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应瞄准国际水平


最近几个月以来,中国食品以及其他产品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种批评与指责之声纷至沓来。目前正值中国努力提升“软势力”和国际形象的关键时刻,而北京奥运会开幕日也在一天一天临近。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劣质产品连续在国际媒体上曝光,它给中国政府所带来的压力和难堪是可以想象的。

  由于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之间本来就有很多争执,因此当“中国制造”突然变成负面标志时,有关的争执就难免带有激烈的情绪,各方在言词上相互揭短,在行动上以牙还牙。这种消极的做法使得国际贸易气氛更加紧张,对中国及其主要贸易国都无好处。

  也许是因为各方都意识到了这种不利局面,最近两个星期以来,情绪化的争执逐渐降温,取而代之的是冷静磋商和务实面对。上星期,中美就食品以及其他产品的安全问题平心静气地进行了磋商,取得了积极成果。双方都愿意就产品安全问题更多地互通信息,定期举行磋商,并计划在年底签署有关合作协议。与此同时,中国与欧盟和日本也在着手举行磋商。

  我们认为,中国与主要贸易国都表达了合作的意愿,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态发展,不仅有助于确保中国食品的安全,而且还将扩大它们开展合作的领域。这种务实和建设性的态度,显然比一味的相互指责要健康得多。

  从这些事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方面,中国愿意认真对待外界的批评,虚心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虽然欧美国家对中国产品一直有保护主义对策,但由于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所以它们还是希望帮助中国提高产品质量。对中国来说,通过国际合作来改善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验工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

  至于中国本身,我们也注意到一些积极的事态发展。本月8日,中国政府宣布将扩大食品质量检查人员的权限,并决定投入相当于11亿60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质量检查和监测技术,包括兴建更多的化验室、更新16个口岸的质检设备、改善中西部省份的检测设施,目标是在三至五年内明显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检验水平。

  与此同时,为了重建国内外消费者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心,中国国家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局将每隔两个星期召开一次中外记者会,向社会大众通报最新信息。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都曾出现过食品和其他产品的伪劣现象,美国毫不例外。问题是,由于这些国家早就完成了工业化初期阶段,社会各个领域都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所以当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今天出现这类问题时,当然就显得格外突出和严重。

  在主观愿望上,人们有理由期待中国不要重复其他国家的老路,但要完全超脱特定发展阶段的种种限制,那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发达国家在关注中国产品的安全时,还要考虑到中国力所不及之处;而中国更应该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因为很多事情并非没有能力做到,而在于是否真正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