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的赔偿部门,可不可以设在机场?


  “从军队看管理”系列之四民航的赔偿部门,可不可以设在机场?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最近10多年的军队改革中,有一个重大的改革措施是,和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的军队改革一样,把战场上的主力――单一的陆军军,改革成为包含有多个兵种的综合性的合成集团军。

  按照我的观察,这是整个军队,从整体的组织结构,按照军事战场的需要,面向战场,面向对胜利的竞争,而采取的一个重大的组织结构调整措施:从平时的管理开始,从训练开始,就把真实的打仗的战场需要的各个兵种,整合在一起,协同配合,以提高和增强胜利的概率。

  原来的一般的陆军的军,部队的主要构成都是陆军师、旅、团,虽然也配备有炮兵、工兵等各种兵种,但是都是属于辅助、支持的性质,从理念到战略、从战术到配置,从训练到战斗,都不是作为一个作战整体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环节,所以,真正的“合成”和“协同”并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也并没有落实到组织结构中,而更多的还是在战术训练中强调。现在的合成军,则是从编制开始,就注重在战场上需要协同的各个兵种之间的人数上的科学配备,注重平时作为一个作战整体来进行调动投放。

  这种变化,是面向战场需要的组织结构调整。

  从专业的管理来看,当然是按照各个兵种来独立管理更好,但是,这是在战场需要比较简单,或者说,战争双方使用的军队种类都比较简单的时候是适用的。随着现代战争形态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这已经不能适应战场的需要。这个时候,就需要不仅在战略思想上要变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来落实这种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的发展和变革。

  军队的这种变革,对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具有同样的借鉴意义。我们中国现在的很多行业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垄断企业,虽然在眼睛里面已经看到了消费者的力量的不断崛起,看到了同行业的跨国大公司在很多方面的新变化,虽然嘴里也口口声声说“客户是上帝”,但是,在具体的组织结构上,并没有站在从方便消费者的角度上来进行调整。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民航的客户投诉部门的办公地址的安排。我在上个月(2007年7月)的东方卫视和第一财经节目播出的一期关于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头脑风暴》节目当嘉宾的时候,就当面问过来出席节目的、对世博会进行了赞助的东方航空公司的一位高管人员一个问题:现在各个航空公司的服务乘客的“主战场”是在各个城市的机场,所以,我们在各个机场都能看到各家大航空公司自己单独设立的、为头等舱、商务舱、金卡和银卡的乘客提供的单独的换登机牌的柜台,为他们休息候机的专用的休息厅,但是,为什么要把当飞机晚点后、按照国家民航总局的规定需要进行赔偿(一般是200-300元人民币)的理赔服务窗口,设到非常不方便的城市中心的民航大楼,例如,在北京是要到西单民航大厦去办理,而且,办理的时候,不仅要填一大堆内容的繁琐的表格,而且还一定要本人去?可以不可以把航空公司办理乘客赔偿的服务窗口,设到机场来?例如,在北京,从西单民航大厦搬到首都机场候机楼的明显位置,比如说是放在首都国际机场的一楼到达出口的大厅的两旁?或者是在二楼换登机牌的柜台的旁边?现在首都国际机场的一楼到达出口的大厅的两旁是很多的介绍宾馆和旅游的柜台,腾出空间来是完全可能的。

  对于航空公司而言,商场就是战场,机场就是战场,机场就是比拚服务、争夺乘客、留住优质客户的战场,而其中处理乘客投诉、保障消费者在误点以后获得足额赔偿的民航投诉部门的办公地点,从远离机场的地方搬到机场出口处,并简化赔偿手续,就是像军队的合成军一样,进行组织结构调整,进行变革,把让“乘客第一、为乘客服务、让乘客满意”的口号和理念落实到组织结构的一个具体措施。

  这件事情,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也难。我估计,我的这个在《头脑风暴》节目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大概又会白提了,就像过去很多很多乘客提出的无数抱怨一样,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但愿新成立的那些民营航空公司,先做起来。如果这样做了,我一定和我的朋友们,抛弃那些国有民航公司,投身民营航空公司的航班。

  赵民

  2007-8-523:55PM

  从口头说,到落实到组织结构调整中,还有很多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