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宇宙五构素说
《虚&531》丛书隆重推出宇宙五构素观,并从五构素中的方向元切入,创立虚物质论建立“方向不变原理”等新思维,进而推出欲望无穷之理。又从五构素中的时空二元切入,推导出物体为什么按层次结构存在,进而得到能力有限之理。欲望无穷而能力有限是社会矛盾经济问题的总根源,由于方向、时间、空间属虚物质范畴,故演绎人类治理社会(时空)的经济管理学说应从虚物质理论入手。欲推出“虚&531”思想体系,就必须首先介绍虚物质或方向不变原理的出处以及相关的宇宙背景概念。只有这样,“虚&531”才能将宇宙解剖得一清二楚,进而成为最深远最前卫的创新学说集,才不会脱离自然脱离实际应用。以下所述的宇宙起源及五构素说、本丛书第一部第十四章中的物体生命运动形式之一般原理等,正是关于虚物质或方向不变哲学的背景描述。而本丛书第七章~第九章之虚物质论,以及第十第十一章之方向不变原理、层次结构论则进一步探究五构素物体为什么欲望无穷而能力有限、时空(社会)中为什么存在矛盾和问题。总之,《虚物质论》已成纵横宇观、微观而面向宏观之势,在社科与科技的连接钮带上发展却淡化了以往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的分界面。这表明人类对宇宙世界的理论观将迎来大统一的“消费科学”时代。
§01宇宙起源于最简单的空无“O”态点
本节主要谈谈宇宙的起源及其宇宙世界的质朴性和复杂性。质朴性显然是原始宇宙的特征,而复杂性则是冷胀宇宙的特征,即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样子。
一、宇宙起源
(一)“O”态平衡体及其数值“
为了描述宇宙诞生起始点,在此起用英文字母“O”和罗马数字“0”二个符号。英文字母“O”用以示指平衡体,而罗马数字“0”示指数轴上的参照基准点“零”的意思。数字“0”实质上是个平衡点,故数字0是字母O的一个特例而O是0的广义概念。
“0”在算术中表示“空无”概念,其广义概念“O”是基准点、参照系、平衡对称体等。作为平衡体标志,“O”是能量与事物的基本存在形式,即任何一个“O”态体都是由宇宙五构素构成的平衡体。还在小学或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应知道,任何等量的正、负概念相加为零(即数字0),或广泛地说对称的反相事件双方常常统一于平衡体。反之,“O”态分化出等量的“+、-”物质、携力粒子和正、反事件也是成立的。
(二)宇宙起源于能量“O”态点
宇宙起源一直众说纷纭,现代关于宇宙起源的支持点由物理学引导到“宇宙大爆炸”的学说上。根据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在微观世界里,能量可以自发地不可预测地冒出和消失。以人类的出现时间为参照点往前推算,则最初冒出的能量“0”点就是宇宙的起源点。世间事物都可看作是从空无(绝对值为零的平衡点)中产生的,足以支持这个无中生有的学说。那么,五构素或广义物质是怎样从能量为零的时空中创生出来的呢?
宇宙起源于能量“O”态点分二个阶段。一是宇宙史前期,这时能量“O”态点产生于空无,即系无中生有。在空无状态中涌动出可孕育正、负的能量泡泡“O”态点。二是能量“O”态点爆破辐射出宇宙五构素,经冷却膨胀后宇宙五构素按层次结构布局形成太空。
物理学揭示了能量可正可负,因而存在着位于正、负之间的能量“0”点。这个不呈“+”也不呈“-”的点显然是“空无”概念,也可看作为平衡点。基本对称分镜像(p)电荷(c)时间(t)三种,有了(对称性)符号相反而绝对值相等的二个特征值,才能通过中和反应形成包括空无的各种“O”态平衡体。能量或物质或五构素或一切规律、特征作为平衡“O”态体均包含着多层次对等的正反二面,一旦瓦解时又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从而表现为无中生有。这些无中生有的东西又可表现为正为负或为“0”态点体。
根据宇宙物理学,假如将物质视之为来自“+” 能量,则超引力(犹如引力场和电磁场之引力)可视之为来自“-”能量(这种假设只是描述手段,不影响宇宙观的正确与否)。这是非常可能的,产生物质粒子的正能量被引力或电磁力的负能量所抵消。我们可想象整个宇宙的原始期为能量“O”态体(自然包括“0”点体),据对称中和反应原理,其中的正负物质、创生物质的正能量和表现为引力的负能量相互抵消。据此判断,完全有可能在某一瞬间,只要条件出现,锁闭在弯曲空间中的能量就会转化为正物质和反物质粒子。这就是所谓的物质从空空如也的时空中创生了。
现作一个划定,能量“O”态点只是宇宙的原点,不属宇宙时代。宇宙诞生前只是纯能量“O”态极小点,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发机制T1的作用,能量“O”态点必有失去平衡引发爆破之瞬时。这是物体沿最佳途径发展、自由扩张之方向不变原理作用的结果,因“O”态点必有失去平衡寻求新平衡点的时刻。对此的理解也可借助运动是绝对的哲学概念来支持,即能量“O”态点不可能永远只是静态的能量“O”态点。一旦能量“O”态点爆破后,产生的质朴基本粒子在大统一力粒子(即引力、弱作用力、电磁力、强作用力等合一的载力粒子)的作用下,迅猛连锁爆炸而暴涨成一个类球体,在那一刹那间能量汤释放出宇宙五构素元,于是时空方向运动便有了开端,即五构素朝扩张的方向运动,时间、空间开始被记录。这类似正在被吹大的气球一样,其中的五构素开始离开“0”态点。随着类球体体积的膨胀,其中的广义物质和力热经辐射和冷却而成型并有部分显现为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于是,核物质产生了、运动出现了,时间便有了不断延伸,容纳物质及其运动的空间便不断膨胀;物体存在以消费即能量充放为依托的运动便不断多样化,且所有微观量子似乎在追求绝对自由运动,所有大尺度物体消费运动都是有的放矢,似乎存在一个控制者而方向越发明显。随之,宇宙五构素及其生成的物体因消费运动所伴携的温度、压力、对称、密度……系列特征的时代来到。
上述方向控制者显然存在于宇宙诞生前的能量“O”态极小点、宇宙爆炸后产生的量子、冷胀后形成的物体等中,发生着因寻找最佳状态而进行打破建立的消费运动效应。“虚&531”称这种存在于物体中具目标方向效应的东西为虚物质。物体在这里具广义概念,即是指除了事件之外的一切表象,主要指宇宙、星系、行星、宏观个体、微观粒子。
能量“O”态点辐射出广义物质,广义物质分为虚、实二个面。其中虚、实物质又分为正、反……,一直下去就可见物能对称树之图。所以能量除了表现出力形式外,还可分化出正物质和反物质,正、反物质相遇时又会发生爆炸而使双方湮灭,同时释放出锁闭在物质中的能量。
(三)宇宙及其五构素产生推论
在宇宙大爆炸初期,能量“O”态点的温度极高,所辐射出的射线、电磁波、光子、电子等基本粒子在空间暴涨到一定的情况下,运动速度由V(小于光速C之普通速度)上升到光速C。粒子运动速度由V加速到C表明大统一力在不断分解出动力,由爱因斯坦方程 E=mC2 可知,E↑时m↑,即宇宙经过很短时间的暴胀为粒子运动达到光速C提供了空间跨度后,能量才得以进入转化成物质为主的时代。这就是说,物质形成于光速C出现的时空里。随着时空冷胀的进一步发展,粒子冷却成各层次各种大小的物体,因而大量以小于光速C的速度v运动的惯性物体出现。由E=(1/2)mv2 可知,E↑时m↑或v↑,因在低温低压的宏观条件下m近乎不变,则我们看见的运动普遍表现为能量增加v↑,而不是物体质量增加。所以,以低于光速速度运动的物体,能量主要转化为力热形式,表现为物体运动速度加快或做功。
