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正在形成中的世界金融危机


  新闻分析 关注正在形成中的世界金融危机

  中国内地经济学家左小蕾女士在今年3月曾发出重大经济预警:以资产价格泡沫为特征的金融危机正在爆发前夜,其中股票市场泡沫破裂的可能性最大,所有的危机都是以热钱大规模撤离为导火索。股市“2.27”下跌最重要的原因和流动性过剩有关系。全球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金融大爆炸,可能炸出一片新天地,也可能炸得你片甲不留。但全球金融体系不具备防范危机的能力。而中国,处在金融大爆炸的漩涡中心。这个结论当时有人认为危言耸听。香港媒体倒是清醒:次按风暴并未立刻、真实地冲击中国经济,就如同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还没有形成台风,还没有在中国登陆。但是,这并不是说次按风暴与中国无关。恰恰相反,它未来可能的登陆地点就在亚洲,就在中国。

  国人总喜欢听美言,讲好话,听顺耳的话,譬如听投资大师罗杰斯美言挺舒服:中国资本市场潜力无限!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将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时代。喜欢听花旗发表报告称:美国次按危机对华影响甚微!美国次优抵押贷款问题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因其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国内因素。报道说,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首席经济师戴维.维斯预测,全球股市的暴挫以及各地央行的高调反应,使一些市场人士担心,这次美国次按问题是否会扩大成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维斯认为,尽管次级房贷会对国际资本和金融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他预计,次级房贷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消失。维斯表示,能够将这一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可能已经接近尾声,今后几个月就能触底。但是,对于股市的影响可能在明年才能达到顶峰,甚至可能延长到2009年。

  国内有人附和:房地产信贷是中国最安全的信贷,也是信用评级最高的信贷,中国的房地产信贷不可能出现大面积的危机。理由是:,不同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观念,决定了次债危机更不可能在中国发生。美国的次级债务,是指由中低收入阶层购房所引发的债务。在美国,中低收入阶层的人,被评为信用等级低的人;而在中国,中低收入阶层的房贷,是信用极高的信贷。熟悉中国国情的人都知道,中国的中低收入阶层在买房后,最遵守还贷规则。中低收入阶层的人,是一群宁可少吃俭用、节衣缩食也要及时把房贷还上的人。

  这是为什么?最重要的是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理财观念处于两个极端。美国人讲究享受,今年用明年的钱,举债消费早已成为美国人的时尚;而在中国,老祖宗留下“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传统观念,中国居民储蓄率全球最高就是一个明证。而中国的中低收入阶层,为了实现“成家立业”、“夜求一宿”的传统生存理想,他们信守“借债还钱、天经地义”的承诺,他们会用一辈子积攒下来的钱来买房,来还房贷。可以说,中国的草根阶层在房地产信贷上的信用,甚至远远高于富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次级债务危机中国版”有可能出现吗?

  “次级债务危机中国版”绝无可能出现。那么,“自由落体”式的崩盘会在中国股市出现吗?笔者的看法同样也是:绝无可能!

  中国股市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的一系列治理、证券公司的一系列治理、《公司法》、《证券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建立健全,已经成为了一个法制健全、基础稳健、发展前景良好的市场。长远来看,中国股市屹立于国际证券市场之林,已经指日可待。

  我们的同胞总是习惯撞到墙之后才醒悟过来!

  综合媒体报道:2007年8月16日,欧股市开盘急跌、亚太股市大跌、沪深大幅下挫!

  2007年8月,美国次级按揭贷款问题恶化,波及其他金融市场和其他国家而形成风潮。主要表现为:美国若干大量卷入次级按揭业务的按揭公司宣告破产;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一些银行和基金涉足次级按揭或者相关业务而陷入困境;美国股市连续大跌累及全球其他重要股市大跌,与次级按揭相关的债券市场也令投资者担忧其前景。由于市场担心个人消费低迷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加剧,纽约股市三大股指14日大幅回落,其中道指下跌超过200点。无独有偶,同样是担心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15日亚太地区主要股市也出现大幅下跌。面对危机,各地央行9日和10日纷纷向金融系统注入巨资,上演一出联手救市的大戏。路透社统计显示,世界各地央行48小时内的注资总额已超过3262亿美元。纽约股市15日大幅下挫,道琼斯指数跌至12861.50点,跌幅达1.3%。而当天美联储再次向市场注入70亿美元资金的行动未能对美股形成足够支撑。欧洲主要股市16日开盘后大幅下跌。英国《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开盘半小时内猛跌127.40点,跌破6000点整数关口,至5981.90点,跌幅达2%。

