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发生的毛宁被刺事件,已经过去七个年头了,人们已经渐渐地淡忘了那个案子;最近,有关罗中旭在北京一家酒店蜜会老外男友的事儿,又出现在网络上。如果我们把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就会看到我们这个社会的观念变化,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
我们先来简单地回顾一下毛宁案件的片断,这是毛宁一个同乡在网上的一篇文章的摘录:
经常听到圈内盛传一些艺人和主持人同性恋的绯闻,我总是听过就算了。这是别人的私事,只要无伤大雅,它可以一直这样存在下去,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但是在2000年11月22日,毛宁出事了。那天晚上,他在北京朝阳区呼家楼北里的一个地方被人刺伤,情况很严重。在这之前的一天我还和他的经纪人一起吃过饭,谁知突然间冒出这件祸事来。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凶手曝光,毛宁是同性恋的新闻很快爆炸般地传遍全国。“遇刺事件”把一件本来可以不被人知道的私事变得街知巷闻,并且当事人伤得这么重,这是毛宁的不幸。
不知道身体受了重伤的毛宁心情如何,但是从此,他就在大众面前消失了。直到现在,即使身体已经全面恢复,可他还是不能像从前一样在电视上露面,大家也很久没有听过他的新歌了。
其实,究竟是不是同性恋只是个人问题,娱乐圈很多人都是。在欧美有艾尔顿·约翰、乔治·迈克尔,在香港有罗文、张国荣,内地当然也有很多。但这毕竟是个太敏感的问题,尤其对于一个公众人物来说,就不只是个人问题那么简单了。
毛宁究竟有没有错?错不在他,我只是觉得可惜。
再来看一篇最近出的,有关罗中旭蜜会男友事件的报道。
上周五晚,罗中旭与其老外男友出现在北京国贸嘉里中心的酒吧,期间罗中旭对老外显得格外殷勤,主动为老外倒酒、点烟,两人不时悄悄说笑,甚至还有拥抱亲吻的行为发生。
在酒吧逗留约一个钟头后,两人驱一辆宝马7系列的轿车开往世贸天街附近一处高档住宅区,下车后更是在黑夜中激情拥抱舌吻,而后手拉手走进公寓楼里。文中表示该楼的保安透露罗中旭和老外正是住在这栋楼里,晚上两人经常一起回家,第二天早上才看到老外开车离开。
据称,罗中旭与其老外男友在几年前的一次同志聚会上相识并迅速相恋。老外的身份是某跨国公司驻华的高层人士,身家几千万美金,两人居住的公寓就是老外慷慨赠送给罗中旭的。文中更透露该老外不仅对罗中旭生活上慷慨资助,此次他出新唱片,也是男友出资几百万美金精心打造的。
从这两件事情的对比来看,我有这样一些想法:
不管是毛宁的遇刺还是罗中旭的蜜会,都被媒体和公众传闻与同性恋有关,也就是说,有人认为他们两个有同性恋的倾向。至于是纯粹的同性恋,还是爱同性、也爱异性的双性恋,这个要证明起来就不容易了,除非他们什么时候也能像张国荣那样公开对媒体说。他们本人对事件都采取的是回避和遮掩的态度。这让我们感到了艺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也就是说,他们都认为那是一件很不光彩、很不正常、而需要遮掩的丑事。可见,同性恋在我们国家,目前还处在很阴暗、很艰难、很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人们现在已经不能否认同性恋是一种客观存在了,已经有像张国荣这样的大明星,崔子恩这样的名导演,以及香港大导演关锦鹏们明确地表示,自己是同性恋者了;另一方面,毛、罗两人的掩饰态度,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不愿被别人看成是同性恋者的顾忌。他们希望别人认为,他们和大多数的异性恋人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能够公开站出来承认自己的性倾向的,毕竟还只是极少数。为什么名人们要对自己的天性,讳莫如深呢?毛宁的遭遇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遇刺本身并没有伤及毛宁的生命,对其唱歌水平也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大家都能看到,从那之后,毛宁的辉煌再也不在了。尽管他有过沉寂之后的复出,但是完全没有了先前的光芒、先前的自信和先前的风采。因为这件事,他的黄金时代彻底地过去了。这样的例子让别人看到了,谁还敢再把自己的性倾向暴露出来呢?谁还敢再让别人知道,自己爱同性呢?无风还起三尺浪呢,有风还得了吗?如果说毛宁遇刺,伤的不过是身体的非重要部分的话;那么,由此而引起的社会舆论,对其的打击却是致命的。
