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经过27年的高速发展,近10年以来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的中国经济带动了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迅猛发展,其中建材行业是影响最直接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归属建材行业的电工行业亦如此。面对一系列的并购事件,民族电工品牌的未来发展空间在哪里,又将怎样学会与狼共舞。知己知彼为首要,笔者将以此文抛砖探讨基于中国市场环境中民族电工品牌的面临现状与发展空间。
一、民族电工品牌面对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分析
中国民族电工行业经历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先期跟随进入中国并在华投资设厂的澳洲奇胜、日本松下的外资品牌学习的过程中成长。随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陆续涌现了一批颇有影响力的电工品牌,推动了中国电工行业的发展。在中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电工行业也逐步从低关注度走到幕前。在几大并购事件的发生,更加剧了电工行业的风起云涌。于是民族电工行业的从业人士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关注日益融入国际化的冲击浪潮中如何面对。其中不乏观望、冒进、悲观的态度。CWWEN西沃电工营销顾问团队在几年的咨询服务实践中,深感民族电工品牌要崛起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与国际电工品牌相比存在一些可逆的短板。在中国汽车领域曾有几千万做了个汽车梦的案例,在电工领域也不乏千万做了个令人扼腕而叹的电工梦。在咨询服务的过程中一些民族电工品牌在战略与战术上的失误深感残局之痛。面对国际电工巨头的大举进入中国和民族灯饰品牌进入电工领域的浪潮。我们需要更理性地去分析,知人长短、知己优劣。如何在民族电工品牌PK国际电工品牌过程中生存、发展。成为民族电工品牌思考与研究的课题。民族电工品牌与国际电工巨头同台共舞的时代来临,面对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将有哪些?本文将作探讨性的归纳有下:
1、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中国房地产经历过10年的高速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在2015年将是中国房地产的拐点,至少在未来的8年时间内国内建材市场将持续处于需求强劲的繁荣状态。而且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国内政治环境的稳定,更为电工行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机会平台。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电工产品国内消费者处于非理性消费,崇洋消费心态普遍,国际电工巨头的品牌国际化策划与民族电工品牌非国际化策划差距大;电气智能控制技术应用的产品兴起,传统电气机械式控制主导受影响;中国环保控制力度加大,产品制造成本上升(如电镀);等一系列的文化、科技、生态环境因素的变化对民族电工行业带来的威胁是重大的,预计2015年中国人口将出现拐点的人口环境变化,更是给民族电工行业的快速成长划定了一张期限时间表。
2、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电工行业的高端领域的国际电工巨头加快了他们的整合步伐,另外还有几个世界级的电工巨头,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切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并开始了广泛的前期市场调研工作。预计在未来的2-3年内还有几个国际电工巨头将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行业的高端层面竞争压力加大。但是处于中低端的民族电工企业带来了一个伴随挑战的机遇,中低端市场的变化加剧。在变化中能否实现突破。与电工行业原材料紧密相关的国际市场原油、电解铜价格的大幅动荡上扬,电工行业的原材料、配件供应商也在这一背景下加快了整合的步伐。进一步推动了电工产品制造成本的上升;另外以建材超市为代表的渠道商也加快了整合的进程,逐步向电工产品制造商伸出了控制渠道的触角,迫使制造商增加进入渠道的成本上升;这些都将对电工企业的发展带来威胁。
民族电工品牌面临的机会与威胁细分分析
分类 |
外部环境因素 |
可能性概率 |
对民族电工品牌影响 |
影响性质 |
|
宏 观 外 部 环 境 |
经济环境 |
中国房地产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
95% |
需求强劲市场繁荣 |
机会 |
政治环境 |
国内政治稳定,国际关系良好 |
100% |
国内市场稳定,外贸市场增长 |
机会 |
|
文化环境 |
消费者处于非理性消费,崇洋消费心态普遍。 |
90% |
品牌国际化策划与非国际化策划差距加大 |
威胁 |
|
科技环境 |
电气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 |
70% |
传统电气机械式控制受影响,电气智能控制技术应用的产品兴起。 |