  据新华社8月15日消息,美国最大的商业性抵押贷款公司全国金融公司(CFC)股价15日暴跌13%,创下1987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蔓延,公司面临破产危险。

  美国之音记者莉雅/美国次级房贷市场的危机不仅进一步蔓延到海外,而且也扩散到比较保险的商业贷款基金,继续给全球股市造成震荡。有估计认为,次级房贷市场危机导致的损失可能高达1500亿到2000亿美元。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引发的信贷危机继续蔓延到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韩股现罕见崩盘,亚洲股市遭遇9.11后最严重下跌。受15日纽约股市大幅下跌影响,16日韩国首尔股市综合指数收盘时大跌125.91点,收于1691.98点,跌幅达6.93%。与今年7月25日创下的历史最高收盘点位相比,目前首尔股市综合指数已经下跌了约15%。

  沪深股市16日双双大幅下挫,其中上证综指跌幅超过2%。前一阶段表现强势的金融板块当日领跌大盘,大多数个股跌幅都达到4%左右。当日上证综指以4845.02点跳空24点低开,一路震荡下行跌破4800点整数关口,下探至4710.31点后股指有所回升,收盘报4765.45点,较前一交易日下跌2.14%,深证成指当日一度跌破16000点整数关口,收盘报16053.15点,跌幅为1.65%。据测算,在美国次级债危机中,中行亏损额最大,约为38.5亿元。建行、工行、交行、招行及中信银行依次亏损5.76亿元、1.20亿元、2.52亿元、1.03亿元、0.19亿元。中行工行等六银行次级债投资或亏49亿。

  什么是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经济危机中,只是作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而在30年代以后却成为一种单独的经济危机形态,并屡屡发生,这反映了社会经济中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盘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在一片乐观的投资氛围中,股市结束了持续10年的轰轰烈烈的牛市,于10月29日一泻千里,并伴随着美国经济进入了长达四年的大衰退。这场危机一直持续到1932年,股市的危机波及到了银行业的危机,美国政府1933年开始了著名的罗斯福新政,下令关闭了所有银行和交易所,直到判明银行的情况依然良好后才允许重新开业,公众的信心也逐渐恢复,美国政府也相应地开始了对银行业、证券业、货币体系和证券交易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促使华尔街步入了正轨,迎来了新的一次大繁荣。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于1997年7月,由泰国开始,之后进一步影响了邻近亚洲国家的货币,股票市场,和其它的资产价值,印尼、韩国和泰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这一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使一些国家付出惨重代价,人均实际产出中,超出10%的财富化为乌有。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酝酿和爆发是与国际金融大气候密切相关的。

  综观世界各地的证券和资本市场,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断地在震荡,繁荣、危机、复苏,繁荣的轮回中运行,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整个世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每一次衰退复苏的螺旋式上升变化,都会给整个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随着金融证券化程度的越来越高,金融衍生工具的越来越丰富,资本市场所具有的财富放大、金融放大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每一次证券市场的危机和解决,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影响更为明显,对整个经济波动所产生的作用也更加巨大。

  危机是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风险会寻找经济中最薄弱的部位释放出来。就目前来说,市场一体化使得资本市场正在成为危机的突破口和传导渠道,在一些国家外国直接投资也存在很大逆转的风险。房市和股市在市场承受能力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危机!

  香港媒体一针见血地指出:次按风暴是美国将风险转嫁到全世界,是不折不扣的金融掠夺!

  美国这样成熟的金融体系当然知道次级按揭的风险。因为知道,所以才将次级按揭产品证券化,将风险转嫁到全世界。美国的金融家们制造了流动性(大量印美元);美国通过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将美元转化成为其他国家和企业(主要是创造价值国家和出口资源国家)外汇结余;然后再用美国房地产吸收这些流动性。这种用砖头再次收回美元的逻辑,本质上就是将全球美元货币财富转化为美国国民财富。这是一个完美的纸币换财富的游戏。这个游戏的绝妙之处,就是次级按揭产品证券化。它将借贷行为转换成了投资行为,次按产品拥有人永远没有机会将产权还原成为债权,必须接受投资失败。一句话,由于投资失误,他们将自动放弃他们国民创造的财富和他们用本国资源换取的财富。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做:金融产品创新,其前提条件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

  ‘次级按揭’是国外住房信贷的一种类型,贷给收入较少或个人信用纪录较低的人。之所以贷款给这些人,是因为金融机构能够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级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在房价高涨的时候,由于抵押品价值充足,贷款不会产生问题;但房价下跌时,抵押品价值不再充足,按揭人收入不足以弥补价格缺口,面临贷款违约、房子被银行收回的处境,进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帐增加,按揭提供方的倒闭案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加。由于美国房地产发展达到极限,房价无法继续上涨,于是引发这次的次按风暴。

  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依赖出口的国家,压缩了国民福利,本国民众购买力不足以支持过于强大的生产能力,为了维持就业,就必须接受美国制造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换句话说,就必须接受美国人印刷的美元。也就是说,必须借钱给美国人买我们的产品。

  任何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没有创造价值作基础的货币发行,提供给经济体系的不仅仅是流动性,其结果必然是货币贬值。这就为美元大规模贬值预留了伏笔。

  于是,问题出现了,当美元贬值的时候,谁持有美元?

