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写过几篇关于农民读书问题的文章,关心此问题的朋友们在本博客上可以检阅相关的文字。我的主要观点集中在《农民为什么不读书?》这篇文章里(如要看其他更多农民主题的文章,可参看http://wanghongliang.blshe.com/category/174/3694),大体是说,村里读书人不多的原因有多样:最大者不外两个方面,一是书价太高,农民收入主要用在改善生活和抚育孩子,让大多数农民都买书看实在是苛求;二则适合农民读的书太少,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书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在书价太贵的情况下,租书就是一种好的选择。至于书的品类,则只要精心选择内容与文笔俱佳的合适书籍,农民应还是喜欢看的。以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这个群体非常庞大,求知欲非常旺盛,但村里的藏书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挖掘余地仍然很大。(http://wanghongliang.blshe.com/post/174/38228)
最近曹岗先生(http://caogang.blshe.com/)给我博客留言中提到:“我对农民的看法,不知如何说起,你的文章我很佩服,尤其农民读书方面,我认为租书这种方法行不通,因为两个条件:一是要求农民有读书的渴求,二是要求农民有读书的条件,这两点在如今的农村很少能具备。不知王(原文如此)兄以为如何?”
既然曹兄问我“以为如何”,我想就此问题再谈点我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曹兄对农民读书的状况了解得还是比较客观准确的,现在确实农民读书的渴求还不强烈,农民读书的条件还不怎么好。但我并不认为租书行不通,因为在各种行不通的方法中,租书可能是最行得通的了。如果租书行不通,曹兄认为什么方法才行得通呢?曹兄暂时没有说,我也不好妄加揣度,但是排除掉租书外,其他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分析一下。让农民买书?这点恐怕是更不现实的,因为“既无渴望也无条件”的农民更不可能具备买书的渴望和条件。农村也有读书的孩子,让农民去读他们的书?也没必要。让农民不读书?这不是我们的初衷,也不是我们的讨论要达到的目的。怎样才能让农民读到书,我还是认为,租书是个好办法,当然,也有其他办法可以辅助之。
还是从曹先生所说的两个方面来展开。
一是农民读书的渴求,其实就是个求知欲、读书欲的问题。一个人干自己不想干的事情,的确是很痛苦的,不太乐意的。农民到底想不想读书,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辨证分析。从现状来看,大部分农民是不太想读书,但为什么不读,前面已做过分析,有一点没说明确,那就是这些书要与农民的生活挂上钩来,要与农民所思考的所关注的产生联系,要能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的或文化的效益。如果有这样的书摆在他们的面前,而且能够以相当低的成本提供给他们的时候,我想他们会接受的,他们会对读书有一定“渴求”的。
虽然大多数农民在文化消费上的确较少,但花在电视上、影碟机上、麻将、纸牌等方面的消费也不是很少的,如果农民的兴趣能够发生一点转移,其中一部分消费用在读书上来,还是有可能的。退一万步说,农民确实没有读书的渴求,我们也不应该放弃让农民能够喜欢读书,能够读上好书的努力,不能因为现实中存在困难就放弃克服困难的努力。60多年前,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搞了边疆服务运动,也对当地教育有过一定观察,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对于我们来思考农民读书问题有一定助益。李士达经过对凉山地区教育进行考察后认为“教育即生活,亦即需要,故教育之实施,必须适合人民生活之需要。苟其无需,强之不可;苟有所需,禁之不能。今欲发展边民教育,自当以适应凉山边民生活之需要为原则。执边政者,当痛下决心,慎重将事,深切研究其生活习惯,民性风尚,就其实际,因势利导,锐意图进,方能提高边疆文化,改善边民生活,以尽教育之能事”。此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应为当局者所重视,认真思考如何发挥农村基层教育的作用。我提供点思路:要高度重视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普及和扩散作用。中小学教育“普及”做得很好,“扩散”做得很不够。“扩散”就是要让学校成为改变农民知识状况的中心,让学生担负起传播知识的责任,要鼓励和号召学生回家与家长有学习上的交流和互动,让家长和学生一起进步。在教材上,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要适当配备紧贴社会现实的课外读物,包括城市题材和农村题材的,要贴近国计民生,不可大而无当,与其津津乐道于一些无关痛痒的宏大叙事,不如多补充一些与农村、农民生活有关系的内容。家长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可以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这点值得基层教育者深思。
