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的炒作风险再次凸现。8月8日上市当日遭暴炒的荣盛发展和方圆支承,前天即出现大跌。虽然新股由于上市当天几乎没有涨跌幅限制,其股价很容易因为资金的疯狂追捧而出现飙涨,然而一旦追涨力量衰竭,这些遭爆炒的新股后续的调整幅度往往也相当惊人。
行情显示,8月8日上市交易的新股荣盛发展和方圆支承当天走势极为强劲,其最高价均攀升至50元以上。然而昨天上述两新股惨遭冷遇,跌幅均超过9%,荣盛发展盘中最低价跌至46元,和前日最高价之差接近13元。在它们下跌的带动下,东华科技、蓉胜超微、宏达经编、中核钛白、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新近上市的次新股纷纷以绿盘报收,其中宏达经编、中核钛白跌幅都超过7%。
事实上,近期上市的一批新股,首日涨幅均不菲,不少品种还出现高开高走的走势。如西部矿业上市后不到一个月时间股价即告翻番;高金食品、宁波银行、东华科技、实益达、南京银行等品种短期内也有不小的涨幅。正是在这种炒新股的“赚钱效应”刺激下,近期上市的一些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均相当惊人。如中核钛白和宏达经编上市首日涨幅都超过500%,荣盛发展和方圆支承上市首日的最大涨幅也分别超过300%和500%。由于远高于机构的预测定位区间,首日疯炒的新股中,大多是民间活跃资金所为,而机构多选择了抛出。
从历史上看,上市当日疯炒的新股,其蕴涵的风险一旦爆发,杀伤力相当巨大。远的来说,2006年6月19日,中工国际上市当日,其开盘价为17.11元,但盘中最高狂飙至50元,收盘价也高达31.97元。然而,该股随后就出现连续跌停,最低价见13.60元,即便到现在,其股价也未能到达50元的天价。近的来说,拓邦电子上市当日也遭疯炒,股价最高涨到71元,然而迎接它的也是连续跌幅的命运,短短几个交易日其股价几乎“腰斩”。
由于中小板新股普遍流通盘较小,因此很容易出现供求关系失衡而暴涨。然而,如果投资者不认真研究公司的基本面,随意跟风,那么在牛市中也很可能出现“炒新”遭重套的尴尬局面。
针对近期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过高的现象,为更有效遏制新股上市首日过度炒作,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深交所今天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板股票上市首日交易监控和风险控制的通知》,去年9月14日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企业板股票上市首日交易风险控制的通知》同时废止。
与原《通知》相比,新《通知》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增加了临时停牌次数,延长了停牌时间。除原有的盘中波幅达到±50%和±90%各停牌15分钟外,增加规定盘中涨幅与开盘涨幅之差首次达到±150%和±200%时,深交所对其分别实施临时停牌30分钟的风险控制措施。二、强化了交易监控的手段。深交所市场监察部门将密切监控上市首日的委托和交易,对出现通过大笔集中申报、连续申报、高价申报等方式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的重大异常交易情况的账户,将采取限制交易、上报中国证监会查处等措施,并对盘中限制交易措施规定了特殊的实施程序。三、强化了证券公司在新股上市首日合规交易和风险控制中的责任与义务。《通知》要求证券公司应切实加强对投资者风险教育和交易行为的规范与指导,并积极配合交易所的自律监管工作;对不尽责配合的证券公司,深交所将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其纪律处分。
深交所有关负责人再次郑重提醒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要充分认识新股交易中的潜在风险,理性投资,不要盲目跟风炒作,并及时关注深交所的有关风险提示和临时停牌公告。