  要知道美国国民是不储蓄的,他们已经通过金融工具大量借贷,拥有大量的动产和不动产。货币贬值的时候,他们将是资产升值的受益者。美国政府只有负债,绝无现金负担,美元贬值等于削减政府债务。美国企业正在以极快的速度用现金回购股权,最大限度地减持现金。一些敏感的香港商人也开始大规模减持现金,大量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

  最大的受害人将是持有巨额美元外汇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当中首当其冲的无疑是中国政府、企业和国民,将承受巨额外汇损失,而国民财富将蒙受不低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损失。

  通货膨胀将引致经济危机!

  次按风暴最终将以美元大规模贬值为结局,那将带动主要与美元挂耻的人民币的相对贬值,意味着人民币购买力的实质下降,结果是大规模的通货膨胀。事实上,这一轮的通货膨胀已经开始,资产价格(股市和楼市)狂涨,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马上就会发生的是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已经临近了,可怕的经济危机也不是遥不可及。

  很多人谈及通胀,就会反覆论证供求关系。那意思是说,中国百姓手中的有限货币,面对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永远供大于求,不会通货膨胀,只有通货紧缩。这是一个可怕的伪命题。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假设前提:永远不提高劳动力成本,永无止境地破坏环境,持续地掠夺性开发资源。如果这一前提不存在,供需矛盾当然会逆转。事实上,中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已经非常高。市场定价的劳动力已经开始出现价格上涨,民工荒就是一个例子。猪肉价格上涨是另外一个例子,农民无法长期亏本提供无限供给。很快将出现的粮食上涨将不仅仅是一个例子,那将是所有问题爆发的一个前奏曲。

  结论十分可怕。被压榨到极限的劳动者有着无限需求,而无法无限提供供给。有限需求和无限供给不过是一个神话,神话破灭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失去控制的通货膨胀就会成为经济危机。

  香港卢麒元先生大声疾呼:中国不是没有懂经济的人,只是缺乏勇于并且能够揭穿经济现实,关心国家利益和国民福利的‘经济学家’。目前,活跃于中国学界、商界和政界的‘经济学家’,那些人实际上是各种国内外商业机构产品销售的推销员。机构以高薪豢养的‘经济学家’或者‘分析师’们,关心的是机构的利益或利润,可以直截了当地说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争取国家利益和国民福利不是他们的目标。

  由于机构庞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源,足以捧红任何需要的代言人,所以他们得以占领几乎一切话语权。不仅仅是占领话语权,还大量生产概念、逻辑、理论,形成经济学界不遗余力协助机构剥夺国家利益和国民福利的系统理论解释,形成了十分无耻却万分壮观的‘美声’大合唱。

  中国历史上从不缺人才,但类似于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的种种变革多数以失败告终,原因就在于往往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与国家和国民利益相背驰。当特殊利益集团失去了国家观和历史观的时候,就会变得无比愚蠢和凶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滥用话语权和话事权,谋取一己一时之私利,直到王国覆灭,直到悲剧成为历史。

  传统上,中国思想家不熟悉经济问题,许多人实际上没有搞清楚财富和产值这样最简单的经济学概念。我们知道发展是硬道理,将发展简单定义为GDP的高速增长,为了GDP不惜剥夺国民福利、破坏环境、浪费资源。

  我们不知道资产和资产增值的含义,更加不知道财富和财富积累的意义,不了解GDP的高速增长并不意味着资产和财富的增长。我们不知道劳动所得不等同于资本利得。我们知道如何创造价值,却不知道如何拥有价值,甚至不懂得价值转移和价值剥削。正因如此,才会接受价值剥削和价值掠夺。可能我们要换一个通俗一点的说法:国民财富积累是硬道理。

  全球金融风暴正在形成港报称此时出现绝非偶然!