根据E=(1/2)mv2和E=mC2 所作的推导,结论如下:宇宙产生初期能量巨大,粒子或射线质量为零或极小,在空间暴涨到一定程度时,粒子运动速度由零骤升到C,如光子以光速运动,因而能量以惯性质量形式表现为物体增重,即能量转化为广义物质(M&m,M为虚物质,m为实物质)。对于爆炸后的碎块、星云等,由于有惯性质量,因而运动速度降低为小于光速。所以宇宙五构素产生以来,能量主要表现运动动力形式而不是质量形式。在宇宙大爆炸后,便从E中分化出P&T(力量和热量)、m、v和C,其中m的存在标志着物体层次结构的存在,因而就有以空间体积和时间寿命为量度的物体;而P&T、v、C的存在标志着存在运动与方向,因而就有动力和方向控制。
总之。宇宙是能量的世界,能量“O”态点爆炸后宇宙可称为广义物质的,用五构素坐标系来描述再恰当不过。而哲学上一直流行的世界是物质的既不完整也不准确。
二、能量→五构素→星系
在宇宙创生时的无限高温下,起作用的只有超大统一力(包括大统一力、质量引力、质量惯性力、社会引力等)和为数不多的几种简单粒子。现存的几种基本力和诸种粒子是随着宇宙冷却逐渐分化并保留下来的。宇宙状态、自然的社会的规律、物质的各种成分等在开始时是相当简单的,最简单状态要算是“O”态点或所谓的准奇点,最最简单的状况就是一切都统一于空无,最简单的宇宙也是最高级最难的探研对象,如空无、大统一能量“O”态点、超大统一力、总规律、总理论……,都离我们的感知太远。人欲从地球村到达宇宙大爆炸点远比昆虫欲从枝叶茂密的大树梢爬到树根难,几乎都是不可能的,即我们难以了解宇宙的朴素时代。
根据现代宇宙学理论,宇宙或是“无中生有”。胚胎宇宙呈零时空、无形状、无质量,是能量为零的“虚无”平衡“O”态点。参见《五构素物体论》中图0,即五构素物体演绎图。或许外来干扰或许内部自激使平衡被打破,但问题是因方向不变使得运动成绝对的,从而使能量“O”态体失去平衡、对称……而产生大爆炸和高温辐射,并随着宇宙百多亿年来的膨胀、冷却,直到发展成我们现在这个样子。仔细分析宇宙的产生、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能量是宇宙本源而广义物质是对世界构成的概括,只有力热、实物质、方向、时间、空间等五构素才能展示我们人类解析物体认识宇宙的科学发展史。显然,五构素是由能量转化而成的事物,其中力热主要以结合能和内能方式存在,实物质以惯性力存在,虚物质以方向效应、时空范畴存在。这个从能量到宇宙五构素的过程早已表明了能量转化成广义物质的事实,所以才有后来发现的物能转化守恒物理定律。不过这个定律没有考虑方向矢量,因而只与实物质相关而与虚物质无关。
在大爆炸释放出五构素期间,由于电(荷)、宇(宙)不对称性,质子比中子多得多,当原初物质冷却下来时,中子就寻找质子粘合起来构成氘,氘很快进一步结合变成氦元素,而剩余质子构成了制造恒星的原料。星系形成后,如太阳和大部分恒星都将氘用作连续核反应的一个环节以便持续不断地放光点火维持核反应的进行。
引力和电磁力在形成恒星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恒星靠引力粘合起来,引力强度辅助性决定了诸如恒星内部的压强之类的事情。另外,能量又以电磁辐射的形式从恒星中逸出。一般地,重的恒星较亮、较热,可以毫无阻碍地将星核发生的能量以光和热辐射形式输送到星的表面。轻的恒星表面则较凉,其内部仅以辐射方式不能足够快地放出其能量,因而需辅之以对流。
显然,从五构素到星系是物质、能量在时空中的有向规律运动。描述现象时我们只提及粒子间运动,实际上已暗喻着时空、方向速度等的变化,并作为粒子运动的条件而存在。
三、大统一时代的结构元素与特征:宇宙的质朴性
大统一时代分二个阶段,一是指从空无到能量“O”态点到宇宙大爆炸这段时间;二是指从超大黑洞(即宇宙热缩成一点的准奇点)到五构素空无到能量空无T2。第一个阶段所释放出来的大统一力、几种基本粒子,最原始的虚物质规律称为宇宙的质朴性T3,如方向与私欲作用、“O”态平衡原理T4、中和反应、物能转化、量子效应……。
(一)质朴性三层特点T5
质朴性的第一层特点在于“空无”,无能量、无质量、无时空……无一切,最简单、质朴不过了。见《五构素物体论》中图0之五构素物体演绎图。空无是万事万物辐射源的位置又是万事万物的休眠隐身处。最初最简单的统一点就是单一的能量“O”态点,稍复杂一点的是宇宙爆炸的瞬刻所呈现的姿态:超大统一力、量子汤、高级总规律T6(指原初宇宙发生效应时的极少数几条相关联规律)……。
质朴性的第二层特点是宇宙的大统一性,正反映出宇宙的大同性。由于宇宙以能量及能量转化而来的广义物质或时间、空间、方向、力运动等为主体构件,因而五构素所具有的特性必然衍散到整个宇宙时空中。这就使得世界事物及其生命运动具大同性,即方向不变性、对称性、重复性、遗传种族性、规律性……,以致这世界常见惊人的相似物体、事件,有规律可循有基因可找。而在五构素的联系上,存在超大统一力的作用。反过来也解释了宇宙统一于种族、层次、最终统一于五构素与超大统一力、统一于基因和规律、统一于能量“O”态点和空无的原因。这种统一意味着只要我们抓住宇宙五构素,就能把握事物命运轨迹即事物的过去与未来,使哲学上的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解释宇宙世界也就不会囿于“十万个为什么?”等无穷无尽的文字叙述了。
质朴性的第三层特点在于宇宙世界的基本构造,如五构素、基本粒子(夸克和轻子之类亚原子粒子)、基本力(作用于基本粒子间的弱作用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和物体间的引力)。有了这一质朴层次,宇宙构成便有了具体的“组装、铆接等配件”。当然,基本粒子也是由五构素组成的。
空无 →能量“O”态点
负能量力→大统一力(超引力)
图中二条虚箭头对应于运动力和方向虚物质T7,即实物质也应有二种形式:携力粒子和载阴流子粒子。动力即物体内部产生的主动力,表现为理想远大、积极奋斗的有为而理(意志力);场力即物体外部形成的制约力,表现为服从上级、适应社会的无为而治(场力)。
图6
强力
图6-1b大统一层次粒子
(二)大统一粒子和统一于五构素
大统一时代的活跃期是原始“汤”时代和五构素及纯粒子时代,有关层次结构与层次粒子是大统一方向所在,即宇宙回归的关键点,如所有事物都是按层次结构布局由粒子组成,最终又经大统一层次结构、大统一粒子回归于能量“O”态点,见图6-1。宇宙的大统一往往朝着大统一层次结构和大统一层次粒子过渡。
1.量子汤时代
在宇宙处于能量“O”态点时期,因能量辐射和分解出正负能量,存在从原始能量汤到量子汤的交叉混合阶段。称之为量子汤时代。
原始汤时代的时空和基本力都结为一体,也就是说不存在时空与力;到量子汤时代,因温度极高而量子汤动力极大,又因能量极大地转化为物质而产生不断增强的超引力。这就是宇宙的起始处,是大统一力表现为超引力与动力暴涨时代。时空概念在超引力时代是不能用的,有迹象显示,时间与空间也应被看作是二种场,它们成于原初“汤”的冷却而先于几何元素的形成。我们说宇宙或物体等由什么“组成”仅仅是一种描述方式,实际上在量子层面上根本无法分清彼此,如目前在物理实验上就很难找到单独存在的夸克等。
在亚原子世界中,似乎一切都附着在电子身上,通过交换能量,电子突然地变成光子、质子、介子或其它电子。这样我们难以将电子跟其所带有的幽灵粒子包括与它在一起的产生力的粒子等分离开来。根据相生相克律,每个粒子都是由其它粒子组成,没有哪一种粒子比其它任何粒子更基本。如时空极大的宇宙,在进入热缩时期(参见第十四章图14-1)后就会演变成准奇点或能量“O”态点。宇宙爆炸时能量极高,能量越高则五构素或粒子发生得越快、还原得也快,同时简单的高级总规律发挥效应,简单质朴性开始复杂而统一性开始分化。根据这个道理,现代核物理实验为了模拟宇宙的起始,用加速器提高粒子能量,以观察运作规律更质朴简单、统一性更加明显的粒子和携力粒子以及大统一力。