一段时间以来,中小板频繁出现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过高的现象,据统计,今年中小板上市的45只新股的平均首日开盘涨幅159.45%,较去年上升了69.21个百分点;平均首日最高涨幅193.91%,较去年上升了77.99个百分点;8月8日上市的两只新股因昨日暴跌,“方圆支承”已从最高的51元跌至42.7元,“荣盛发展”从最高的58.95元跌至46.03元。这种盲目的跟风炒作行为,使追高的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
在今年的理财市场上,要说什么最“红火”,应该要属“打新”了吧。各家银行的“打新”理财产品也俨然成了银行发行各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包括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以及其他类型基金产品等)中的主打,因为在A股市场,“打新”成了一桩几乎无任何风险且稳赚不赔的“生意”。据统计,上半年网上新股认购年收益率在8.4%至10.7%之间,而网下认购年收益率更高,甚至超过50%;然而,随着网下申购被叫停、“打新”资金的进一步壮大、中签机率一降再降,打新股理财产品的收益也将会随之缩水。
目前大盘正处在大牛市过程中,新股出现首日大涨也是在预期之内,只是这种首日巨大涨幅的主要原因是由一级、二级市场的巨大价差拉动所导致,实际上并不是一级市场定价过低而导致。从绝对定价水平看,许多股票的实际发行市盈率仍然高达30倍以上,例如近期上市的中国远洋和中信银行达到了100多倍;从长期看,随着机构定价水平和市场估值合理性的提高,新股首日涨幅也将逐渐缩小,趋于合理化;从短期效应看,在目前二级市场估值水平下,一级、二级市场的价差拉动效应仍然存在,发行价格的降低将导致首日涨幅仍然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本来,既然是市场化询价,从经验老道的机构投资者那里询问出的价格不应该和市场有太大出入。虽然从境外市场情况来看,发行价与市场价有10%-20%以内的波动,属于正常偏差;但我国股市在股改后,大盘股上市即使反应差也不降发行价,小盘股的发行价则与市场价有50%以上乃至成倍的悬殊,而且迄今完全是包赚不赔,显然是很不正常的现象。我想这既有制度方面、也有技术层面和股市文化方面的复杂因素。
不论是中国股市也好,还是中国足球,“中国特色”也一直让一些从外国来取经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由于历史的商业和文化传统原因,加上我国现阶段金融投资品种比较缺乏,加之我国证券市场诞生时间不长,证券市场中时常出现“炒新”、“炒偏”、“炒小”等投机之风,虽然股权分置改革已经消除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大制度性缺陷,但很多人在股权分置的扭曲结构下形成的老套思维依然没有多大的改变。2005年我国证券市场刚刚回暖,不少曾经“与庄共舞”的人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喜新厌旧、喜小厌大、投机炒作仍然是中国股市相当一部分人中盛行的过时文化。反过来这种情况也反映出我国证券市场制度规划和安排上的漏洞或偏差,像去年爆炒宝钢权证一样,对新股特别是中小板的小盘新股的暴炒也是一样。由于中国经济已经被世界所关注,中国已经走向了世界,由此一方面我们要在制度安排上增加合理性和灵活性,尽快打破所谓新股包括中小盘股不败的神话,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投资者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境外成熟市场的股价结构和市场定价规则,了解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接轨的必然性,了解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使我们的市场和投资者都能更快地成熟起来。
