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证券投资基金问世以来,其在市场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中国证监会推出基金的初衷,主要是由于此前A股市场投机非常盛行,股指常常出现大起大落,也因之导致监管层的政策措施频出,而“政策市”却为投资者所诟病。而基金的问世,一方面可以维护市场稳定,防止暴涨暴跌的发生,另一方面,基金倡导的价值投资也可以引导投资者进行正确的投资。
正所谓有利必有弊,市场不能忽视基金的作用,但基金也并非是毫无挑剔之处。2003年、2004年,基金曾在价值投资的幌子下,“创造性”地导演了一轮“二八”现象,其时市场上包括钢铁、运输行业等“五朵金花”涨势凌厉,但其它的个股却几乎没什么表现。事实上,除了“五朵金花”之外,其它值得投资的个股亦不在少数。
在基金诞生之后,由于其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基金黑幕”等时有发生,或进行利益输送,或违规申购新股等不一而足。由此,市场对于基金还是有诸多质疑的。
笔者一直以为基金的价值投资是幌子,主要原因就在于基金并没有进行真正的价值投资,所谓的价值投资,其实是价值投机而已。其“投资”某只股票的时间,有时也仅仅只有一个季度,甚至不如中小投资者持有股票的时间长。如2003年第四季度,大量基金扎堆中国联通,但2004年中国联通的一季报显示,许多在前一季度进入的基金已无踪影,而中国联通在此期间走出了一波上扬行情。如果基金的这种投资也能叫价值投资的话,显然是在自欺欺人。
实际上,这是基金常发的“冷热病”现象。作为代人理财的基金,为持有人谋取最大的利益是其份内之责。但在国内,由于每只基金面临着业内排名的压力,如果真的进行价值投资的话,持有股票的时间毫无疑问会延长,不仅基金经理容易下课,而且该基金公司今后新发基金都会受到影响,而基金公司却是以资产规模来收取相关费用的,与其收益的高低并无太大的关系。
基金的“冷热病”在这轮大牛市中亦表现无遗。热衷于高价股,对低价股不闻不问。但当基金都扎堆于高价股时,没想到今年春节后的低价股行情却让基金处于尴尬的境地。严格地说,从3000点到4300点,主要是由低价股、题材股的贡献,基金的“价值投资”只是被动地跟随。在这个胜者为王的市场中,赚钱才是硬道理。很明显,至少在5月30日之前,基金被市场边缘化了。
基金的“冷热病”在上市公司的融资中也有所体现。比如新股IPO时投入重金大举申购,以求获取更多的收益;再比如在上市公司的增发中,热衷于定向增发,而对公开增发却是冷面相对。其原因在于参与定向增发时“油水”多,公开增发中往往因增发价格与市价相差不大而失去了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