  在亚洲金融风暴十周年之际,出现全球性金融风暴绝非偶然。此次源头不在亚洲而在美国,格林斯潘任职联储局主席时曾长期压低利率,并拒绝对次按加强监管,终于酿成灾难。其后还揭发了多项滥贷、误导客户及以伪造文件违规放贷等事件。这竟发生在金融业最发达的美国,确实匪夷所思,不单反映行内自律荡然,监管的疏忽尤难以置信,故可能引发一轮追究法律责任的浪潮。与上次风暴的另一个不同点是,这次证券化分销的扩散作用,令风暴规模更大,影响面更广,累积风险更多,故调整或会更痛苦而时间更长,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文章最后指出,美国既是风暴的始作俑者,近日在处理有关事态中又表现差劣。日前伯南克在国会报告中不提次按只谈通胀,有故意淡化问题之嫌,但旋即爆煲,令其本人及联储局的声誉及信用受损,问题比大跌市更为严重。布什总统在央行注资同日发言,仍称市场有足够流动性,乃瞪着眼睛说瞎话。所称美国经济基调良好也属自欺欺人:经济景气大部分是建立在借贷之上,每天必须吸入外资约二十亿美元,而这在信用收紧下自必难于维持。故无论美国或世界金融的前景,均未可乐观。

  是次风暴最早征兆为美国次按问题,故其根源是在美国,之后更蔓延全球。当然,其他地区亦有诱发因素,但以资产规模及金融创新等角度看,仍首推美国。从远因看,泡沫形成源自美国当局的松动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放任自流政策。在格林斯潘执掌联储局时曾长期压低利率,甚至低于通胀,造成了超级宽松的货币环境,同时还拒绝了对次按加强监管的建议,种下了日后的资产特别是次按泡沬膨胀的祸根。对其他新生金融产品及机制,美国亦同样不愿多加监管。今年来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便要求加强监管对冲基金,但建议遭到英、美的抗拒。

  此外,直到最近出事后,美国证监会才要求金融机构检查帐项,统一会计标准及防止漏报瞒报投资亏损。作为监管机构,应先知先觉才可有效地保障市场秩序及投资者权益,特别是这一轮危机涉及许多近年才出现的金融产品,监管者更须有先见。由于各方均不清楚新产品的风险性质,及承受货币环境转变的能力,故更须严加监控。例如把次按贷款证券化斩件分销后,风险因广泛分摊而情况难明,故在发生问题后便引发了恐慌性的抛售资产、银行断贷和市场交易锐减等现象。

  这些情况均已显现:在次按阴影下不少商业票据、企业债券及抵押债务产品(CDO)等的交易几乎停顿,许多并购活动亦因难以融资而要搁置。部分创新金融产品因缺乏交易,只能依靠电脑程式定价,风险评级亦未有恰当准则,在出现紧缩时自必产生混乱。这是监管当局对未成熟产品交易没有事先定下有效监察体系所惹的祸,乃放任自流的必然结果。

  由上述可见,无论在宏观的货币政策,还是微观的市场及产品监管上,美国的做法都有很多不当之处。美国政府文过饰非。

  中国的管理层时间并不充裕,中国需要果断、系统、全面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并非想像的那么复杂,一言以蔽之,让利于民。

  让利于民的方式可以体现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各个层面:

  例如,财政政策。取消所有针对企业的政策性补贴(如大企业价格垄断、外贸企业出口退税、低资产资源使用税、国企利润不分红等等)。

  例如,货币政策。不再执行负利率;压缩存贷款息差;放弃盯紧美元的汇率政策,逐渐放宽汇率波动幅度,直至取消联系汇率机制。贫穷的中国不应成为资本输出大国!

  例如,税收政策。弱化针对劳动所得的税收;强化针对资产和资产增值的税收。将税外收费纳入法律约束,减轻人民负担。特别是必须规范土地买卖收入,不能使之既逃脱税法又逃脱预算法的管辖,成为无约束的各级政府大金库,成为中国经济的乱源,成为中国腐败的发源地。

  例如,房地产政策。必须建立中国城市微利房政策。由政府无偿拨出土地,按城市人口比例提供不可转租转售的微利房,补贴低收入居民,抑制房产价格狂涨给城市居民带来的生活贫困化。

  总之,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政策调整,让利于民,迅速而有序地提高国民福利,提高国民的购买力,提高国民购买力在GDP中的比重。用内需的迅速提高,消化供给过剩,抵御通货膨胀危机的冲击和破坏。这无疑严峻的考验着最高管理层的道德勇气和管理水平。

  如果次按危机不能安全着陆,世界之内,难有完卵。形成中的世界金融危机将如何影响中国,值得密切观察!

       感谢香港商报提供参考资料。

 相关文论参见:cailv.bokee.com

     蔡律 2007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