从技术层面看,我国股市大盘股上市和小盘股上市的市场表现和溢价迥然不同,不宜呆板地采用同一办法。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股市对大盘股特别是超级大盘股上市有畏惧心理。大盘股上市采取机构投资者有较长锁定期的认购制度有积极意义,今后要继续保持乃至进一步扩大机构投资者承接大盘股的比重。这对稳定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减少目前过剩的货币流动性都有积极意义。国航由于网下机构投资者反应清淡,被迫调整方案,缩减融资规模,就反映了市场机制对融资冲动已经开始发挥约束作用,证明了我们过去强调的机构投资者在制约融资扩容方面的核心作用。在大盘股和超级大盘股上市方面,目前的问题是,由于让机构投资者承接份额仍然较小,机构投资者对融资方的制约就比较有限。试想,如果我们也像境外成熟市场那样,机构投资者通常要承接90%的融资额,这些大盘股的招股,就不单是降低发行量的问题,而是必须调低发行价,否则只能宣布本次发行失败。发行上市有成有败,上市发行有溢价也有跌破,这样的市场才是健康和平衡的市场。所以,我们一贯强调,只有持有长期资金来源的机构投资者发挥主导作用,投资与融资的制约和博弈才能展开,公众投资者才能安心入市,二级市场才能从容迎接更多的大盘蓝筹股上市。
上市流通的方圆支承和荣盛发展再现了近期新股上市首日大涨的风采,按照收盘价计算两支个股的静态市盈率分别达到了224倍和413倍,已经远远超出了市场40多倍平均市盈率的水平。
回顾近期新股上市首日的表现,一条新股定价高估的清晰路径已经显现出来:在良好的牛市环境中,机构投资者充满着乐观的预期,普遍把未来的业绩作为定价的标准,发行后,由于没有套牢盘等因素,引来游资炒作,造成股价高企。
在疯狂炒作的背后,是新股市盈率的高企,新股的高市盈率发行和计入指数前的热炒,是深沪股市股价虚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不断走高的新股发行市盈率似乎成了中国股市不成熟的又一个证据,为大量人士所诟病。实际上,试图通过调整发行机制的方式减缓股市泡沫恐怕于事无补,真正的问题出在投资者的狂热。
是什么原因导致新股被爆炒呢?笔者认为,这是博傻理论作祟。有些新股估值不合理,但是,因为新股属于没有套牢盘的筹码,主力敢于炒作。只要把人气做出来,自然有人敢跟,这和认沽权证的炒作模式有相同之处。即使是基金不得不配的优质筹码,一旦股价透支业绩,付出的代价是后来者无利可图。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该如何做?还是引用格雷厄姆老先生的话作为我们的建议,“这些新发行的股票也许会是极好的购买对象——几年之后,当已经没有人想要它们的时候,投资者就可以以远低于其真实价值的价格拥有它们。”当然,或许股价不会跌得那么惨,但是多一份耐心得到惊喜的可能性总是要大很多。
行情显示,8月8日上市交易的新股荣盛发展和方圆支承当天走势极为强劲,其最高价均攀升至50元以上。然而昨天上述两新股惨遭冷遇,跌幅均超过9%,荣盛发展盘中最低价跌至46元,和前日最高价之差接近13元。在它们下跌的带动下,东华科技、蓉胜超微、宏达经编、中核钛白、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新近上市的次新股纷纷以绿盘报收,其中宏达经编、中核钛白跌幅都超过7%。
事实上,近期上市的一批新股,首日涨幅均不菲,不少品种还出现高开高走的走势。如西部矿业上市后不到一个月时间股价即告翻番;高金食品、宁波银行、东华科技、实益达、南京银行等品种短期内也有不小的涨幅。正是在这种炒新股的“赚钱效应”刺激下,近期上市的一些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均相当惊人。如中核钛白和宏达经编上市首日涨幅都超过500%,荣盛发展和方圆支承上市首日的最大涨幅也分别超过300%和500%。由于远高于机构的预测定位区间,首日疯炒的新股中,大多是民间活跃资金所为,而机构多选择了抛出。
从历史上看,上市当日疯炒的新股,其蕴涵的风险一旦爆发,杀伤力相当巨大。远的来说,2006年6月19日,中工国际上市当日,其开盘价为17.11元,但盘中最高狂飙至50元,收盘价也高达31.97元。然而,该股随后就出现连续跌停,最低价见13.60元,即便到现在,其股价也未能到达50元的天价。近的来说,拓邦电子上市当日也遭疯炒,股价最高涨到71元,然而迎接它的也是连续跌幅的命运,短短几个交易日其股价几乎“腰斩”。
由于中小板新股普遍流通盘较小,因此很容易出现供求关系失衡而暴涨。然而,如果投资者不认真研究公司的基本面,随意跟风,那么在牛市中也很可能出现“炒新”遭重套的尴尬局面。