这一点,我从事后凤凰卫视为毛宁所做的一档节目中,体会的尤其深刻。当主持人问到他的遇刺问题和社会上对他有关性倾向的猜测时,开始还轻松自如的毛宁,一下子像是受惊了的小鹿;一个大男人像个小女孩一样,带着哭腔、咬着字说:“我真的没有啊!”我听了不免叹息。性倾向对一个人的事业,对他在社会上的立足,对他的成功和他的社会评价就那么重要吗?人的性倾向本来是天生的,
天生的东西自己能左右得了吗?同性恋的研究者经常会比喻到:这就像是一个人喜欢用左手还是喜欢用右手的道理一样。虽然大多数人都用右手,偏偏有人要用左手,大家虽然觉得少见,但也觉得很正常、很习惯。如果我们问某一个本身喜欢用右手的人:“你是左撇子吧?”他应该不会带着哭腔回答吧?最多说一句:“不是的”;或者随便说一句:“是的,怎么了?”也就过去了。对他任何方面都不会有影响。不但社会评价如此,法律也没有办法,来校正人们的自然特点。生下来就定了,性成熟的时候只看到同性有感觉,怎么办呢?人们平时反复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本性,一具体到性上,怎么就不成了呢?怎么就不认为那是个人难移的事,而一定要让他移呢?
所以,对于明星们无奈地掩饰,我没有兴趣考证他们究竟是不是同性恋者,而是感慨,社会上不管是对明星还是普通人,为什么在性倾向问题上的观念,要那么苛刻呢?苛刻的人家极力掩饰,苛刻的人家战战兢兢,苛刻的人家诚惶诚恐的。既然张国荣是这样的,大家也没有因为他的性倾向而反感他的《霸王别姬》、《风月》等片子;既然关锦鹏是这样,大牌明星们还急不可耐地想上他的戏呢,为什么人们要顾此失彼呢?部分名人可以爱同性,其他人却不行了,这种观念是不是不太公平。
所以,毛宁遇刺之后的衰落,本身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传统而固执的性观念,无知而愚昧的人,加上苛求和偏狭的指责,使毛宁遇刺本身变得无关紧要,而由此引发的社会压力,却使他的艺术生命过早地被残酷扼杀了。
最近,我看到杨澜女士在搞一个征文专题,征文主题,是让现在的人告诉100年后的人,我们现在的生活。我觉得毛宁的故事,是最适合讲给100年后的人听的故事之一。100年后的人看了这个故事会非常地感慨,就像我们现在看到100年前,把偷情的女人沉到江底的感觉一样。
对于那些暂时还没有想明白的人,我提醒你看一下一个叫《中年同志之家》的网站,你可以在网上很容易搜索到,也很容易随便填一些信息,然后,以会员的身份登陆上去。我想让那些无视同性恋现象存在的人仔细地看一下,那上面有多少男人在找男人?凡是你能想到的男人类型,那上面都应有尽有。那还仅仅只是一个网站。我还看到有一个网友,只是把自己的博客定位为同性恋主题的,他的博客点击率就有几百万,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此感兴趣呢?我知道,人们往往对和自己有关的事情,特别感兴趣。我尤其希望女人们去看一下那个网站,因为女人们一般都会认为男人们必然是爱女人们的,认为老公对自己没有太多的热情,是因为有了外遇,其实,有时候未必是这样的。我刚才说的那个网站里,大多数都是已婚的男人,但是,他们不能满足自己的妻子给予的性爱,而要在那里头去找男人。这个现象有关部门居然并没有给予高度地关注。据同性恋专家们的调查表明,男人中有5%的人有这样的倾向。按照中国人口一半男人的5%计算,中国的同性恋人比很多国家的人口总数还要多,偏偏有人就是看不到这个对社会有着巨大影响的现象,遗憾极了。