从图6-1b可看出,大统一层次结构不包括大尺度时代,基本为量子层次世界以内。因而图6-1所反映的是大统一力、基本粒子、阴流子高级总律等量子汤时代的特征。属于质朴性第一层特点。
2.五构素时代
现代粒子物理发现宇宙引力场能够在空洞无物的空间里创造物质的一些机制。从量子论角度上说,有些迹象表明,时间和空间可以自由产生而不违反物理定律。量子机制使时空突然出现的情况一般只发生在超微观尺度上。实际上自发产生的空间可能只有10
从以上所述宇宙起源可以发现,大统一时代实质上是统一于能量。为什么宇宙统一于能量呢?这主要有三点:①物能转化及守恒,即能量“O”态点是容量极大而又时空有限的弹性平衡体,其中的物、能可颠来倒去地置换,同时时空、方向、力运动诸多特征不断变化。能量转化为物质、携力粒子的同时能量减少,物质或五构素转化为能量的同时物体、事件减少,而且能量同物质、携力粒子间的转化是个动态平衡。正负物质的湮灭并非真正的消失,而是遵循物能守恒与转化定律由物质转化为能量了。②按照宇宙的起源是“无中生有”和能量“O”态点爆破而生等原理,能量正好具无形状、无质量……的特征,而物质形态则是伴随着时空、方向与力运动组合而出现的概念。③宇宙的产生正在于能量“O”态失去平衡对称,爆炸转为广义物质和力热(能量的直接表现形式),即结束纯能量时代进入了宇宙五构素时代。
(三)大统一力与总规律
在能量“O”态点,只有超大统一力。随着五构素的产生,伴随着物质、空间的产生便有引力;伴随着粒子的产生便有弱作用力、电磁力和强作用力;随着物种产生人类起源,便有社会引力等。
物理学认为现有的引力、弱核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在原始时期其实只是一种力,即大统一力。现在的四种力只是在不同温压环境中对大统一力之不同侧面的表现。
应当说,一个物理系统的整体性特点需要有一个整体性规律(大统一律),而且这个整体性规律可分解为同基本粒子和基本力对应的系列基本规律。前者是质朴性而后者演化出复杂性。
四、不可测的宇宙:复杂性
复杂的宇宙来自质朴宇宙,主要是通过能量“O”态点爆破或宇宙爆炸后冷却膨胀而来。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发现宇宙的质朴性比发现宇宙的复杂性更高一筹,因为质朴性离我们更深更远。
(一)复杂的宇宙由质朴的宇宙演变而来
基本粒子和基本力构成复杂的宇宙整体,复杂宇宙中的这些事物表现为诸层次物体、虚物质及方向不变规律、人性物性、精神、矛盾、事件、法则、温压、对称与不对称等特征……。
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宇宙的演化过程从大统一到多元化,从单纯到矛盾化。其要点为:①复杂性主要由虚物质或方向不变同宇宙及其中物体按层次结构方式存在所导致,即表现为具体物体欲望无穷而生命活动能力有限的矛盾。简言之,欲望无穷同能力有限的矛盾造成了宇宙的复杂性。首先,欲望无穷与能力有限不匹配形成万千矛盾和演变出种种罪恶;其次,层次结构与能力有限使我们把握事物时觉得极其复杂;第三,层次结构使得物体间呈上层载体和下层载体之分,亦就是我们通常的公私关系概念,公与私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相当复杂;第四,某一层次结构中的物体感知其它诸层次结构中的事物时,在时间上和观察事物的空间上均有限。总之,宇宙中事物的极其复杂性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对宇宙奥秘的认识必经曲折、反复,对物质规律的认识不能奢望一次完成。②从古代哲学上说,是无中生有或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发散繁衍效应所致。③从物理化学上说是,空无→能量“O”态点→宇宙大爆炸产生基本物质与携力粒子→冷却膨胀形成万物和多种力运动的无机进化过程所致。④从生命思维运动来说是,从无机物、物性 →有机物、人性→思维对消费运动的调整→社会、经济的总矛盾→531系统理论的有机进化过程所致。
(二)数学规律、基本常量与复杂的秩序
宇宙在原始汤或粒子时代是质朴的,而层次结构的出现标志着复杂宇宙的来到,其过程为自空无到能量“O”态点到基本粒子的质朴时代,再进入到物体按层次结构存在,直至出现人类社会的最复杂时代。冷却膨胀的宇宙均是极其复杂的,以致人类对自然的研究学习没有止境。但这种复杂中隐藏着规律、秩序和基本常量。正因为如此,通过寻找定数、规律等可从复杂宇宙的现在看到遥远之简朴的宇宙。抓住了规律、秩序、常量等基本的东西,就能基本破解宇宙的复杂性,还原出宇宙的质朴性。可见宇宙的复杂性由规律、秩序、常量等宇宙特征维系着,即规律、秩序、常量的综合交相作用表现出复杂的宇宙。
(三)力的复杂性
所有的力都来自局部对称性的要求,如对齐、规划、秩序。这些都是以力的方式维系的。宇宙中方圆、方向、规矩等种种秩序和形式是由规律、力量来维持的,如电磁场的规范对称是与光子没有质量的特性密切相关的,又如法治是由虚物质规律、社会强制力维持的。
起初的引力不规则被暴涨消灭了(暴胀大到一定规模时,则微小的不规则可以忽略),随后而来的宇宙膨胀又使起始时无结构的宇宙物质演化出复杂的组织和结构。
当宇宙从大爆炸冷却下来的时候,则当初单一无差别的大统一力“冻结”成现在的不同的几种形式,主要有大自然的三种基本力即电磁力、弱核力、强核力;其次有万有引力和体积僵持(使宇宙得以避免在它自身的引力下突然崩塌)、离心力僵持(可对抗引力向内拉)、核力僵持(能保持恒星内部核燃料消耗缓慢)、旋转僵持(使星系和行星系稳定下来,不会收缩于它们自己的中心)等。而将大统一力分裂为电磁力和核力的机制就产生了极大的推斥性引力。
§02能量与广义物质
能量与广义物质是对宇宙内容的一元概括和二元概括,实质上是对世界本原论最简单的新说法,也是对事物构成材料的最简洁描述。五构素由能量或广义物质分解而来,是数量化技术化地描述宇宙的简洁五元论,因此提出五构素说应先讨论能量与广义物质。
一、物能转化守恒
(一)能量概念新解
能量是什么呢?在万籁寂静、一无所有而随时可展开成朗朗乾坤的状态中,无中生有地冒出来的会动的泡影,微泡泡在时空中渐渐地扩张、爆破,大爆炸繁衍出五构素……。由此可见,能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力运动,在运动扩张中壮大物、能从而发展时空,并渐渐地在运动中显露出隐藏最深最原始的方向性目的性。能量是宇宙中最神秘万能的东西,自空无中来,发展为万事万物及其运动的力,又在运动中演变着世间种种悲喜剧,最后灰飞烟灭、空无一切。能量是时空中最根本的东西,是虚物质、实物质、力量、热量、时空、事件……,即宇宙五构素及其所有特征的总根源。同时能量也不可能完全一次性转化成五构素或万物,而只是一部分衍生出事物,另一部分保持同事物进行着动态平衡的物能转换。
理解能量为万物之源不同于理解物质为万物之源。能量首先是广义物质之源或五构素之源,其次才是万物之源,即能量比物质层次更为原始更为深隧。理解能量为万物之源基本反映了物理学所支持的事实,因为物质形式多于能量形式,且能量可转化为各种物质、事件等,而所有事物均可统一于能量。能量的简单、单一性证明了事物总是越原始越深奥,道理、规律却越加简单。现代物理学支持能量从空无中来、物质事件从能量中来的哲学观。
能量另一个直接明了的概念就是大统一力,引力、动力等表现形式。可见,能量不仅是事物之物质源,还是事物运动现象之力量源。
(二)三能T8表述