针对近期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过高的现象,为更有效遏制新股上市首日过度炒作,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深交所今天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板股票上市首日交易监控和风险控制的通知》,去年9月14日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企业板股票上市首日交易风险控制的通知》同时废止。
与原《通知》相比,新《通知》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增加了临时停牌次数,延长了停牌时间。除原有的盘中波幅达到±50%和±90%各停牌15分钟外,增加规定盘中涨幅与开盘涨幅之差首次达到±150%和±200%时,深交所对其分别实施临时停牌30分钟的风险控制措施。二、强化了交易监控的手段。深交所市场监察部门将密切监控上市首日的委托和交易,对出现通过大笔集中申报、连续申报、高价申报等方式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的重大异常交易情况的账户,将采取限制交易、上报中国证监会查处等措施,并对盘中限制交易措施规定了特殊的实施程序。三、强化了证券公司在新股上市首日合规交易和风险控制中的责任与义务。《通知》要求证券公司应切实加强对投资者风险教育和交易行为的规范与指导,并积极配合交易所的自律监管工作;对不尽责配合的证券公司,深交所将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其纪律处分。
深交所有关负责人再次郑重提醒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要充分认识新股交易中的潜在风险,理性投资,不要盲目跟风炒作,并及时关注深交所的有关风险提示和临时停牌公告。
一段时间以来,中小板频繁出现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过高的现象,据统计,今年中小板上市的45只新股的平均首日开盘涨幅159.45%,较去年上升了69.21个百分点;平均首日最高涨幅193.91%,较去年上升了77.99个百分点;8月8日上市的两只新股因昨日暴跌,“方圆支承”已从最高的51元跌至42.7元,“荣盛发展”从最高的58.95元跌至46.03元。这种盲目的跟风炒作行为,使追高的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
在今年的理财市场上,要说什么最“红火”,应该要属“打新”了吧。各家银行的“打新”理财产品也俨然成了银行发行各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包括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以及其他类型基金产品等)中的主打,因为在A股市场,“打新”成了一桩几乎无任何风险且稳赚不赔的“生意”。据统计,上半年网上新股认购年收益率在8.4%至10.7%之间,而网下认购年收益率更高,甚至超过50%;然而,随着网下申购被叫停、“打新”资金的进一步壮大、中签机率一降再降,打新股理财产品的收益也将会随之缩水。
目前大盘正处在大牛市过程中,新股出现首日大涨也是在预期之内,只是这种首日巨大涨幅的主要原因是由一级、二级市场的巨大价差拉动所导致,实际上并不是一级市场定价过低而导致。从绝对定价水平看,许多股票的实际发行市盈率仍然高达30倍以上,例如近期上市的中国远洋和中信银行达到了100多倍;从长期看,随着机构定价水平和市场估值合理性的提高,新股首日涨幅也将逐渐缩小,趋于合理化;从短期效应看,在目前二级市场估值水平下,一级、二级市场的价差拉动效应仍然存在,发行价格的降低将导致首日涨幅仍然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本来,既然是市场化询价,从经验老道的机构投资者那里询问出的价格不应该和市场有太大出入。虽然从境外市场情况来看,发行价与市场价有10%-20%以内的波动,属于正常偏差;但我国股市在股改后,大盘股上市即使反应差也不降发行价,小盘股的发行价则与市场价有50%以上乃至成倍的悬殊,而且迄今完全是包赚不赔,显然是很不正常的现象。我想这既有制度方面、也有技术层面和股市文化方面的复杂因素。