威胁 |
|
人口环境 |
2015年中国人口将出现拐点 |
95% |
房地产消费高峰结束,电工市场容量下降 |
威胁 |
|
生态环境 |
中国环保控制力度加大。 |
100% |
产品制造成本上升(如电镀)。 |
威胁 |
|
行 业 竞 争 环 境 |
新加入者 |
国际巨头整合后陆续进入中国 |
100% |
竞争压力加大 |
威胁 |
替代品 |
电气智能控制技术应用对传统机械控制技术应用的挑战。 |
70% |
智能化电气产品影响传统机械控制产品 |
机会 |
|
供应商 |
原材料呈快速上涨趋势 |
100% |
产品制造成本上升 |
威胁 |
|
渠道商 |
渠道商整合加剧 |
100% |
进入渠道的成本增加 |
威胁 |
|
行业结构 |
高端市场整合基完成 |
100% |
高端市场处于稳定期,中、低端市场变化加剧。 |
机会 |
3、民族电工品牌面临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民族电工品牌与国际电工巨头相比,由于先天与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在有形资源上面存在的巨大的劣势,同时在基础管理、人力资源、供应链、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品质控制都与国际电工巨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营销的过程中民族电工品牌宏观上注重战术的应用,而国际电工品牌更加注重战略的应用;民族电工品牌在品牌形象的策划与建设、传播控制、渠道管理、产品创新、资本运作等领域存在一定的劣势。而在市场信息反馈处理速度、生产计划的适应性和熟悉本土文化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势。
民族电工品牌面临的优势与劣势细分分析
PK项目 |
民族电工品牌特征 |
国际电工品牌特征 |
影响性质 |
有形资源 |
拥有有形资源少 |
拥有有形资源多 |
劣势 |
战略模式 |
成本领先 快速反应 |
差异化与集中 |
不确定 |
基础管理 |
基础管理艺术多科学少 |
基础管理科学多艺术少 |
劣势 |
人力资源 |
招聘与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变动频繁与不确定项目多。 |
招聘、留人、用人、考核程序化,但存在管理模式与人才本土化的文化冲突。 |
劣势 |
技术研发 |
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弱 |
积累大量的设计经验与专利技术 |
劣势 |
供应链 |
供应链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 |
供应链处于稳定状态,并且强大的资源后盾对供应链的控制能力强。 |
劣势 |
生产制造 |
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低,生产计划的随机性适应性强。 |
生产的自动化水平高,生产计划的应变能力弱。 |
优势 |
品质控制 |
受自动化水平限制品质控制能力弱 |
自动化水平高品质控制能力强 |
劣势 |
营销过程 |
营销注重战术 |
营销注重战略 |
不确定 |
品牌形象策划与建设能力弱,随意性大 |
品牌策划与建设系统控制能力强。 |
劣势 |
|
品牌传播掌控能力弱,存在虚假宣传现象 |
品牌传播掌控能力强,少有虚假宣传现象。 |
劣势 |
|
分销渠道成员分散,经济实力弱,以数量占优势。 |
分销渠道成员集中,成员经济实力强,质量占优势。 |
劣势 |
|
市场信息反馈处理速度快 |
市场信息应变能力弱。 |
优势 |
|
现阶段下能满足中、低端消费者购买需求 |
现阶段大多满足高端消费群体的需求。 |
不确定 |
|
产品创新周期短 |
产品创新周期长。 |
优势 |
|
自主创新能力弱,模仿创新能力强 |
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强。 |
不确定 |
二、民族电工品牌PK国际电工品牌对策建议
民族电工品牌与国际电工巨头通过我们上面的宏观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民族电工品牌PK国际电工品牌过程中,剔除资本运作的因素以外,民族电工品牌的劣势是表现在软性层面的短板,将如何去从微观上去弥补软性层面的短板?笔者将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的建议供参考:
宏 观 外 部 环 与 行 业 竞 争 环 境 |
外部环境 |
民族电工品牌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
对策建议 |
经济环境 |
需求强劲市场繁荣 |
把握中国建材行业未来8-10年的黄金期。 |
|
政治环境 |
国内市场稳定,外贸市场增长 |
以国内市场为主,有能力可以开拓OEM、ODM外贸市场 |
|
文化环境 |
品牌国际化策划与非国际化策划差距加大 |
加大品牌策划投入缩小与国际品牌视觉形象差距。 |
|
科技环境 |
传统电气机械式控制产品受影响,电气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产品兴起 |
关注电气智能控制技术的动态,但慎重投入资源去培育电气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产品,以传统的电气机械控制产品为主。 |
|
人口环境 |
2015年房地产消费高峰结束,电工市场容量下降 |
在一阶段把握机会,积累资源为今后国际化做准备。 |
|
生态环境 |
产品制造成本上升(如电镀) |
通过品牌提升,预留成本变动的弹性空间。 |
