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技术’的‘中国技术职称’


  这两天,与省某专业技术学组的某专家碰在一起;我们一起聊起了职称评定的事。他说今年的职称考试刚开始,许多人就开始往他家送东西了。我开玩笑地说,这到了你一年一度的收获季节了。他很无奈地说:‘其实很多人的确很可怜,因为单位已经把他(她)入了另册;而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反而认为是我们评审组的事;你说这是不是我们知识分子的悲哀’。原来我们所有申报职称的材料,都会在本单位排队;那排在后面的自然也就是单位确定陪衬的人。

  我们现在任何单位的职称排队,前面的绝对是有领导职位的人;这些人必须是一次过关。也就是说:专业学历加上工作年限等于领导的职称,他们是职称的特保儿;只要工作年限一到就要把相应的职称给他们。这些人永远是我们职称评定的核心,因为他们几年就要上升一个等级;除此以外,就是单位负责人认可的能与领导同在一个职称的人;这些人是领导依靠的对象,也是享受‘相当于’领导待遇的人。剩下的人就要看运气了,如果名额有多的;可能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老百姓也能在职称上搭乘上了快船。当然如果单位确定只能是陪衬的,即使有名额也不能评上;如某钢铁公司有位民主党派人士,因申报了八次高级职称;结果那年指标有空额,专家评审组全部同意;可单位却来公函说‘此人已下岗,不宜评技术职称’,最后只好放弃评审了。

  职称评定,在西方国家是一个如同军衔评定一样的行业;按学历加上专业工作年限,再加上专业学术论文;就等于你的职称。然而中国式职称,却是你的行政职位加上你单位的名气;等于你的技术职称。因为我们中国人是又专又红,我领导职位必须有相应的技术职称衬托;这样的领导才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学者’。如我们的国有企业有很多企业家是电大等学历,为了职称我们竟然设一个高级经济师给他们;结果东北某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老总为评上高级经济师,竟然外语考试让秘书代考;因为他没有在正规化学校呆过,当然外语这正规化的考试必须由别人代替。因为我们现在的职称,除了外语这个门堪能难住一些领导人外;其它什么对他们都很容易。如论文,他们能把自己的《工作报告》作为论文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因此论文他们不缺。如成果,他们是本单位所有成果的负责人;因为他们不是负责人的成果根本报不出去,所以他们不缺成果。剩下的就是工作年限了,他们把参加工作到他们现在的所有年限连在一起了;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工作就是技术与行政同步推进,所以他们不是最高职称;还能有谁会拥有高级职称。

  我在美国某研究院见到其院长竟然还是称为‘博士’,而不是高级职称;因为与他同时毕业而没有行政职位的人全部是高级职称,而他竟然把他当上行政职位之时作为离开专业年限的开始;所以他的专业年限不够,因此没有评上高级职称。

  后来我在加拿大某企业,见到企业负责人也是如此;同样是‘博士’毕业,却没有高级职称;原因与美国这家研究院的院长一样。

  然而我们中国式的职称,基本是在全员领导之外再点缀几个老百姓;是啊!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饱受“评职称”之苦,因为这是‘陪太子读书’;职称评定实际是为领导授予技术权威的称号。从高等学校象牙塔走出的学子们,有谁没有过“当工程师、当教授”的理想;然而当他们身临其境之时,他们才知道‘职称与业务能力不再划等号’了;人们一谈到职称,更多的是那些没有领导职位的人去挤独木桥;因为挤上去的就能享受‘相当于’的‘官本位’待遇。所以没有领导职位的人,为了获得职称的那份无奈和那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是外国人无法理解也不可能理解的。而领导成员们,则职称必然要给他们的;如我们单位有个年轻人当了一把手以后,千方百计地把高级职称的人全部挤走了;原来是他还不够高级职称的资格,后来他成了教授级高工后;他才提升了一些高级职称给下属。

  由于中国的职称评定是政府行为,因而涉及面极为广泛的;只要你是上班族,不管你是在什么单位可能都会涉及到职称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参加职称考试的人员都有好几百万;它已经成为除了高考、成人高考、自学考试以外规模最大的考试,它也成了政府机关和某些权威人士敛财的途径与手段。随着职称评定走向形式主义,职称腐败已成为我们全社会的普遍现象了。

  由于你要在中国社会生活,明知评不上也是把职称当作一件大事;某钢铁企业就有位技术人员申报高级职称,竟然连续性申报十五年;最后还是没有评上而下岗了(高级职称不下岗)。因为在很多地方工作没有职称是不行的,因为不论干什么事情总是要论资排辈;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群体组织里,最实际的就是住房的分配以及工资、奖金的发放;你要想生活得更好些,首先要做的当然是当官;如果当官无门,再就是挤职称这个独木桥了;因为你挤过去了,那将是‘相当于’官的待遇等待你;如果你挤不过去,你将是老百姓中永远的一员;因为利益缺损是中国老百姓的同义词。

  职称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却又不能丢弃。按照现行的职称考核规定,具备何种学历、参加何种职称考试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而且这种职称规定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随时调整的。你错过一次机会,就可能永远都赶不上。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比较注重“名分”;为了这个名分甚至不惜代价,弄虚作假。职称困扰着整个社会、整个知识界。虽然大家都知道,职称评定已经演变成关系和权力的较量;因为能不能评上职称,关键不是衡量其学术成果、科研能力以及工作实绩;而是看其和评委的关系怎样,在单位人缘如何。每次评审前,一些人托关系、打电话、请客送礼,用尽各种手段,目的是让评委投自己一票。一件本来应该既严肃又公正的工作却异化成人际关系的较量,令人悲哀。

  但中国的知识分子却又不愿意相信,因为‘技术职称’如果褪去了‘技术’;那还能是知识分子向往的学术宝塔吗。然而不管你相信与不相信,中国的职称已正式成为‘官本位’的连体宝塔了;因为能登上相应层次的依然还是等级森严而对应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