毛宁事件之后的现在,又出了罗中旭的事情,好在媒体和大众都不太注意这个问题了,这真让我高兴,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是一种社会变得越来越宽容了的体现。我们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少见多怪;因为少见,不习惯,想不明白,就会大惊小怪的,可是,见得多了,就会不足为怪了。就像早些年,在街上碰到一个老外,很多人会围观老外,现在我看不到这种现象了,因为那太普遍了。对于同性恋现象也是这样。网络报道的罗中旭的事情,要比毛宁那件事直白得多;如果说毛宁事件人们有很多猜测的话,那么,罗中旭事件,却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了,他确实和一个中年老外很甜蜜地在一起,在那样的公开场合,他并没有刻意在回避什么。也就是说,罗给我们的感觉,是他并不在乎在公共场合,别人会看到他和一个男老外有亲密的举止,他没有像毛宁那样紧张和恐惧。好在公众也没有像当年说毛宁那样说罗中旭,把同性恋当成洪水猛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还不光是上面提到的毛罗二人,我们熟悉的演艺圈里对同性有好感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说李安导演,他的两部成名作,当时和《霸王别姬》同时获得国际奖的《喜宴》,以及近来响誉全球的片子《断臂山》,都是同性恋主题的,我们无法了解他有没有对同性到恋的程度,但是,我们从他的电影选题可以感觉到,他对同性是有偏爱的。另外,我在前面刚刚写了一篇文章《张艺谋太爱女性、陈凯歌更宠男性》,也讲到了陈凯歌对男性的宠爱。如果把范围再扩大点,文化艺术界里有着同性恋倾向和本身就是很明显的同性恋人的人,太多太多了。比如我们十分崇拜的俄罗斯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晚年为他的同性恋人而离家出走;我们十分敬仰的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等等,也都是同性恋者。我们最好不要有这样一种观念:认为某一个特点到了名人和伟人身上就是无所谓的,而一般人则不能沾上。人毕竟有人的共通性,大师身上长了一颗痣,普通人身上当然也难免会有了,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我希望社会的评价是这样一种现象:某个人,比如毛宁或是罗中旭,我们喜欢他们的歌,听就是了,最好不要把艺人的艺和他的其他方面联系在一起。本来觉得《涛声依旧》好听,本来觉得《星光灿烂》灿烂,那就继续享受好了。他们想爱什么人,爱男人还是爱女人,都和法律没有任何关系,公众要学会接受法律允许的事情,不要因为演艺之外的其它东西,而影响了对演艺本身的评价。我希望我们都能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隐私、也尊重别人的人格,别人的爱、恋和性,和我们欣赏表演,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我们先来简单地回顾一下毛宁案件的片断,这是毛宁一个同乡在网上的一篇文章的摘录:
经常听到圈内盛传一些艺人和主持人同性恋的绯闻,我总是听过就算了。这是别人的私事,只要无伤大雅,它可以一直这样存在下去,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但是在2000年11月22日,毛宁出事了。那天晚上,他在北京朝阳区呼家楼北里的一个地方被人刺伤,情况很严重。在这之前的一天我还和他的经纪人一起吃过饭,谁知突然间冒出这件祸事来。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凶手曝光,毛宁是同性恋的新闻很快爆炸般地传遍全国。“遇刺事件”把一件本来可以不被人知道的私事变得街知巷闻,并且当事人伤得这么重,这是毛宁的不幸。
不知道身体受了重伤的毛宁心情如何,但是从此,他就在大众面前消失了。直到现在,即使身体已经全面恢复,可他还是不能像从前一样在电视上露面,大家也很久没有听过他的新歌了。
其实,究竟是不是同性恋只是个人问题,娱乐圈很多人都是。在欧美有艾尔顿·约翰、乔治·迈克尔,在香港有罗文、张国荣,内地当然也有很多。但这毕竟是个太敏感的问题,尤其对于一个公众人物来说,就不只是个人问题那么简单了。