|
新加入者 |
竞争压力加大 |
多关注学习新加入者的优势。 |
|
替代品 |
智能化电气产品影响传统机械控制产品 |
目前对民族品牌的影响不大,但要多关注。 |
|
供应商 |
产品制造成本上升 |
通过品牌提升,预留成本变动的弹性空间。 |
|
渠道商 |
进入渠道的成本增加 |
先进入低成本渠道,再注重高成本渠道的品牌传播作用。 |
|
|
|||
民族电工品牌PK国际电工品牌 |
PK项目 |
民族电工品牌面临的优势与劣势 |
对策建议 |
有形资源 |
拥有有形资源少 |
在电工行业聚焦与快速反应策略并举 |
|
战略模式 |
成本领先 快速反应 |
通过品牌策划增大赢利空间,以耐力而非爆发力策略着眼长远利益坚持持久战稳步发展。 |
|
基础管理 |
基础管理艺术多科学少 |
生产制造领域管理科学化程序化,营销管理领域与市场变化同步追求艺术化,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
|
人力资源 |
招聘与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变动频繁与不确定项目多 |
精兵简政追求人员的绩效,屏弃人海战术,打造一支自己有战斗力的队伍,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取较大的管理效率。 |
|
技术研发 |
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弱 |
以模仿创新为主,同时注重低成本而快速的创新。 |
|
供应链 |
供应链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 |
注重信誉统筹资金运用,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健康。 |
|
生产制造 |
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低,生产计划的随机性适应性强 |
批量稳定的产品计划性加强,批量不稳定的产品采取科学的策略如最低库存法、零配件通用化,能保证快速供应。 |
|
品质控制 |
受自动化水平限制品质控制能力弱 |
高层一定从思想认识层面高度重品质控制,摒弃存在的侥幸心理,从行动上落实品质控制节点。 |
|
营销过程 |
营销注重战术 |
营销至少要有年度战略,本年度的战术要为战略服务。处理好营销的过程管理与量化管理的关系。 |
|
品牌形象策划与建设能力弱,随意性大 |
提升品牌形象加大形象策划的投入,并坚持标准化的贯彻实施与控制。 |
||
品牌传播掌控能力弱,存在虚假宣传现象 |
杜绝虚假宣传,注重互联网的传播力量,并配合终端形象的实地建设。 |
||
分销渠道成员分散,经济实力弱,以数量占优势 |
合理布局网点,培育优质网点。 |
||
市场信息反馈处理速度快 |
继续保持发扬与市场高度关注及时反馈的优势。 |
||
现阶段下能满足中、低端消费者购买需求 |
在有资源的情况下考虑多品牌定位运作。 |
||
产品创新周期短 |
强化创新能力与缩短低成本创新的周期。 |
||
自主创新能力弱,模仿创新能力强 |
以模仿创新为主,同时积累自主创新的经验。 |
综上归纳分析:民族电工品牌与国际电工品牌之间的差异也如同其他行业民族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区别类似,但又有电工行业的个性特点。这也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管理模式与风格的不同。基于民族电工品牌与国际电工品牌角逐的是中国市场,作为主场地利优势的民族电工品牌完全有机会与时间去扬长避短,以快速反应的营销作战风格去最大限度的适应中国市场的复杂与多变性。中国还有广阔的农村市场正在快速的成长,为中国民族电工品牌的成长储备了一个巨大的战略空间。一两年来几大外资电工品牌并购后一直处于文化整合的阵痛中,高层动荡,中层不稳定,市场表现乏善可陈。并没有当初大家预想的那样以雷霆之势将对民族电工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然而可能事情正在悄悄的起变化,与当初国际电工巨头高调进入中国相比,今天我们看来似乎一切静悄悄的。但是我们民族电工品牌目前现状也不容乐观,现实中我们民族电工品牌中的老总有舍得几万块去买一块手表,花百万买奔驰宝马,而自己的品牌形象却是几千块RMB还嫌贵的一套VI,结果是做出的VI系统是标准件,没有品牌个性,曾有一民族电工企业,早在10年前企业的老总还开着桑塔纳的时候就拿出38万去做了一套CIS,当然这家企业现在早已是中国电工行业位列前三甲多年。曾面对着一开奔驰350民族电工企业的老总搬出26个注册商标问我们今年用哪个商标合适,当时我们真的感觉草莽英雄时代即将终结。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欣慰的是当国际电工巨头大举进入中国的序幕拉开,对民族电工行业产生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少处于内忧外患境地的民族电工企业开始思考如何面对挑战,并开始尝试寻找差距中变革与创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也许对中国民族电工行业的整合是一个利好的讯息。
思想的高度决定发展空间,中国民族电工品牌与国际电工巨头同台共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此,我们民族电工品牌更要提高警惕从战略上藐视对手,从战术上重视对手,深挖洞、广积粮,获取自己品牌在未来的几年内同国际电工巨头在中国电工市场分庭抗礼的门票。谨以此文抛砖为中国的民族电工行业未来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