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过后是大蒜?


  很多人说为什么我百倍付出,回报却总是寥寥无几?我也曾经为这个问题困惑过。

  有人说舍得,有舍有得,但更多的是舍并非得,得也并非舍。我们总是试图占有一切,占有财富,占有美貌,占有权力,占有地盘,却少有反其道而行之。但如放弃财富,疏远美貌,淡化权力,少些争名夺利,就一定能得到吗?未必。

  在人类的情感与商业史上,占有与放弃的悲情欢歌从来没有被禁止过,血腥与卑微,阴险与狡亵。我们往往太注重今天的播种今天的收获,太忘情于自我欣赏与自我尊贵。

  也许,失去就是得到,得到意即失去。

  有个商人,带着两袋大蒜一路跋涉到了阿拉伯地区。那里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蒜,更想不到世界上还有味道这么好的东西,因此他们用当地最热情的方式款待了这位精明的商人,临别前送给他两袋金子作为酬谢。

  另一位商人听说这件事后,不仅为之心动。他琢磨:“大葱的味道不是也很好吗?”于是他带着大葱来到那个地方。那里的人们同样没有见过大葱,甚至觉得大葱的味道比大蒜的味道更好,他们更是盛情款待了商人,并且一致认为,用金子远远不能表达他们对远道而来客人的感激之情。经过再三商讨,决定馈赠这位朋友两袋大蒜。

  这是个美妙的故事,我经常讲给朋友听。不是吗?我们总是觉得成功可以复制,成功可以走捷径,做人做生意如此,管理亦然。谁步入后尘,不加分析地东施效颦去舍,得到可能就是“大蒜”。再退一步讲,如果我们总是试图以唯物违心的交换去赢得什么,到头来却往往也是丧失居多。

  舍得舍得,没有舍便没有得,舍中有得,得中有舍。

  要想得到一些东西,我们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用经济学的术语解释,这是一种“机会成本”;用哲学的角度诠释,则是“舍”与“得”的辩证法。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即对名誉、财富、得失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追问和思考,悟透了人生:过分的贪爱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过多的拥有必然导致失去更多。

  正所谓“少则得,多则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印度诗人泰戈尔也说过,当鸟翼系上了黄金,鸟儿就飞不远了。

  我们勇于舍弃也许是是基于一种现实需要,而但于舍弃则是境界。如何得所能得,舍所能舍,得所当得,舍所当舍,得所必得,舍所必舍,不仅需要一种认识、一种清醒和一种能力,更需要一股勇气、一份执着和一定魄力。

  我们得到了“金子”,却失去了“大蒜”,我们失去了“大蒜”,却得到了“大葱”,我们得到了“大葱”,却又失去了“金子”,得得失失,失失得得,也许人生和商业都是如此吧。

  如此而来,得失就成了一面镜子,得是阳,失是阴,而阴阳之间,让我们再次看清了生命的背影和真相。

  外出几天没有更新,今晚登陆博客发现很多留言,其中有朋友问:小鸡炖蘑菇,你吃吗?突然间,有一种感动从心底快速涌动起来——感动的是原生的纯粹的东西竟然如此珍贵,在一个物质欲望大于一切的“普适社会伦理”中,我们还需要得到什么?我们又在失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