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三包”何以夭折


  2004年12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宣布《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向社会公示并征求意见的消息,之后每年关于汽车“三包”将可能实施的消息就不绝于耳,但是,三年过去了,汽车“三包”规定仍然未见出台。

  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汽车“三包”一直处于征求意见状态,其中关于它即将颁布实施的消息更是几起几落,虚虚实实。如何有效实施,才是汽车“三包”一再推迟的重要原因。另外,汽车“三包”如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做好衔接,也是有关部门在实施汽车“三包”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包修容易包退难汽车“三包”草案中,第三十条规定,产品售出后30天之内,出现因产品质量问题而产生的严重安全性能故障,如果消费者选择退货的,销售商应当负责免费退货;第三十一条规定,在整车“三包”有效期内,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进行了2次修理安全性能故障仍未排除等,销售商应当负责为消费者退货。

  据调查,目前,几乎所有4S汽车经销店都能做到质保期内包修、包换,但对于包退,普遍认为可能性不大。接受访问的消费者也都表示,不敢奢望能够实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销售商在谈到“三包”时,面露难色。他认为,汽车是件大宗消费品,且贬值迅速,如果厂家不同意退,经销商也不会扛这个责任。据悉,“三包”规定草案明确汽车产品销售商、制造商、修理商的修理、更换、退货责任(“三包”责任),在“谁销售谁负责”的总原则下,对修、换、退三种情况作出具体规定。几乎所有4S汽车经销店都能做到质保期内包修、包换,但对于包退,普遍认为可能性不大,不管是目前还是汽车“三包”规定真正出台后。

  鉴定贵实施难汽车作为一个高度技术复合的商品,如何有效实施“三包”服务,的确是让有关部门颇感为难的事情。汽车质量有问题需要鉴定,但现在社会缺少大家都认可的汽车产品质量鉴定机构,而一辆车动辄十几万元的质量鉴定费,更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这些问题不解决,汽车“三包”实施的效果真的很难说。日前,国内知名汽车分析师向寒松对记者表示。

  据调查,目前国内社会性的汽车产品质量鉴定机构并不多,而且其鉴定费用通常都不低,一辆车十几万元的鉴定费用实属正常。如此巨大的产品质量鉴定成本,无疑让普通汽车消费者望而却步。各大汽车公司当然都有自己的质量鉴定机构,但问题是,其公正性如何,谁来保证?

  长期以来,投诉难、调解难、赔偿难是困扰汽车消费者的首要问题。湖北轰动一时的“砸奔事件”、以及本田CR—V车主集体游街,都是汽车维权难的生动写照。由于“三包”规定将在“谁销售谁负责”的总原则下,对修、换、退三种情况作出具体规定。因此,备受消费者的关注。

  “三包”范围难划定哪些对象在“三包”范围之内?这也是汽车“三包”尚在草案阶段就引起广泛争议的话题。按照草案的相关规定,“三包”规定出台前销售的车型、非自然人购买的车型(如出租车、公务用车等)均不在“三包”范围之内。这意味着,不少汽车均不在“三包”保护范围之内,其法规的完整性受到质疑。

  对于“三包”,记者在汽车专卖店对消费者进行采访时了解到,所有消费者对汽车“三包”出台表示双手赞成。有厂家认为,对汽车产品实行包修、包换、包退,是经营者对消费者应尽的一份合同责任,是一种约定义务。它的实施,将会给消费者维权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也必须兼顾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探求多方利益的平衡点,这样才能让“三包”成为厂家和经销单位的自觉行动,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切实提高汽车产品质量。

  汽车“三包”制度具体实施时间的一拖再拖,以及现在汽车《产品质量担保条例》的横空出世,意味着国家有关部门显然意识到汽车“三包”出台易、执行难的问题,就在否认汽车“三包”将很快实施的同时,有关专家表示,《产品质量担保条例》与汽车“三包”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但即便这样,也不能指望汽车“三包”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有关汽车制造商表示:“汽车‘三包’不是‘尚方宝剑’,消费者指望它出台后就解决所有汽车消费问题,是不现实的。因为有些问题是消费者根本不知道的,因此,如何在汽车厂家、经销商、消费者和社会有关部门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事实上,不仅仅是汽车“三包”,各个行业的“三包”都有局限。如何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消费保障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一旦实施汽车‘三包’,将会极大增加厂家和商家的赔付率。这样就需要汽车厂家通过资源整合、重组以后理清各自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确责、权、利,即使出现问题也能保证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汽车产品不是一般商品,它是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复杂机器,因此在问题的裁决上,容易引起纠纷。

  汽车也是一种特殊商品,我国法律对汽车这一动产实行的是和不动产类似的登记制度,因此汽车“三包”制度首先要解决的是与登记制度的衔接问题,要顺应登记制度。汽车质量缺陷的检验、鉴定的机构及程序,也应是汽车“三包”制度重点解决的问题。

  该制度将大大缓解汽车消费中的质量纠纷,使汽车质量纠纷的解决做到有章可循,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力度也将大大提高。同时也会提高汽车制造商和销售商的产品质量意识,从而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