据“O”态打破建立律和物体生命运动总形式T9(详情见本丛书第十四章),任何一个物体自始至终的运动能状态均可划分为打破能、建立能和结合能。建立能是物体产生而成独立个体的生命力值,打破能是物体被瓦解时的生命力值;而物体在整个生存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生命力值则称为结合能。换言之,建立能是使物体诞生成长的营造能值、构建能值;打破能是使物体瓦解的攻击能值、破坏能值、分解能值。在任何一组时空点,同一物体的瞬间打破能与建立能应相等,且统称为结合能;在同一局部空间及较短的时间里,同一物体的打破能基本上等于建立能,但不一定等于结合能。此外,同一物体的打破能与建立能会随着时空的扩大而越差越大。因为当时空跨度太大时,期间的外界干扰会越来越严重,这过程中的任一物体能表现为结合能,它等于打破能值而不等于建立能值。
(三)物能转化与守恒
能量转化为正、负物质粒子,而正、负粒子又还原为能量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无数正负粒子瞬间的出现与消失交替进行使物质与能量二者在能量“O”态点之后永远同时存在。这从化学动态平衡反应中能很好地看出,参加反应的物质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随能量吸收和释放而同时存在。在“能量→粒子”反应过渡到“能量Û粒子”双向平衡反应过程中,可见先有不对称后才有对称且宇宙不对称和对称同时存在。对称使反应平衡,不对称使反应单向进行或不平衡。
由于能量系无中生有,即基本符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老子哲学思想。五构素物体运动又遵循物理规律,如表现出物能相互转化并守恒律。再据循环相生相克律(见本丛书第一部第十四章§01及图14-1、图14-2。),则万事万物最终将统一于“空无”。也就是说,我们的世界在一系列规律、法则作用下,作遵守规律的消费运动且来自空无又最终回归空无。期间五构素或万事万物形式守恒于空无统一于空无。
从空无中生出的能量是以对称正反方式出现的,不管能量同事物间如何转化演变,其正、反总体状态是对称等价的,因而时刻都守恒于空无,可通过一系列中和反应回归到空无。按照这个能量守恒于“空无”的思想,宇宙中应源源不断地有新能量从“空无”中产生。依此,宇宙中能量可推断为无限的。其实不然,第一,能量在“O”态时产生的条件正在消失而能量放大的速度也在减慢,直到宇宙成熟期能量发展到最大值;第二,所有的能量只有一部分转化为五构素而且五构素物体都是要消耗能量的,这种消耗是所有物体参与的生态平衡下相生相克的循环链。究竟谁克谁、谁克得充分,在总体上表现为生态平衡或对称即生态平衡要求在任一时空点所有物体均按比例平衡相处;在具体操作中是由能力对比决定的,而能力有大小使得任何物体既有克它物的能力也有被它物克的危险。因而摆在每个物体面前的是,物体多了则可转化的能量就少,尽管物能可自然或人工转化,但转化的过程性即不可及时性和资源存在不稳定性如食物要保鲜等,使得可消费资源总是有限的。
物能是相互转化守恒的,但不只守恒于“空无”。按照宇宙的大同特征,宇宙或物体都同样遵循产生、生存、成熟、灭亡、转换之生命周期。这个生命周期对宇宙来说可演绎为:从空无中产生能量“O”态点,从能量“O”态点以爆炸方式产生对称性宇宙五构素、特征等;而五构素物体又压缩成黑洞,在压缩的极小的空间发生猛烈的粒子碰撞使中和反应快速进行,造就五构素空无进而发展到能量和能量空无。从这个宇宙生命周期不难发现,整体上看宇宙是对称的,因而物能守恒于空无;由于现实世界是不对称的产物,因而从现实世界来看,空无中产生的物能守恒于从零到有限的能量当量值(宇宙成熟期当量值)之间的一系列值。因为任何一个物体包括宇宙都有成熟期,成熟期的五构素换算成的能量当量值最大,而此前产生、生存阶段的能量当量值呈递增发展,此后灭亡、转换阶段的能量当量值呈递减发展。
总之,物能或五构素守恒于零、守恒于从零到宇宙成熟期五构素当量值间的无穷个数值。
二、广义物质的基本概念
在宇宙或物体五构素中,广义物质是物体自身构成材料,其中虚物质中的时空与方向是物体存在方式。由于广义物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切入点,因而广义物质可看作能量辐射爆破后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加上力热就是全部构成要素。广义物质同传统物质概念主要区别在于:要认识并承认方向、时空、运动、事件……等的物质性,从而形成以能量为本源、事物形态为根基的“虚和531”思想。广义物质是个无所不包的范畴,当时空、规律、作用、质量、特征……为零时,广义物质的概念则由能量概念所取代;相反,能量以高温辐射和“O”态点爆破方式转化为实物质、虚物质和剩余能量,并随着膨胀和冷却变成现在的宇宙模样。力热的表现在物体生命运动过程中,是以能量的完全充、放(即充能与放能)或呼、吸为形式的。这些形式贯穿于时空、方向运动中,因而也是虚物质的。
总之,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不准确的;当引入虚物质概念并将时空、方向、事件、精神、信息……统统纳入虚物质范畴时,则世界统一于广义物质或五构素是比较合理的;当五构素统统转化为能量而同时引入超大统一力概念时,则宇宙又可认为是统一能量了。
为同传统物质概念相区别,这里将传统的物质概念上升为广义物质,其广义性在于将物质按不同特征、功能分为虚、实二个对称侧面。实物质显然包括暨有物质概念,虚物质是实物质的镜像,是比实物质更为重要的无形物质概念。广义物质统一了宇宙中以往的唯物唯心思想,是消除唯物唯心论之争的新物质说。实物质主体为原子、分子,范畴为从宇宙到粒子间的各层次载体;虚物质主体为物性人性,范畴包括时空、运动、方向及其发生的事件等;还有重要的能量与力热形式。虚物质概念说明宇宙世界是广义物质的而不仅仅是传统物质概念的,而虚、实物质均来自能量。
§03宇宙五要素说
宇宙分为能量、五构素、特征三个层次T10。粒子来自能量,由五构素构成并具系列特征;类似地,以层次结构存在于宇宙中的物体也有不明显的量子效应,来自基本粒子,由五构素构成,具一系列特征。也就是说,宇宙、粒子、物体均来自能量,均由五构素组成、具温压等特征而没有例外。
一、宇宙五构素
(一)无中生有与对称中和、物能转化等是宇宙五构素产生的基理
无中生有是世界事物产生的基理,也是五构素产生的基理。其间必须遵守打破建立、对称中和、物能转化等基本法则。
空无或“O”态平衡点应是绝对的对称体,当这种对称失去平衡时,意味着不对称因素出现,从而爆破分化出对称因子和不对称因子。对称是由力和规律维系的,是绝对的,反映了方向不变;不对称因力的作用失衡和测不准原理维持,是相对的,反映了方向变化。根据宇宙对称的绝对性并结合现代宇观物理学成就,微观世界中的物质直接自能量而来,即物质粒子按照对称方式以粒子/反粒子对形式从能量中创生而来;反过来,“+、-”物质粒子相碰撞湮灭成“O”态转变为“+、-”能量;而“+、-”能量又湮灭成空无,“空无”中又奇迹般地产生“+、-”能量。这就是所谓空无与能量、能量与物质间的互相转化。这些过程包含着二种对称,即“+、-”粒子对称和从空无中来又到空无中去的过程对称,包括中和反应作用。对称中和反应规律既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也是从空无进入能量时代的基理。没有对称中和反应,无中不可能生出能量,有中不可能趋于空无。
“O”态点是个包括空无概念在内的中性的平衡体概念,可以是空无、零、基准点、参考点、平衡点、均衡点、折中点……。这就说明,“O”点以前和以后的总体情况总是守恒于对称性的,不对称是在局部、过程中的表现,对称与不对称经常转换位置、相互转化,从而能量、时空等五构素的产生与消失都是在无中生有、有中归无。