毛宁究竟有没有错?错不在他,我只是觉得可惜。
再来看一篇最近出的,有关罗中旭蜜会男友事件的报道。
上周五晚,罗中旭与其老外男友出现在北京国贸嘉里中心的酒吧,期间罗中旭对老外显得格外殷勤,主动为老外倒酒、点烟,两人不时悄悄说笑,甚至还有拥抱亲吻的行为发生。
在酒吧逗留约一个钟头后,两人驱一辆宝马7系列的轿车开往世贸天街附近一处高档住宅区,下车后更是在黑夜中激情拥抱舌吻,而后手拉手走进公寓楼里。文中表示该楼的保安透露罗中旭和老外正是住在这栋楼里,晚上两人经常一起回家,第二天早上才看到老外开车离开。
据称,罗中旭与其老外男友在几年前的一次同志聚会上相识并迅速相恋。老外的身份是某跨国公司驻华的高层人士,身家几千万美金,两人居住的公寓就是老外慷慨赠送给罗中旭的。文中更透露该老外不仅对罗中旭生活上慷慨资助,此次他出新唱片,也是男友出资几百万美金精心打造的。
从这两件事情的对比来看,我有这样一些想法:
不管是毛宁的遇刺还是罗中旭的蜜会,都被媒体和公众传闻与同性恋有关,也就是说,有人认为他们两个有同性恋的倾向。至于是纯粹的同性恋,还是爱同性、也爱异性的双性恋,这个要证明起来就不容易了,除非他们什么时候也能像张国荣那样公开对媒体说。他们本人对事件都采取的是回避和遮掩的态度。这让我们感到了艺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也就是说,他们都认为那是一件很不光彩、很不正常、而需要遮掩的丑事。可见,同性恋在我们国家,目前还处在很阴暗、很艰难、很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人们现在已经不能否认同性恋是一种客观存在了,已经有像张国荣这样的大明星,崔子恩这样的名导演,以及香港大导演关锦鹏们明确地表示,自己是同性恋者了;另一方面,毛、罗两人的掩饰态度,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不愿被别人看成是同性恋者的顾忌。他们希望别人认为,他们和大多数的异性恋人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能够公开站出来承认自己的性倾向的,毕竟还只是极少数。为什么名人们要对自己的天性,讳莫如深呢?毛宁的遭遇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遇刺本身并没有伤及毛宁的生命,对其唱歌水平也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大家都能看到,从那之后,毛宁的辉煌再也不在了。尽管他有过沉寂之后的复出,但是完全没有了先前的光芒、先前的自信和先前的风采。因为这件事,他的黄金时代彻底地过去了。这样的例子让别人看到了,谁还敢再把自己的性倾向暴露出来呢?谁还敢再让别人知道,自己爱同性呢?无风还起三尺浪呢,有风还得了吗?如果说毛宁遇刺,伤的不过是身体的非重要部分的话;那么,由此而引起的社会舆论,对其的打击却是致命的。
这一点,我从事后凤凰卫视为毛宁所做的一档节目中,体会的尤其深刻。当主持人问到他的遇刺问题和社会上对他有关性倾向的猜测时,开始还轻松自如的毛宁,一下子像是受惊了的小鹿;一个大男人像个小女孩一样,带着哭腔、咬着字说:“我真的没有啊!”我听了不免叹息。性倾向对一个人的事业,对他在社会上的立足,对他的成功和他的社会评价就那么重要吗?人的性倾向本来是天生的,
天生的东西自己能左右得了吗?同性恋的研究者经常会比喻到:这就像是一个人喜欢用左手还是喜欢用右手的道理一样。虽然大多数人都用右手,偏偏有人要用左手,大家虽然觉得少见,但也觉得很正常、很习惯。如果我们问某一个本身喜欢用右手的人:“你是左撇子吧?”他应该不会带着哭腔回答吧?最多说一句:“不是的”;或者随便说一句:“是的,怎么了?”也就过去了。对他任何方面都不会有影响。不但社会评价如此,法律也没有办法,来校正人们的自然特点。生下来就定了,性成熟的时候只看到同性有感觉,怎么办呢?人们平时反复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本性,一具体到性上,怎么就不成了呢?怎么就不认为那是个人难移的事,而一定要让他移呢?