农民对读书没有什么渴求,并不意味着他一直没有渴求和将来不会有渴求,我们就应该去培养他们的这种对读书的渴求和兴趣。要让他们感兴趣,我们就要创造让他们产生兴趣的条件。下面我便简单分析一下曹兄提出的“条件”问题。
首先分析清楚农民读书需要什么条件。读书须从识字始,农民首先得能识字,方可谈到读书;农民得有阅读的时间,方可谈到读书;农民得有书可读,方可谈到读书。
农民当前的识字率虽然不太高,但能够阅读浅显文字的应该不在少数。提倡农民读书,并不是要让每个农民都能读书,而是让一定数量比例的农民能读书,能够营造起一种读书的风气,自然能够起到一种带动的作用,所谓见贤思齐。
农民虽然忙,但读书还是有时间的。农民有两种,一种是务工的,一种是务农的,前者当然白天累了,晚上又有家事,休息时间相对较少,后者的劳动则有很大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里,多数时候是不忙的。其实很多朋友都知道,农民最勤劳,不是不想做事,是没有太多事做,社会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总得有打发时间的事情来做,于是现在农村里盛行麻将、纸牌。如果有一部分人能够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读书,也总比现在这样万众一心地休闲要好得多。
那农民最好读些什么书呢?这个应该遵循各取所需,各尽所能的原则,按照自身的兴趣来读。问题是有时兴趣所至,却无对应的书籍可读,这应该是农民对读书索然无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点应该重视。一是利用好已有资源,认真挖掘和整合虽然数量不多质量不高但还可利用的仅有资源,具体到怎样给农民配备书籍,我在三年前为筹设乡村租书店做的规划里的考虑,自以为大致不差。二是国家应有意识地组织和鼓励各种农民、农村题材的书籍的编写和出版,在内容上应做到贴近实际,浅显易懂,在价格上当然应该尽量便宜。农民题材的书,只要内容好,价格低,卖相是没问题的,可是目前的出版社很少意识到这一点,即使意识到也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城市里虽然读书人多,但兴趣散漫,不集中,转移得很快,就某个题材某书而言,实际上读的人也就相应少了。但农村里不一样,在读书上兴趣相对狭窄,自然也就相对集中,而且中国农村广阔,农民数量众多,选题好了,写得浅近,应该还是不愁销路的。可是很少有出版社愿意做这样的事。他们就想一分钱的风险都不担,基本的成本让作者出了(作者往往用课题经费,申请赞助等途径来解决),即使一本卖不出去,也能够保本,定价高一点,卖几本就赚几本的钱。
总之,农民读书的渴望是不强的,我们要努力去培养他们的“渴望”,农民读书的条件是不好的,我们要努力去创造和优化他们的条件。这个就需要国家与社会,官方与民间的共同努力了。我在这里能做的,也只仅仅是呼吁而已。
最近曹岗先生(http://caogang.blshe.com/)给我博客留言中提到:“我对农民的看法,不知如何说起,你的文章我很佩服,尤其农民读书方面,我认为租书这种方法行不通,因为两个条件:一是要求农民有读书的渴求,二是要求农民有读书的条件,这两点在如今的农村很少能具备。不知王(原文如此)兄以为如何?”
既然曹兄问我“以为如何”,我想就此问题再谈点我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曹兄对农民读书的状况了解得还是比较客观准确的,现在确实农民读书的渴求还不强烈,农民读书的条件还不怎么好。但我并不认为租书行不通,因为在各种行不通的方法中,租书可能是最行得通的了。如果租书行不通,曹兄认为什么方法才行得通呢?曹兄暂时没有说,我也不好妄加揣度,但是排除掉租书外,其他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分析一下。让农民买书?这点恐怕是更不现实的,因为“既无渴望也无条件”的农民更不可能具备买书的渴望和条件。农村也有读书的孩子,让农民去读他们的书?也没必要。让农民不读书?这不是我们的初衷,也不是我们的讨论要达到的目的。怎样才能让农民读到书,我还是认为,租书是个好办法,当然,也有其他办法可以辅助之。
还是从曹先生所说的两个方面来展开。
一是农民读书的渴求,其实就是个求知欲、读书欲的问题。一个人干自己不想干的事情,的确是很痛苦的,不太乐意的。农民到底想不想读书,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辨证分析。从现状来看,大部分农民是不太想读书,但为什么不读,前面已做过分析,有一点没说明确,那就是这些书要与农民的生活挂上钩来,要与农民所思考的所关注的产生联系,要能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的或文化的效益。如果有这样的书摆在他们的面前,而且能够以相当低的成本提供给他们的时候,我想他们会接受的,他们会对读书有一定“渴求”的。