能量“O”态点是个平衡体,从能量“O”态点爆破后到宇宙五构素形成是个动态过程,稳定的宇宙又是个平衡体。宇宙平衡表现为宇宙中的总能量刚好为零(数字0),宇宙物质由正能量构成,引力场则具有负能量,负能量的引力刚好抵消物质所代表的正能量。所以物体在空间、时间、方向上的运动关系是由引力作用来保持整体平衡,即物体与力间、物物间、力力间均保持平衡。物能相互转化规律既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也是从能量“O”态点进入宇宙五构素时代的基理。没有物能转化,能量“O”态点就不可能进入五构素时代。
(二)宇宙及其五构素产生假说
据说在“五维空间”中“镶嵌”着我们这个宇宙和另一个隐藏着的宇宙(在150亿年前应是二个能量“O”态点而不能称作宇宙),它们的碰撞引发能量“O”态点爆破而进入我们现在的宇宙五构素时代。在宇宙五构素初期,宇宙时间从0→10-35的同时,宇宙空间从0→ф
事实上,如果没有二个同时存在的“O”态点,根据循环相生相克律T11,也应存在“O”态点之前的宇宙,见本部第十四章。
(三)五构素的诞生
再来了解一下五构素是什么。对于宇宙的来龙去脉人类一直是感兴趣的,那宇宙是如何从能量“O”态点爆破进入五构素时代的呢?结合现代宇宙学的观点所进行的研究结果是,我们的宇宙起源于无形状、无体积、零时空、无质量而能量可大可小的“O”态平衡体。具体参见《五构素物体论》中图0(五构素物体演绎图)所示。当能量“O”态点自激失去平衡并偶发不对称时,则会发生宇宙大爆炸和高温辐射,使能量分化出以形体、结构为存在形式的实物质和以无形状、零质量、精神、事件等为存在形式的虚物质以及体现在物体生命运动中能量充放过程的力。这其中结构同空间相关、过程同时间相关、生命力运动同方向相关。就这样,宇宙结束了纯能量的时空史前期,进入了膨胀、冷却的以力热、物质、方向、时间、空间为宇宙五构素的时代。同样的道理,任何物体都有潜在能量“O”态点同五构素宇宙间的这种转换关系或方式,即物体本质上也来自能量由五构素构成。
(四)创立宇宙五构素说及其依据
宇宙理论来自宇宙的实际。根据宇宙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为照顾和继承我们人类在认识宇宙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科学体系及其学科、专业的划分,我们在此将宇宙构成定格在能量“O”态点爆破和高温辐射后,能量衍生出物质力量,时空,方向控制五方面,即把现存于宇宙中的能量形式:力热、物质、方向、时间、空间称为宇宙构成五要素。
空无与能量“O”态点T12不属于宇宙期,而能量“O”态点转化成量子汤爆炸释放出五构素后才是宇宙期。因而宇宙世界是五构素的说法比“世界是物质的”说法要准确。换句话说,宇宙是无中生有并体现为五要素的,也可以说是能量的而非纯物质的,因为宇宙产生于能量“O”态点爆破或宇宙大爆炸后,能量生出包括物质在内的五构素、特征规律等而进入宇宙时代的。
力热、实物质、方向、时间、空间是宇宙的五个基本要素。其中实物质是物体概念的主体;空间是物体运动的变化范畴;时间是物体运动变化过程;方向是物体运动的终始二端;力量与热量是物体运动能量表现。可见,时空、方向都是运动不可分离的概念,力热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而空间、时间、方向是物质存在状况或构造与环境。广义物质与能量是根本,没有物体、力热表现,则一切无从谈起,也没有力的表现,没有运动动力载体;没有力热运动则无法理解物能的存在;没有时间、空间、方向则无法理解、描述物能力运动。早期物质与力热运动概念由我们周围可见的物体表观而来,如我国的“五行”说、物质以“水、火”为本原说等;牛顿打破了绝对位置观念却固执时空概念不变,牛顿定律就是在绝对时空概念中建立起来的,相对论突破了绝对时空观;我们一直未曾注意方向的客观物质性,但现在发现“方向”总体上是不变的,变化的是局部方向。
从功的表达式E=A=F×LCOSθ(E为能量,A为功、F为力、L为距离、θ为方向)可知,方向(θ)、空间(L)来源于做功运动即来自能量;从公式h=mv△X(h普朗克常数、m质量、v速度、△X 位置)也可知,物质、时空来自能量。所以能量“O”态点爆炸释放出物质、方向、时间与空间的解释至少有经典物理支持。事实上能量是万能的,它产生宇宙的一切,如插上电源供给电能就能听到看到电视上的音像,即电能转换成了声音、图象。
(五)宇宙及物体均具五构素结构
说宇宙由五要素构成确实匪夷所思,人们会质疑有什么根据。根据嘛,普遍存在于大同的宇宙世界中,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只是我们早已嗅到它而未清醒地认识到它。这里针对各个要素逐一作个简单的论证。①对于宇宙可压缩成一个能量“O”态点,科学实验给予了证明而人们难以理解。而对于能量与物质的相互转化则是现代物理观,人们容易接受。从物能相互转化的理论来理解能量“O”态点辐射或爆破形成呈五构素的宇宙并最终又回归于能量“O”态点,则是比较容易的。②宇宙起始于能量,如果不存在空间要素则不能由爆炸产生广袤宇宙及物质形态,永远只能是零体积的“O”态点。③如果不存在时间要素则物质就不会有运动变化过程,一切静止于零时间的“O”态点。④不存在力热运动则不可能有物质形态在时空中的扩张,也就不会有温度、压力和爆炸,物体也就不能作消费生命运动。⑤不存在方向要素则一切混乱无序、无规律可循,是无目标的单纯无为世界,物质的个体与整体就无法区分,物质能量运动就会无的放矢而不可能有生活在具体层次中的个体发展壮大,人类也就谈不上搞科研找规律。总之,宇宙的来源是能量,但时空、方向、力热中一个要素都不能少,否则就不会有物体存在,宇宙就会冻结于能量的“O”态点前身。
从我们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中也可以证明能量或物质与力热、时空、方向是宇宙要素。因为人类来到这个世界时,所接触的所看到的无非是物体在时空中的运动,而且是方向运动。这些运动用力量、热量、时间、距离、速度等描述,但最终都用能量去度量。人类认识宇宙是通过对其构素一个一个逐渐认识来完成的。最初感知到的是世界的物质表象如五行说;其次感知到的是物体在绝对时空中的运动规律、力速度及能量,如力学;近代感知到了时空有变化,如电动力学、相对论;现在要感知虚物质和方向不变,即作者所说的“虚物质论和531系统理论”。可以预测,未来的先进理论在五构素大框架下将向精细方向纵深发展。
鉴于上述原因,《虚&531》提出五构素说。对一个物体来说,广义物质与结合力是物体构成材料,作为虚物质范畴中的时空是物体构成结构模型,而方向、力热运动反映了物体的生命存在。它们都是能量在宇宙冷胀时代以物体存在方式在不同侧面的不同表现。
从大统一结构元素(参见图6-1)和层次结构的观点来看,宇宙构成分为大统一力与广义物质,广义物质再细分为实物质、时间、空间、方向等构素,其中时空密切相关,具物质与结构特征;方向与力运动亦为一体,具能量与消费特征。
结合五构素说,物体存在呈二种状态。状态Ⅰ为物体自身:拥有一定物质,占有一定时空,按自身虚物质方向行事。状态Ⅱ为物体环境:在一定能量支持下,拥有一定的活动时空,受上层虚物质T13方向制约。
不仅宇宙由五构素组成,宇宙中所有层次的物体均由五构素构成。例1:人的存在离不开物质能量、时空、方向和力运动。按二种状态分析为,Ⅰ.人体结构:拥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质并占有一定的体积(受挤压会窒息或碎骨),有产生与灭亡的时间起始,沿着测地线(弯曲时空中的短程,这里借指最佳途径)实现自身消费体系(指满足生存、发展、自由要求的资源供应量)。Ⅱ.人体环境:具一定的能力,受上层(如社会或上级)虚物质(意志)制约,在地球上的居住点周围运动。例2:书桌包括物质能量、时空、方向力
