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一览:
◎、人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抢跑产业转型
◎、作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一、人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中国企业单纯依靠‘中国制造’则很有可能成为洋品牌的殖民地”;“人家吃肉我们啃骨头,人家吃米我们吃糠,别看‘中国制造’那么热闹,利润大量被外国人拿走了”;“‘中国制造’不能孵化‘中国技术’”……
“神龙富康、东风雪铁龙是中国制造的,但是外国人从来没有把技术教给中国人,就连更换一个螺丝钉也要交给法国人处理,技术全部控制在外国人手里。又如国外企业在中国卖电喷技术,明明是卖到中国来,却要我们送样车到欧洲去进行调试。六个月的时间,花了我们上百万元的费用。其实他们派几个人到中国来,两个月就能解决,但他就是有意要卡你。所以‘中国制造’不可能孵化‘中国技术’。只有中国创造才是中国企业的出路。”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力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明善不无感慨。
日本在台湾从事生产制造多年,上世纪90年代,台湾出现了一股"批日风",控诉日本大企业只知道利用台湾的廉价劳动力,真正的技术却保护得死死的。一次,日本丸红商社的社长感慨地说,"其实也不能完全怪日本企业,真正的高技术都是专有技术,经常是与某些精密的设备分不开的。
日本公司经常感叹在台湾找不到愿意在一套技术上钻研一辈子的学徒。真正的高技术往往需要一个人浸淫5年,甚至10年,但在你们台湾,跳槽之风太甚,一名员工干了3年就算是资深员工了。我们日本企业哪敢把精密技术交给一个员工平均在职寿命只有2、3年的台湾公司?"可以认为这是日本人的托辞,但我们必须关注其中潜藏的问题。
台积电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它停电一天,从美国到日本到德国的半导体价格就要波动。台积电一位高级建厂工程师告诉我一个故事。大多数业外人士以为半导体生产是个高科技精密流程,质量主要取决于几十亿美元的厂房及自动生产线。这位工程师告诉我,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半导体生产的质量主要在人,尤其是流程中人与人的团队协作。他说,如果将一条质量已经稳定的生产线由一地搬迁至另一地,"即使设备100%一样,人员100%一样,也至少需要半年才能恢复原有的质量水平。
因为人在一个新环境中都会有些细微的心理与行为的变化,而在半导体这种精密度的制造流程中,容不下这种细微的变化,一直要到这群人的心理与行为稳定下来,磨合出与设备之间的互动定式,质量才会稳定下来".由于这缘故,世界上半导体工业在扩厂或迁厂时,都会100%的复制原有环境,不但走道、灯光一样,"甚至如果某一处有个垃圾桶,都要在新地方同样位置放一个同样颜色、大小的垃圾桶",一定要做到"宾至如归".制造业走到高端,关键在人。
人的素质、人的稳定、人的默契、人的协作意愿。"科技"可以被固化到设备里,但"技术"却存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设备之间。我们可以说,越精密的制造业,越需要精密的人力资源体系。
如果精密的都是由人家做的,不精密的都是由我们做的,即使总量再大,午夜梦回恐怕也难以骄傲。
>>>>二、抢跑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指的是由失去竞争优势的成熟产业,或者叫它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的过程。这对中国制造的赶超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因为弯道超车,大家都得减速重新确定方向,还不要保持身体的平衡稳定,一旦跌倒或过慢就会丧失机会。
中国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中的技术含量,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已经通过吸引外资、倡导自主研发、增加受教育人群等各种手段实现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并且逐步取得良好的成绩。同时,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企业没有历史的包袱和束缚,正以轻快的脚步迈向新兴产业。
产业创新力的推动,将使中国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制造业。
>>>>三、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在国际竞争中,中国似乎向来是游戏规则的遵守者。在国际贸易中,中国频遭技术壁垒的阻挡。据悉,加入WTO后,因为技术壁垒导致中国在出口贸易中遭受的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
谁制定了"标准",谁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谁就率先掌握市场的先机。而只有有了先进技术或其他某种强大的实力,才有资格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在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制定游戏规则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首先,在新兴行业中,取得尖端技术成果的中国企业完全可以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其次,随着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出现的自主创新成果,中国企业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标准,让其他国家的企业成为游戏规则的遵守者。
此外,中国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中国企业可以联合起来,依靠市场优势,制定中国市场上的游戏规则。
中国的制造业,必须培养出行为精密、心理稳定、具有团队协作意识的生产人员。并且在产业发展方面下足工夫,很多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制造业的发展依托的是以人为核心的长久的坚持,相信在这些上有所突破,超越日本才能成为真正可能!(吴鹏 编辑)
欢迎转载,不过请注名作者和出处,否则我们将保留诉助法律的权利!
【大把观察】 厚积薄发:让日本恐慌的“中国制造” |
【推荐阅读】 日本制造映射出“世界工厂”的危机感 |
【推荐阅读】 三剑齐发:日本企业围堵“中国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