不论是中国股市也好,还是中国足球,“中国特色”也一直让一些从外国来取经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由于历史的商业和文化传统原因,加上我国现阶段金融投资品种比较缺乏,加之我国证券市场诞生时间不长,证券市场中时常出现“炒新”、“炒偏”、“炒小”等投机之风,虽然股权分置改革已经消除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大制度性缺陷,但很多人在股权分置的扭曲结构下形成的老套思维依然没有多大的改变。2005年我国证券市场刚刚回暖,不少曾经“与庄共舞”的人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喜新厌旧、喜小厌大、投机炒作仍然是中国股市相当一部分人中盛行的过时文化。反过来这种情况也反映出我国证券市场制度规划和安排上的漏洞或偏差,像去年爆炒宝钢权证一样,对新股特别是中小板的小盘新股的暴炒也是一样。由于中国经济已经被世界所关注,中国已经走向了世界,由此一方面我们要在制度安排上增加合理性和灵活性,尽快打破所谓新股包括中小盘股不败的神话,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投资者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境外成熟市场的股价结构和市场定价规则,了解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接轨的必然性,了解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使我们的市场和投资者都能更快地成熟起来。
从技术层面看,我国股市大盘股上市和小盘股上市的市场表现和溢价迥然不同,不宜呆板地采用同一办法。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股市对大盘股特别是超级大盘股上市有畏惧心理。大盘股上市采取机构投资者有较长锁定期的认购制度有积极意义,今后要继续保持乃至进一步扩大机构投资者承接大盘股的比重。这对稳定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减少目前过剩的货币流动性都有积极意义。国航由于网下机构投资者反应清淡,被迫调整方案,缩减融资规模,就反映了市场机制对融资冲动已经开始发挥约束作用,证明了我们过去强调的机构投资者在制约融资扩容方面的核心作用。在大盘股和超级大盘股上市方面,目前的问题是,由于让机构投资者承接份额仍然较小,机构投资者对融资方的制约就比较有限。试想,如果我们也像境外成熟市场那样,机构投资者通常要承接90%的融资额,这些大盘股的招股,就不单是降低发行量的问题,而是必须调低发行价,否则只能宣布本次发行失败。发行上市有成有败,上市发行有溢价也有跌破,这样的市场才是健康和平衡的市场。所以,我们一贯强调,只有持有长期资金来源的机构投资者发挥主导作用,投资与融资的制约和博弈才能展开,公众投资者才能安心入市,二级市场才能从容迎接更多的大盘蓝筹股上市。
上市流通的方圆支承和荣盛发展再现了近期新股上市首日大涨的风采,按照收盘价计算两支个股的静态市盈率分别达到了224倍和413倍,已经远远超出了市场40多倍平均市盈率的水平。
回顾近期新股上市首日的表现,一条新股定价高估的清晰路径已经显现出来:在良好的牛市环境中,机构投资者充满着乐观的预期,普遍把未来的业绩作为定价的标准,发行后,由于没有套牢盘等因素,引来游资炒作,造成股价高企。
在疯狂炒作的背后,是新股市盈率的高企,新股的高市盈率发行和计入指数前的热炒,是深沪股市股价虚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不断走高的新股发行市盈率似乎成了中国股市不成熟的又一个证据,为大量人士所诟病。实际上,试图通过调整发行机制的方式减缓股市泡沫恐怕于事无补,真正的问题出在投资者的狂热。
是什么原因导致新股被爆炒呢?笔者认为,这是博傻理论作祟。有些新股估值不合理,但是,因为新股属于没有套牢盘的筹码,主力敢于炒作。只要把人气做出来,自然有人敢跟,这和认沽权证的炒作模式有相同之处。即使是基金不得不配的优质筹码,一旦股价透支业绩,付出的代价是后来者无利可图。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该如何做?还是引用格雷厄姆老先生的话作为我们的建议,“这些新发行的股票也许会是极好的购买对象——几年之后,当已经没有人想要它们的时候,投资者就可以以远低于其真实价值的价格拥有它们。”当然,或许股价不会跌得那么惨,但是多一份耐心得到惊喜的可能性总是要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