所以,对于明星们无奈地掩饰,我没有兴趣考证他们究竟是不是同性恋者,而是感慨,社会上不管是对明星还是普通人,为什么在性倾向问题上的观念,要那么苛刻呢?苛刻的人家极力掩饰,苛刻的人家战战兢兢,苛刻的人家诚惶诚恐的。既然张国荣是这样的,大家也没有因为他的性倾向而反感他的《霸王别姬》、《风月》等片子;既然关锦鹏是这样,大牌明星们还急不可耐地想上他的戏呢,为什么人们要顾此失彼呢?部分名人可以爱同性,其他人却不行了,这种观念是不是不太公平。
所以,毛宁遇刺之后的衰落,本身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传统而固执的性观念,无知而愚昧的人,加上苛求和偏狭的指责,使毛宁遇刺本身变得无关紧要,而由此引发的社会压力,却使他的艺术生命过早地被残酷扼杀了。
最近,我看到杨澜女士在搞一个征文专题,征文主题,是让现在的人告诉100年后的人,我们现在的生活。我觉得毛宁的故事,是最适合讲给100年后的人听的故事之一。100年后的人看了这个故事会非常地感慨,就像我们现在看到100年前,把偷情的女人沉到江底的感觉一样。
对于那些暂时还没有想明白的人,我提醒你看一下一个叫《中年同志之家》的网站,你可以在网上很容易搜索到,也很容易随便填一些信息,然后,以会员的身份登陆上去。我想让那些无视同性恋现象存在的人仔细地看一下,那上面有多少男人在找男人?凡是你能想到的男人类型,那上面都应有尽有。那还仅仅只是一个网站。我还看到有一个网友,只是把自己的博客定位为同性恋主题的,他的博客点击率就有几百万,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此感兴趣呢?我知道,人们往往对和自己有关的事情,特别感兴趣。我尤其希望女人们去看一下那个网站,因为女人们一般都会认为男人们必然是爱女人们的,认为老公对自己没有太多的热情,是因为有了外遇,其实,有时候未必是这样的。我刚才说的那个网站里,大多数都是已婚的男人,但是,他们不能满足自己的妻子给予的性爱,而要在那里头去找男人。这个现象有关部门居然并没有给予高度地关注。据同性恋专家们的调查表明,男人中有5%的人有这样的倾向。按照中国人口一半男人的5%计算,中国的同性恋人比很多国家的人口总数还要多,偏偏有人就是看不到这个对社会有着巨大影响的现象,遗憾极了。
毛宁事件之后的现在,又出了罗中旭的事情,好在媒体和大众都不太注意这个问题了,这真让我高兴,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是一种社会变得越来越宽容了的体现。我们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少见多怪;因为少见,不习惯,想不明白,就会大惊小怪的,可是,见得多了,就会不足为怪了。就像早些年,在街上碰到一个老外,很多人会围观老外,现在我看不到这种现象了,因为那太普遍了。对于同性恋现象也是这样。网络报道的罗中旭的事情,要比毛宁那件事直白得多;如果说毛宁事件人们有很多猜测的话,那么,罗中旭事件,却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了,他确实和一个中年老外很甜蜜地在一起,在那样的公开场合,他并没有刻意在回避什么。也就是说,罗给我们的感觉,是他并不在乎在公共场合,别人会看到他和一个男老外有亲密的举止,他没有像毛宁那样紧张和恐惧。好在公众也没有像当年说毛宁那样说罗中旭,把同性恋当成洪水猛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还不光是上面提到的毛罗二人,我们熟悉的演艺圈里对同性有好感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说李安导演,他的两部成名作,当时和《霸王别姬》同时获得国际奖的《喜宴》,以及近来响誉全球的片子《断臂山》,都是同性恋主题的,我们无法了解他有没有对同性到恋的程度,但是,我们从他的电影选题可以感觉到,他对同性是有偏爱的。另外,我在前面刚刚写了一篇文章《张艺谋太爱女性、陈凯歌更宠男性》,也讲到了陈凯歌对男性的宠爱。如果把范围再扩大点,文化艺术界里有着同性恋倾向和本身就是很明显的同性恋人的人,太多太多了。比如我们十分崇拜的俄罗斯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晚年为他的同性恋人而离家出走;我们十分敬仰的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等等,也都是同性恋者。我们最好不要有这样一种观念:认为某一个特点到了名人和伟人身上就是无所谓的,而一般人则不能沾上。人毕竟有人的共通性,大师身上长了一颗痣,普通人身上当然也难免会有了,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我希望社会的评价是这样一种现象:某个人,比如毛宁或是罗中旭,我们喜欢他们的歌,听就是了,最好不要把艺人的艺和他的其他方面联系在一起。本来觉得《涛声依旧》好听,本来觉得《星光灿烂》灿烂,那就继续享受好了。他们想爱什么人,爱男人还是爱女人,都和法律没有任何关系,公众要学会接受法律允许的事情,不要因为演艺之外的其它东西,而影响了对演艺本身的评价。我希望我们都能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隐私、也尊重别人的人格,别人的爱、恋和性,和我们欣赏表演,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