虽然大多数农民在文化消费上的确较少,但花在电视上、影碟机上、麻将、纸牌等方面的消费也不是很少的,如果农民的兴趣能够发生一点转移,其中一部分消费用在读书上来,还是有可能的。退一万步说,农民确实没有读书的渴求,我们也不应该放弃让农民能够喜欢读书,能够读上好书的努力,不能因为现实中存在困难就放弃克服困难的努力。60多年前,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搞了边疆服务运动,也对当地教育有过一定观察,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对于我们来思考农民读书问题有一定助益。李士达经过对凉山地区教育进行考察后认为“教育即生活,亦即需要,故教育之实施,必须适合人民生活之需要。苟其无需,强之不可;苟有所需,禁之不能。今欲发展边民教育,自当以适应凉山边民生活之需要为原则。执边政者,当痛下决心,慎重将事,深切研究其生活习惯,民性风尚,就其实际,因势利导,锐意图进,方能提高边疆文化,改善边民生活,以尽教育之能事”。此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应为当局者所重视,认真思考如何发挥农村基层教育的作用。我提供点思路:要高度重视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普及和扩散作用。中小学教育“普及”做得很好,“扩散”做得很不够。“扩散”就是要让学校成为改变农民知识状况的中心,让学生担负起传播知识的责任,要鼓励和号召学生回家与家长有学习上的交流和互动,让家长和学生一起进步。在教材上,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要适当配备紧贴社会现实的课外读物,包括城市题材和农村题材的,要贴近国计民生,不可大而无当,与其津津乐道于一些无关痛痒的宏大叙事,不如多补充一些与农村、农民生活有关系的内容。家长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可以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这点值得基层教育者深思。
农民对读书没有什么渴求,并不意味着他一直没有渴求和将来不会有渴求,我们就应该去培养他们的这种对读书的渴求和兴趣。要让他们感兴趣,我们就要创造让他们产生兴趣的条件。下面我便简单分析一下曹兄提出的“条件”问题。
首先分析清楚农民读书需要什么条件。读书须从识字始,农民首先得能识字,方可谈到读书;农民得有阅读的时间,方可谈到读书;农民得有书可读,方可谈到读书。
农民当前的识字率虽然不太高,但能够阅读浅显文字的应该不在少数。提倡农民读书,并不是要让每个农民都能读书,而是让一定数量比例的农民能读书,能够营造起一种读书的风气,自然能够起到一种带动的作用,所谓见贤思齐。
农民虽然忙,但读书还是有时间的。农民有两种,一种是务工的,一种是务农的,前者当然白天累了,晚上又有家事,休息时间相对较少,后者的劳动则有很大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里,多数时候是不忙的。其实很多朋友都知道,农民最勤劳,不是不想做事,是没有太多事做,社会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总得有打发时间的事情来做,于是现在农村里盛行麻将、纸牌。如果有一部分人能够拿出一部分时间来读书,也总比现在这样万众一心地休闲要好得多。
那农民最好读些什么书呢?这个应该遵循各取所需,各尽所能的原则,按照自身的兴趣来读。问题是有时兴趣所至,却无对应的书籍可读,这应该是农民对读书索然无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点应该重视。一是利用好已有资源,认真挖掘和整合虽然数量不多质量不高但还可利用的仅有资源,具体到怎样给农民配备书籍,我在三年前为筹设乡村租书店做的规划里的考虑,自以为大致不差。二是国家应有意识地组织和鼓励各种农民、农村题材的书籍的编写和出版,在内容上应做到贴近实际,浅显易懂,在价格上当然应该尽量便宜。农民题材的书,只要内容好,价格低,卖相是没问题的,可是目前的出版社很少意识到这一点,即使意识到也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城市里虽然读书人多,但兴趣散漫,不集中,转移得很快,就某个题材某书而言,实际上读的人也就相应少了。但农村里不一样,在读书上兴趣相对狭窄,自然也就相对集中,而且中国农村广阔,农民数量众多,选题好了,写得浅近,应该还是不愁销路的。可是很少有出版社愿意做这样的事。他们就想一分钱的风险都不担,基本的成本让作者出了(作者往往用课题经费,申请赞助等途径来解决),即使一本卖不出去,也能够保本,定价高一点,卖几本就赚几本的钱。
总之,农民读书的渴望是不强的,我们要努力去培养他们的“渴望”,农民读书的条件是不好的,我们要努力去创造和优化他们的条件。这个就需要国家与社会,官方与民间的共同努力了。我在这里能做的,也只仅仅是呼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