正是招行权证的暴涨,导致了诸多券商的创设。

    权证被爆炒,谁才是背后的获益者?国泰君安发布的研究报告给出了答案:是券商。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指出,今年中信证券权证创设收益将达到7.63亿元,广发证券、海通证券和宏源证券的权证创设收益分别为1.98亿元、1.92亿元和1.12亿元。

    招行权证首发不超过23亿份,今年8月底将到期,其行权价为5.48元,行权比例为1:1,按照招商银行目前25元左右的价位,在两个月之内股价跌到行权价,除非发生重特大事件,否则,其权证如同废纸当不会有什么疑问。而参与创设的券商在行权前一两个交易日只需将其赎回注销,即可获得巨大的收益。也由于这个原因,券商对于创设招行权证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截止6月21日,包括中信、长江、中投、广发、宏源等券商累计创设招行权证超过26亿份,大大高于其首发的份额。目前招行已实现流通的股份为47.09亿股,也就是,加上券商创设部分在内,权证份额大于流通的股份数量。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如果果真所有的权证全部行权,显然没有那么多的股票。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上海证券交易所权证管理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第十条规定,申请在本所上市的权证,自上市之日起存续时间为 6个月以上24个月以下。券商创设的权证同样应该符合上交所的规定。但是,此次券商创设招行的权证其存续期明显达不到6个月以上的要求,但却能堂而皇之地创设上市,是一种赤裸裸的恶意违规践踏游戏规则的行为。让笔者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上交所竟然为了创设还召集有关券商“商议”。

    当初招行之所以向流通股股东派发权证,其实是为了弥补偏低的股改对价。应该指出的是,其弥补的对象是流通股股东,而不是那些参与权证创设的券商。现在券商亦来抢夺流通股股东的一份羹,不仅增加了权证的份额,更影响到其交易价格。另一方面。本应由流通股股东享受的股改对价,现在则被“转移支付”到了券商身上。

    毋庸置疑,此次权证炒作的火爆,其中不乏非理性的成分在内,操纵行为亦很明显。同样根据《暂行规定》,禁止任何人直接操纵权证价格。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对于如此明显的操纵行为不去认真查处与严惩,却搞什么“市场化”的权证创设(并且是支持违规的创设),确实有点匪夷所思。监管层一直强调要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其带头违规,又如何能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权证火爆,背后操纵的大资金是赢家,券商亦是其中的大赢家。而券商的创设,又与赤裸裸地在市场中“抢劫”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