运动。按二种状态分析为,Ⅰ.书桌结构:有一定的体积(挤压变形)、重量和使用寿命,具一定的结合能,其中原子、分子在自身物性支配下不断地进行着物理化学的运动。Ⅱ.书桌环境:具一定的结合能与使用性能,在主人的支配下,在一定的场所、时间中发挥作用。
二、研究“方向”是个斩新课题
在五构素中,研究方向是个暂新的课题。方向不变是作者在对虚物质感知过程中的重大新发现之一。
古人类从自身周围的环境出发,早已命名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为“物质构成的物体”。如今对物质的研究已深展到电子、中微子及其反粒子和光子等主要基本粒子,深展到不可捉摸的神秘量子层次;而力的研究也发展到引力、弱核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及其大统一理论。伽利略、牛顿打破了二千多年来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等建立的绝对位置概念,同时在时空绝对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些都是对力运动概念的描述,也是对部分五构素的描述。对物体运动就物理、化学和思维性能方面的描述主要出现在科技教材里,在哲学中只有“运动是物质属性”等的简单描述。相对论指出时空也不是绝对概念……。归纳起来在人类文明史上,实物质、力热运动,时空均早已有了明确论述,只有“方向”未曾有过完整而明确的哲学知识体系上的描述。方向既往概念主要作文字描述工具用,仅用在对生活活动、机械运动等的描述上,几乎没有哲学上的东西。而实际上“方向”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与经济矛盾的根源所在,在20世纪末研究方向实在是一项推迟了的空前重大工程。
在关于宇宙五构素的全面观点提出后,经进一步具体地研究发现了虚物质主体、范畴、特征,以及虚物质方向总体上都是不变的,即沿着“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不变等。尤其拜读了《时间简史》后,知道原先肯定的虚物质制约方向同霍金载力虚粒子具类似性,即虚物质控制方向应是通过载力虚粒子来实现的。
三、以往科研不自觉地围绕五构素进行
因“时空”属虚物质范畴T14,则可以肯定牛顿、爱因斯坦等关于时空的重大成果实质上是对虚物质范畴的揭秘。近代学术界如此重大的课题竟然属虚物质范畴,足见方向学的重要地位、五构素的重要性。
在冷胀时代的宇宙,人类描述物体运动基本由力热、物质、方向、时间、空间等五大要素作概念包加以套用。而时空、方向、事件等都是虚物质范畴,是虚物质规定的物体在时空中沿着测地线实现消费体系之纷繁复杂矛盾运动的衍生物。纵观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的研究内容,虚物质实质上是他们研究内容的主要方面,因为五构素中时空、方向都是虚物质的;以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为主的物质自然科学无不涉及到五构素,都是根据宇宙特征变量(如温压)对物体五构素进行研究的,因而是难以同虚物质论划清界线的。由此可知,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本质上是一体的,科学划分为科技、社科只是因虚物质难以感知而形成的。对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和挑战否定了绝对位置,导致了绝对时空;对于任何正在运动的观察者光速是一样的发现导致了相对论;而今对现实生活广义地概括出消费体系矛盾律(指在可消费资源有限条件下,生存、发展、自由三大层次内容异化互补关系及其实现途径的选择性等矛盾效应)并联系到了虚物质(方向不变)论;对于虚物质的研究则是亘古开天地以来的新课题,至今人类已意识到:早期宇宙能量为0,由类似大爆炸产生了物质正能量和等值的超引力负能量;早期物质主要有电子、正电子、中微子和光子;而力的形式在现条件(温压)下表现为引力、弱核力、电磁力、强作用力等。总之,人类科学史是五构素概念的建立、研发史,集中到一点就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历史。至于物体运动则是经典物理学中概念最多的,在哲学上定义为物质特性的东西。
四、“虚&531”淡化社科与科技的界线而强调科学一体化
在宇宙构成要素中,时空、方向、力热运动是密不可分的,它们都表现为宇宙的构成与特征。五构素不可分离的关系决定了社科与科技一体化实质,因为社科与科技同是研究宇宙不同构素及同一构素的不同特征。其中广义物质中方向是最重要的,没有方向,一切都会是漫无边际的发散,一切行为都在作无用功而且最终萎缩为虚无,一切都将是无始无终或有始无终。如某人说自己要‘出发’,如果没有‘确定的方向’则是无法迈出有效之第一步的;又如气球明确膨胀时向四周鼓起,明确收缩时向内坍缩,否则就是进退二难。
时空、方向、事件等都是虚物质范畴。这不仅说明人类研究宇宙的内容中虚物质是其主要方面,还说明以往界定为科技范畴的东西实质也属社科范畴,即科技与社科是一体的。我们十分清楚科技与社科的界线是科学史上的误区,二者间界线的出现应算作是一个科学发展的过渡阶段。无论研究时空、运动还是方向、事件都是围绕人类消费需要研究物质规律的,而社科与科技的划分是因人类认识掌握生产力与管理法不同步的结果,根源在于生产力科学建立在物质规律基础上首先得以量化,而社科未然。所以读了本书的人会感到本书没有很明晰的社科、科技界线。事实上,如果虚物质同实物质差不多同期确认的话,则科学就不会分化出科技与社科二大分支,而只有生产力与管理法二个分支相统一的消费科学。科学分化出定量分析的自然科学和定性分析的人文社科表明,社科与科技已不是一体,它们之间严重地失去了平衡。总之,无论社会科学武装管理法还是自然科学武装生产力都应统一于消费科学,结合点在管理法如何控制生产力作用方向实现同消费体系的最佳方向完全并轨。这些结合点形成的曲线就是测地线,测地线一旦完全绘出,就是找到了最理想的社会。
§04五构素衬出物体生命运动绕消费体系运行
众所周知,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这个动机的内涵不外乎消费体系。同样,物体生命运动也是围绕消费体系运行的。但五构素是怎样反映这一事实的呢?下面加以阐述。
一、五构素是物体构素也是消费体系构素
宇宙及其中的物体均由五构素构成,即五构素统一于宇宙、统一于物体。而宇宙或物体自始至终的生命表现却是消费体系的运作。这就是说,消费的主体是五构素的。根据消费体系的广义内涵(参见本丛书第一部第八章§01),物体无论生存还是发展都要求无限占有空间、长生不老地占有时间、神通广大地拥有运动威力、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向运动、通过力量较量占有资源等。这就是说,消费体系也是五构素的。因此,物体消费运动可用五构素描述。
没有不要消费的物体,也没有离开物体的消费,而且五构素作为物体和消费体系的构成元素在物体消费运动中全方位扩张。因此,五构素物体的运动是五构素消费运动,是五构素的扩张运动。这正是消费运动的目标所在,物体生命活力所在,五构素的全方位表现所在。
二、五构素与消费体系的关系
消费体系内容为生存、发展、自由,又都是五构素的,因此五构素与消费体系的关系就是五构素永久生存、充分发展、无限自由。只要五构素实现了永久、充分、无限,则物体消费体系的实现自然达到了理想境界。所以说,五构素量化值状况反映出物体生命运动围绕消费体系运行的状态。
