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节能减排时髦口号真正变成现实任重道远


  把节能减排时髦口号真正变成现实任重道远

  节能减排,是目前最时髦的口号,政府是社会行为和公共道德的示范和标杆,政府机构自身对节能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公众观念。政府机构要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为全民节能减排发挥表率作用;科技行动,节能减排科技行动以科技创新为主线,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公众开展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围绕“从我做起,从每天做起,从周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科技支撑,社会参与,全民动员开展节能减排”的工作局面和良好社会氛围;科普行动,围绕百姓日常生活中资源节约方面的问题,宣传科学思想、科技知识、实践经验、先进典型和节约型的消费模式,介绍相关的先进实用技术、科技成果和节约小窍门,以提高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共同努力;媒体行动,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着眼于进行节能减排全国性动员和部署的要求,灵活运用各种宣传方式,营造舆论氛围,达到动员和组织全社会投入节能减排行动的目的。

  来自中央的一切信号都表明,节能减排将成为今后企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但是,把时髦的口号真正变成切实的目标,实在是不容乐观的事情。

  据中央电视台9月3日播发的新闻,河南省环保局长王国平到一个已被勒令关闭的污染企业检查,亲自摸了机器还是热的,表明是假关停,偷生产。但随后赶到现场的当地环保局长却公然说瞎话,竟面对省环保局长和央视镜头信誓旦旦拍胸脯说污染企业早已关闭。

  这个公然说瞎话的环保局长之所以敢这样干,印证了民里坊间流传的笑谈:“村骗乡,乡骗县,县骗省,省难办,猫与老鼠合伙骗,甚至敢骗国务院。”真正说明节能减排在中国是个并不好解决的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依然用“形势依然严峻”来形容全国节能降耗工作。

  对于企业来说,为节能减排企业可能需要付出相当高的成本,而在责任与利益的选择上,主管的官员除了高压政策之外,在技术、资金的扶持上应该还有更大的作为。主人养猫是希望它捉鼠,做些实事,维护安宁,倘若光要俸禄不管鼠事,或贪图鼠们奉上的“好处”,不惜与鼠同流合污,主人自然不会喜欢。中国节能减排实际操作中的问题、难点关键在主管的官员。

  我国能源环境情势呈现日益紧张的态势,GDP占世界GDP总额的5.5%,而在能源消耗方面,我国每年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总耗煤的15%,钢材每年消耗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每年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二氧化硫等排放物位居世界第一。要想既快又好地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步增涨,这已经成为中央的重点工作。

  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实现降低能源消耗20%和其他减排目标,国家发改委表示能耗指标将成为今后项目审批的强制性门槛。显然,要扭转态势,实现年初的减排目标,高层官员认为国家还需要一系列的政策高压。

  例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等纷纷表示,出台一系列政策高压有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

  国家发改委将在东北召开全国1000家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发改委将要求各行业和企业,把各自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标与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进行“对标”。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说,在现行法律框架下,环保部门对环境违法企业的经济处罚将按“上限”执行,并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在报经国务院审批后,有关部门将把减排考核作为对各地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看来今后企业要想在节能减排工作上打马虎眼,显然不太现实。但环保部门对环境违法企业的经济处罚将按“上限”执行,既是上方宝剑,又为某些公然说瞎话的环保局长之流“索要好处,提供保护”开了绿灯。所以,经济处罚将按“上限”执行,不仅要真的处理企业,而且要真的对“监管者”,对贪图鼠们“好处”,不惜与鼠同流合污者,不仅要经济处罚,更要“问责”和“追究”。

  国家的政策高压,表面看企业减排是被动的。然而,对于企业来说,减排的动力不仅仅来源于政治上的风险,还考虑到企业利润是否能可持续增涨。在目前资源紧张、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企业从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看,也需要走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型发展模式。一切减排目标的实现,必需由企业具体施行。然而,对于企业来说,减排的根本动力在哪里?

  拿煤电企业来说,粉煤灰作为的主要排放物,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以及大气环境的污染。但粉煤灰在水泥生产中已经逐步替代粘土生产水泥熟料,再者粉煤灰水泥制砖方面有突出的进展,节约大量粘土资源。可是节约了粘土资源,国家给予合适的补贴或税收好处太少了。

  再看我国独立开发研制成功的无公害水处理用聚合物(简称LHE聚合物),该技术产品在全国各地用于各类工业循环冷却水、低压锅炉、热水采暖锅炉、中央空调水处理,具有防止结垢、防止设备腐蚀、运行中无需停产即可清除各种性质复杂的老垢、抑制菌藻滋生、净化循环水质、全闭路不排放等特点,尤其是还可将大量含氨氮污水治理回用消化。很多化肥企业采用该新技术后,不仅是减少废水污水排放,而且达到不排放,使对环境极为有害的含氨、尿素、硫化物、氰化物、酚类在循环水运行中被分解消除。经连续10多年的开发应用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节水、节能、保护环境、降低消耗等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科学数据和实践应用经验。

  不排污水与减排污水,企业的投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大为不同的。不排污水就意味着减少抽取地下水,大幅降低了抽水和向环境排放废水的能源动力消耗,最有效的保护了环境。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这其实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问题的关键是,在责任与利益之间,企业与国家的账如何算。但目前不排污水与减排污水,国家缺乏有效资金资助和税收经济鼓励。

  企业希望快速扩张,因此在节能降耗方面的投入肯定需加大投入,毕竟,从技术层面看,目前为节能降耗企业需要付出的技术成本还是比较高的。在相关部门积极考虑减少企业节能降耗成本的同时,一些占据优势资源的大型企业,除了利益考虑之外,应该更多的想到企业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表示,“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在国家科技计划中进行了重点安排,大力开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研究,突破矿产资源深加工运用等关键技术,着力开发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发展非常规水资源综合利用与节水技术。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何炳光透露,有关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所需要的资金,财政部、发改委已印发了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暂行办法,对于企业缺乏环保项目资金问题,国家有望给予更多的资助。

  然而,重视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忽视成熟技术推广的观念依然存在,必须彻底改变。例如,LHE聚合物闭路不排放非常规水资源综合利用与节水新技术,推广面不到万分之一。如何让企业尽早用上已有的成熟水资源综合利用与节水技术,让更多的企业从节能减排中得到实惠,比拨巨款投入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见效更快,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出台相应的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