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改革的方向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到底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也是未来中国乃至亚洲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关键。一方面,进入新世纪的第六年,中国经济的的所有矛盾日渐暴露,经济增长的质量大幅降低另一方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也日趋明显;再就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进入第四个年头,国家对不少民族工业的保护将逐步到期,民族产业面临全球资本巨头的冲击。基于以上的原因,中国改革的方向问题不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未来亚洲经济走势和稳定的大问题。
6月5日,人民日报二版发表《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与此同时,新华社为此发出通稿,全国各大媒体转载.
有评论指出,“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疫情等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使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就是因为通过改革开放,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求是》杂志亦刊登评论文章《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实现新突破》,强调“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为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
无疑,中国过去20多年的改革有着难以磨灭的功勋,它让中国的经济腾飞,普通老百姓也享受到经济改革的好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过去改革所带来的弊端也完全显露。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要坚持更要调整方向。
本文想讨论的是改革的一个负效应,那就是在过去的20多年改革中,普通民众的决策权和话语权正在丧失殆尽。而在经济发展放缓的过程中,社会财富总的增长也在放缓,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欲望却被无限放大,有话语权的人们正在利用手中的决策权剥夺普通民众从中国经济改革中获得的财富。
在农村,过去中国的改革是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国家在保留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实现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这被称为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大成果,广大的农民也因此在分散经营中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
但是随着这种分散经营的时间延长,农民正在承受着这一制度带来的恶果,一方面,这一制度让广大的农民被困在非常少的土地上,其农业经济的规模发展遇到制度上的障碍,另一方面,土地经营权的分散,使农民手中的土地正在成为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眼中的“唐僧肉”。广大的农村和近九亿的农民面临再一次成为中国城市发展和工业发展的牺牲品。
如今,尽管国家已经取消了农业税,但是农民种地照样是没有多少收益的苦差,每年有3亿左右的农民到全国各大城市去打工谋生。而城市对农村耕地的蚕食也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
可以说,20多年的改革让普通农民越来越没有了话语权,当然他们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决策权。政治离农民越来越远,农民的边缘化可能正在摧毁这个国家的根基。
这样的情况在城市并没有好到那里去,普通的工人在城市也正在走向边缘化。过去的改革,在城市对工厂主要采用的改革方式是租赁承包和国退民进的策略。对城市里的国有企业,中国过去的改革通常采用租赁承包,极少部分人掌握了这些企业的决策权,掌握了这些企业资源的处置和支配权,改革到一定的阶段,由于承包者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和对承包者缺乏制度约束,导致企业已经失去了发展下去的可能,于是我们的改革被迫让大量的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城市里面的集体企业相对国有企业而言命运就更加悲惨,中国城市的决大多数集体企业被承包者和基层行政权力的拥有者联合起来瓜分。
城市的工人大量下岗,而下岗之后,他们又面临被拆迁和旧城改造,其中有不少部分被迫沦为无业流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还没有来得及欢呼改革,他们也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中国改革导致目前这样的现状,作为中国民主政权基石的工人和农民先后被边缘化,这个10多亿人的庞大群体,他们正在被挤出政治权力的庇护范围。
可以说,过去的20多年的改革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种伟大成就是以牺牲这一庞大群体的代价,换取了一个新富阶层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也成了极少数人掠夺大众的工具和借口。
这导致了中国贫富差距近一步拉大,社会的对立情绪不断滋长。
中国的改革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下一步的选择将关系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下一步的改革如何处理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悬念,也是中国未来稳定的一个悬念.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到底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也是未来中国乃至亚洲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关键。一方面,进入新世纪的第六年,中国经济的的所有矛盾日渐暴露,经济增长的质量大幅降低另一方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也日趋明显;再就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进入第四个年头,国家对不少民族工业的保护将逐步到期,民族产业面临全球资本巨头的冲击。基于以上的原因,中国改革的方向问题不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未来亚洲经济走势和稳定的大问题。
6月5日,人民日报二版发表《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与此同时,新华社为此发出通稿,全国各大媒体转载.
有评论指出,“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疫情等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使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就是因为通过改革开放,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求是》杂志亦刊登评论文章《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实现新突破》,强调“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为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
无疑,中国过去20多年的改革有着难以磨灭的功勋,它让中国的经济腾飞,普通老百姓也享受到经济改革的好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过去改革所带来的弊端也完全显露。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要坚持更要调整方向。
本文想讨论的是改革的一个负效应,那就是在过去的20多年改革中,普通民众的决策权和话语权正在丧失殆尽。而在经济发展放缓的过程中,社会财富总的增长也在放缓,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欲望却被无限放大,有话语权的人们正在利用手中的决策权剥夺普通民众从中国经济改革中获得的财富。
在农村,过去中国的改革是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国家在保留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实现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这被称为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大成果,广大的农民也因此在分散经营中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
但是随着这种分散经营的时间延长,农民正在承受着这一制度带来的恶果,一方面,这一制度让广大的农民被困在非常少的土地上,其农业经济的规模发展遇到制度上的障碍,另一方面,土地经营权的分散,使农民手中的土地正在成为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眼中的“唐僧肉”。广大的农村和近九亿的农民面临再一次成为中国城市发展和工业发展的牺牲品。
如今,尽管国家已经取消了农业税,但是农民种地照样是没有多少收益的苦差,每年有3亿左右的农民到全国各大城市去打工谋生。而城市对农村耕地的蚕食也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
可以说,20多年的改革让普通农民越来越没有了话语权,当然他们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决策权。政治离农民越来越远,农民的边缘化可能正在摧毁这个国家的根基。
这样的情况在城市并没有好到那里去,普通的工人在城市也正在走向边缘化。过去的改革,在城市对工厂主要采用的改革方式是租赁承包和国退民进的策略。对城市里的国有企业,中国过去的改革通常采用租赁承包,极少部分人掌握了这些企业的决策权,掌握了这些企业资源的处置和支配权,改革到一定的阶段,由于承包者对短期利益的追求和对承包者缺乏制度约束,导致企业已经失去了发展下去的可能,于是我们的改革被迫让大量的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城市里面的集体企业相对国有企业而言命运就更加悲惨,中国城市的决大多数集体企业被承包者和基层行政权力的拥有者联合起来瓜分。
城市的工人大量下岗,而下岗之后,他们又面临被拆迁和旧城改造,其中有不少部分被迫沦为无业流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还没有来得及欢呼改革,他们也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中国改革导致目前这样的现状,作为中国民主政权基石的工人和农民先后被边缘化,这个10多亿人的庞大群体,他们正在被挤出政治权力的庇护范围。
可以说,过去的20多年的改革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种伟大成就是以牺牲这一庞大群体的代价,换取了一个新富阶层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也成了极少数人掠夺大众的工具和借口。
这导致了中国贫富差距近一步拉大,社会的对立情绪不断滋长。
中国的改革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下一步的选择将关系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下一步的改革如何处理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悬念,也是中国未来稳定的一个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