自从能量“O”态点进入宇宙五构素时代以来,五构素尤其五构素物体运动无不与消费相联系。因为:一,以实物质作硬件来支持的物体无不以新陈代谢或消费方式存在;二,消费运动必须要有时空场地;三,物体在时空中的消费运动必然是有规律方向的,而且消费体系按最佳途径实现是不变的根本方向,否则就不存在肯定自我和发展自我的个体,进而物体无具体存在形式,宇宙不可能有五构素;四,作为普遍形式的力热运动,贯穿于物体生命运动周期中,贯穿于消费运动中,如人类为生存发展所进行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较力运动就是力热做功运动,而且物体消费运动是相互竞赛的较量,是争生存求发展的弱肉强食或互为依存利用。这四点说明,宇宙五构素的关系集中到一点就是消费。
§05宇宙构成元素概述
对宇宙构成的描述方法多得很,《虚&531》就有能量、广义物质、波粒场、五构素四种。尤其是五构素描述法,开辟了世界观数量化、技术化的基础:坐标参照系。下面就五构素说用虚物质观来描述宇宙构成。
一、用广义物质表示宇宙构成的虚实性波粒性
自能量“O”态点爆炸转化为五构素后,我们的宇宙构成就从质朴变得极其复杂。但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某一状态的宇宙只有一个,而且仅有唯一的一种形式。然我们在对宇宙状态的描述上有多种多样的表示方法,如五行说,原素说,五构素说……。相应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的研究范畴也有不同的分工和针对性。它们对于宇宙的考察都是通过分别对时间、空间、方向、力热运动抑或对广义物质及能量进行观察、研究来预言和验证的,如广义物质表示法对应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所涉及范畴关系见图6-2所示。由图可知,量子力学主要涉及物体的波、粒二象性,
虚物质
图6-2广义物质与相对论量子论的关系
而物体由虚、实物质构成,其中波是虚物质控制物体运动的软件反应,粒是实物质支持物体运动的硬件反应。相对论则主要涉及物体的本性(指人性或物性)或大尺度上的方向不变性和物体在能量转换、呼吸运动过程中的力表现,如引力。相对来说,低层次载体(载体是指物体的实体部分)之本性尤其在量子水平上是不可测的,而高级载体之本性尤其是宇宙高度是明确不变的。因而广义相对论描述引力和宇宙大尺度结构(从几英哩直到1亿亿亿英哩),量子力学处理极小尺度的现象(如万亿分之一英寸)。
二、用粒子与特征描述宇宙形成
宇宙由五构素组成或由虚实物质之波粒构成的二种表示法都是成立的。
粒子等的正、负性由对称支持,如自然界中除纯中性的粒子(光子、力等)外,每种类型的粒子都有对应的负粒子,它们的质量和自旋完全相同,电荷相反。粒子碰撞产生新物质,其阀值温度≥mc2/玻尔兹曼常数(其中m为质量c为光速,玻尔兹曼常数为0.00008617电子伏/0K)。因为质量大的物体通常情况下的物质加能量之和的能量当量值大,所以质量大即能量高的物体衰变为小物体的阀值温度高、衰变时间稍长。也就是说生命力强的物体寿命长。根据虚物质决定的消费体系之永久、充分、无限三大本性,在宏观世界中粒子有向物体聚集转化的趋势,而小物体按照中和反应和层次结构原理有集成大物体的趋势。因为具体的物体处于一定层次结构中,渴望天长地久,要求尽可能扩张自己的势力,并无拘无束地如意生活。这就要发展壮大自己再发展壮大自己……。
在温度非常高的宇宙早期,熔解成超汽化的物质肯定是以非常小的正、负粒子存在的;而在宇宙膨胀和冷却过程中,大多数正负粒子对湮灭转换成能量,只有极少数因宇宙不对称而留下的粒子气体云冷却结成块状体(如恒星、行星……)。这些现象的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难见到的,如煲汤温度过高则块状肉、料会融进汤里,如一直加水加热熬下去必蒸发得一干二净;又如化学反应中,物质固化沉淀、液化流动、气化挥发;而核反应产生新粒子或释放能量等。这些都是与温度和对称性相关的反应。
根据对称破缺,“O”态辐射或裂变时,不同条件下产生的正粒子与产生的负粒子速度不同,在等量的正负粒子碰撞湮灭后剩余的物质就构成现在的世界。整个世界就是由对称与不对称,方向、时间、速度、空间等的变化与不变,事物运动可预测与不可预测……构成的。
三、能量、广义物质、五构素特性概述
实际上五构素均来自空无(参见五构素物体演绎图0)来自能量,因而它们的特征均与能量相关。如能量大则频率高,使得相对的运动时空或不变或变小而运动速度则加快。因为方向与虚物质联系最密切,而虚物质及事件均来自能量,因而方向也来自能量。关于宇宙五构素的描述,目前最经典的是牛顿力学,较先进的是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因为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均是关于物质、时空、运动的科学。
(一) 虚物质的“意志”特征
虚物质主体为人性物性,本质上好似私欲与实现欲望的“意志”。这种“意志”类似于人的意志,但又不同于人的意志,因为它是在意识之外决定意识行为的“意志”。其实无穷欲望与意志、精神……的潜在物质支持就是虚物质,有关解释见本部第七章。
(二)能量与时空的关系
能量与时空具一致性,即对运动着的物体自身来说,因能量高却感觉不到自身速度有多大提高,而认定给定的空间与时间同步变化;对于旁观者来说,运动中的物体速度变化时,时间与空间不一致变化。从V=S/t(式中V为运动速度,S为空间参数如距离,t为时间)可知,因高速度运动体以自身为参照系,感觉不到速度V提高,则给定的空间S将感觉到变小了,同时时间t也变短了。如走
能量越大则频率越高。如高速运动物体比慢速运动的同重量同结构运动物体肯定能量大,因而对于其旁观者来说高速运动者每完成一项活动的效率高、所花时间少或表现为时钟慢(时间消耗得慢);能量越大的物体完成自身预期的产生、生存、成熟、灭亡、转换之生命周期则有更长的路要走,所需时间更长(即长寿)。反之能量小效率低者,每完成一项活动所需时间多,或时钟快(时间消耗得快);对于旁观者来说,该物体走完一个生命周期所花时间更短(即短命)。
根据狭隘相对论,某一物体以某一较高工作速度在实现其一定量的消费体系时,在其自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运动中的物体对自己速度变化感觉不明显)看来,工作程序虽然不变但工作量、工作时间相应地感觉到变少变短(缩短了的时间补偿了缩小了的工作量);而对于旁物来说,其运动速度越快则所花时间越少或一定时间内所做工作越多,当以近光速的能量作功时,则在相同时间内工作量或效率无穷大,即看不见程序和过程,似乎工作还未开始做就完成了。所以前几年常听说某某劳模一年完成几年的工作量,只要这个劳模不是超负荷运作,即在感觉不到压抑或辛苦的条件下,劳模自己回忆起来所走历程、时间、工作方法同标准规定相比基本未变。要不是有记录或提醒,劳模是不会知道他确实走了几年历程的。而对于考核者来说,劳模确实技能高而超标准效率工作,使3年的工作量在一年中就完成了。
一个人在地球上观察地球,则地球似乎没有作任何运动;在月球上观察,则地球不仅自转而且以坐地日行八万里的速度公转。这说明能量同时空的关系取决于参照系,以运动者自身为参照系和以旁物为参照系可得出二个不同的时空、能量关系。
(三)时间与空间的等同性与一体性
