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蓝筹股回归国内上市,经过一轮爆炒,高价、高调、高融资量回归内地市场,让我们感到更多的是,超小的发行量,畸形的高发行价,改善国内上市公司的质量,但依旧维持高估的市盈率。
畸形的发行价
去年以来,已经有多家在香港上市的H股企业回归国内上市,其发行股价均是参照H股股价,在H股多日平均股价的基础上,以90%均价的价格向A股投资发行,结果就是回归的上市公司高价发行,筹到巨额资金;香港投资者投资成功,大赚一笔;国内投资者打新股的,上市即抛,获得高额收益;二级市场投资者高位接货,苦于无奈,只能维持高股价。这样又造成国内上市与同在H股市场上市的公司股价两地价差高达100%,广深铁路、大唐国际、中国人寿等等公司均是如此。同时,我们国内投资者还要遭受外国投资者:A股市场投机风气严重,市场不成熟,,投资者疯狂,资金推动牛市制造A股大泡沫等等指责。一方面,国内投资者的确在投资理念方面仍有待灌输,投机风气需要压制,A股市场需要调整;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希望的所谓海归蓝筹股却以如此高的发行价融资,以所谓的香港H股市场股价作标杆,发行股票,已经人为地把市场的价格中枢抬高,一上市,每个股票都变成50、60倍市盈率甚至上百倍市盈率股票,那么市场中已有的其它20、30倍股票就显得便宜了,不上涨追平相应股票市盈率才奇怪呢?!这样,A股市场能没有泡沫吗?
香港的外国投资者在两年前已经低价买进了当时绝对低估发行的优质股票,今天又以回到合理估值区甚至高估了的股价为H股上市公司的A股发行作价格标杆,在其中套利投资,又大赚一笔,让中国国内投资者用数倍于当年因行政干预不能买到的价格购买有点高估的股票,然后用数倍的资金维持着股价,等等未来经济增长带来的超额股利,或者参与疯狂投机炒作,赚取无合理价值的差价,助长国内A股市场的非理性投资风潮,继续吹大已有泡沫化苗头的A股泡沫,最后自己捅破泡沫,承担巨大物质损失和精神痛苦。以前眼睁睁看着外国投资者尽情分享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盛宴,现在回复清醒慢慢“啃着”他们吃剩的“鱼骨”,最后还有可能自己为自己“埋单”这一切,如果不幸成真,国内投资者能说幸福,不悲哀吗?
从1993年第一支H股发行上市至今,香港市场为国内大型企业发行上市提供了可容纳的巨大空间,同时这些企业在海外上市,筹集了巨额资金,在严格监管的市场中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运作效率,更加提升了国际地位,实现了国际化。但是他们也给外国投资者带来了巨额收益,这些国内垄断巨头每年获取的巨大垄断经营利润,给投资者的高分红、高成长,足以收回当年承担的资金风险,收益更远远超过他们承担的各种中国国内不确定风险。当时数百亿股的发行量,几元的发行价格,今天当年的低价股,已经成为年股息收益3%以上,价格几十元的高价股。而今它们的回归,同样数倍的筹资量,只需要发行几十亿股股票就可以完成。而以后的分红、投票权等则依旧是大股东或者控股股东、H股股东获利最丰厚,A股股东只能是旁观者。
发行大量股票,低价收购;然后等待利用另一市场的机制陷阱,充分套利;最后还是充分掌握话事权、收益权。这些外国投资者享受的待遇也太超国民化了!同样的发行量,融资500亿人民币,非要以H股的价格为标杆只发行那么十几、二十亿股,而发行后国有股东依旧有74%高控股率,H股还有17的流通量,A股股东只有区区9%的持有量。为什么不能发行30、40亿股,10块一股,回报国内投资者?我们现在的市场恰恰就是股票量少价高,现在只发行那么少的股票,只会更加剧这种状况,让少量的股票给“饥渴”的市场“解渴”,只会导致股价越来越高,如果供应量上加大,同样融资500亿,发行40、50亿股,那么市场绝对不可能将股价炒到30、40块的高度,那是股票的市值就不是发行20亿股600亿的流通市值,而是40亿股1600亿的流通市值了,炒作难度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而在股东的话语权上,一股独大也不会严重,两地三方的控股率不会相差太悬殊,A股股东的地位就不会是人微言轻了!事实却是残酷的,希望和现实是何其的遥远,合理的远离我们而去,弊端还在那里发挥着“作用”!
我们的管理层用这些所谓的市场手段,以行政的方式来行使市场的活动,同时又让我们白白为外国投资者埋单,优质蓝筹股这样回归国内市场,对我们是有利的吗?我们后面的时间里,这些优质蓝筹能带给我们多少惊喜呢?投资者受着两方面的打压,赚钱已不容易,况且现在也许可以赚到,但当价值回归时,高估的要还回去,那时虚拟的财富肯定缩水,留给我们的什么也没有了。一方是绝对的强势大股东,一方是有相对控股率又有绝对的资金优势,国内的A股投资者却什么不是,处于低端地位,任其圈钱,付出大量资本,只得到公司分红的苍头小利,不合理早已清楚摆着,却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