根据时空一体化,我们可以将时间与空间的存在方式进行类比,以说明时间的过去、现在、将来是相对于观察者所处的时空点来说的。如从中国到罗马,设途径俄罗斯,则观察者出发时的中国是现在,俄罗斯与罗马是未来;当观察者走到俄罗斯时,则中国为过去俄罗斯为现在而罗马为将来;当观察者到达罗马时,则中国、俄罗斯均为过去而罗马为现在,新的旅程为将来,或许是时间终止。对此,肯定有人会说:去了罗马可以返回中国但时间则不然,怎能说时间与空间具等同性呢?的确,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宏观世界中,在力所能及的有限空间上可以来回往返,而我们生活在低速运动状态下,时间一点滴也不能往返,这正显示出时间的箭头方向性。但在宇观世界里情况就大不同了,显然空间上就不是我们作低速运动的人类可以往返的,我们现在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恐怕走远点是回不来的,而且微观世界也不是我们随便可以进入的。对于超速运动的物体来说,则不仅空间上可以往返,而且时间上同样可以往返。相对论不是说只要我们以超光速运动,就可以追赶过去或是提前进入未来吗?所以,只要能量够大、速度够快,我们不仅可以在地球上往返来回,在宇宙中也可以。同样,我们在时间上就不会限于永远的“现在”,可以在“过去”与“将来”中驰骋。
受引力作用,时间会弯曲而时钟走慢,引力越大则时间弯曲得越厉害,如在黑洞处,时间几乎停止不走。可见时间是变化和能动的,时间与空间一起表达了引力场的运作。另一方面,能量的释放强度与生命运动频率成正比而与时间成反比。
(四)时空的物质特性
时间和空间不能孤立对待,空间与时间是结合在一起的时空客体,即同样具物质特性。爱因斯坦认为时空由于其中分布的能量和质量状况而弯曲,而引力则是时空不平坦这一事实的后果。物体如星球运动轨迹就是它沿着弯曲空间中最接近直线路线运动的集成,表现为引力作用的后果。
1915年前,时、空被认为是独立而自然地向前无限延伸,事件在其中变化、物体在其中运动、力相互吸引与排斥。而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变成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会引起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变化;反之,时、空结构变化影响着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方式。如犯人坐监则会感到空间变小的约束、时间变长的难熬,活动受到限制;而给气球施压加气,则空间膨胀,不同点的状态变化时间不一样。
(五)虚物质特性与功能
虚物质特性就是方向不变决定的欲望无穷效应,虚物质功能就是人性支配下的人类意志要求永远维护自身利益进而永远向前发展。但现实的欲望受能力所限而收敛得只有超前性,因不同物体的虚物质效应对立,事物发展方向变得难以预料。
根据相对论,现代人不一定比古人活得快乐,任何时代的人都有酸甜苦辣的感觉。因为我们能力有限,只能知道古人生活水平,只能看到周围人的生活状况,比较之下人们就会得出结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而总是悲喜交加,苦乐相融。但人的欲望无穷表现在不满足现实上,不限于欲望超前(欲望是无穷的,但受能力所限欲望只有超前效应)上,从而不断提高生存、发展水平。然总体上仍是不会有比古人更好的感觉,因为实现程度离欲望或新的目标总是相距遥远。另外欲望的满足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侧面,这就是达官富人未必比百姓快乐的原因。
物性上升到人性表明机器人可以追上人类,但这需要的自然时间相当漫长。人工克隆人类正在酝酿中,人工繁殖人类的新时代很快就要来到,但维护人类既有利益的社会管理将会按照人类虚物质运动方向加以限制、规范包括克隆人在内的一切有害于人类的行为。不过,根据测不准原理,我们仍不能排除意外。
(六)物能在运动中相互转化
能量与物质相互转化可从方程E=mc2得到理解,也可从运动速度的变化上得到理解。粒子可以接近光速运动,如果高速运动的二个粒子碰撞会产生四个粒子,而同时原先粒子运动速度会降低。可见,无形的运动可转化成有形的物质,这显然是对无中生有运动定律的支持。如果怀疑物能转化,则请解释物从何来?
(七)虚物质运动观
我们现在的物体运动观念来自伽利略与牛顿,即当物体从斜坡上滚下时,它一直受到与其质量相关的地球引力。这个力效应是物体被恒定地加速。这表明力的真正效应是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而物体自然状态是恒速的直线运动。亚里士多德与牛顿观念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认为地球和所有物体不受外力都是静止的,而后者认为物体运动与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虚物质论认为,虚物质是运动第一动力,能量则是第二动力,矛盾是虚物质在运动中的表现;而物体自然状态是在宇宙爆炸时遗留下来的惯性,不依靠外力而在虚物质控制下沿着测地线运动。测地线即最佳途径,不一定是最短路径。
(八)宇宙变化在于五构素是变化的
宇宙不是基本不变的,也不是早已存在并无限久远的。因为宇宙五构素都具变化与不变化二面性,如光速不变时空变。就大体来说不变,就具体来说还是变化的。所以,宇宙有着有限的过去并存在有限的将来。下面从科学史来说明这一点。
亚里土多德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以圆周为轨道绕着地球转动,并且他感到地球是宇宙中心,而且圆周运动最为完美。但牛顿提出物体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理论,并且发展了为分析这些运动所需的复杂数学。此外,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根据这个定律,引力使月亮沿着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而地球和其它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他还意识到恒星应相互吸引,看来它们不能保持基本不动。由于引力总是吸引的,不可能存在一个无限静态的宇宙模型。
1929年,埃德温·哈勃观察到宇宙正在膨胀,即我们的宇宙存在开端、初始和终结。在循环相生相克链(见本丛书本部第十四章图14-1)中以人类为参照系,宇宙时间在能量“O”点爆破时有一个开端,而在宇宙五构素形成之前的时间概念是没有意义的。
一句话,规律、理论、特征、事件等信息属虚物质范畴,包括在五构素中。物体运动Mo=ƒ(P&T、m、Tr、T、S)意味着五构素是变化的,因而五构素物体组成的宇宙也是变化的。
1.要点温习
A1能量与宇宙五构素:宇宙产生于能量“O”态点而能量“O”态点从空无中来,随后进入辐射与爆破,则能量“O”态点也就在总体上分解出“+、-”二种能量。一种能量转化为广义物质(虚、实物质)并同物质置换(即物能转化),另一种在物体间物能转化过程中以能量充放形式表现为力热运动,同时引发出时间、空间和方向。世界是能量的或广义物质的说法永远都不会错。考虑到以往我们没有虚物质概念,只有时间、空间、方向,为照顾传研究方法和术语的应用,我们将物体也肢解成五脏六腑,即力热、实物质、方向、时间、空间。此五者统称为宇宙五构素。
A2本丛书重点研究的是现代科学尚未涉及的宇宙五构素中的方向要素。在现有科学文化中,宇宙五构素中的实物质、力热,时空均已有不同程度的理论体系,唯方向有名无实而未真正涉及。
A3方向既是宇宙五构素之一又是虚物质的根本特征。宇宙五构素中,方向、时空等属虚物质范畴。虚物质有对称、温压、密度等很广的范畴,唯有方向变化与不变系其根本。
2.思考
P1宇宙五构素是指什么?你认为这种提法合理吗?如何理解方向要素的重要性?
P2宇宙分为哪三个层次?请阐述五构素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