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防止用人上不正之风,从源头上治理干部工作上的腐败问题,最根本的是进行干部管理体制上的改革。梁武帝萧衍对“九品中正制”的改革对我们的启发很大。
梁武帝萧衍是我国南朝历史上一位在位最久的皇帝。萧衍虽然出身于官宦之家,但他从小却肯刻苦读书,从不与别的孩子玩耍,十几岁就已经是文武双全的人才了。不到二十岁,他就出仕做官,在朝中重臣王俭手下做事。王俭对他十分器重,曾对身边的人说:“这位萧郎三十岁以内做侍中,三十岁以后贵不可言。”萧衍的一位朋友叫王融,见识过人,悄悄地对亲友说:“将来主宰天下的必是此人。”果然不出所料,502年2月,萧衍逼南齐和帝禅位给自己,改国号为梁。他就是梁武帝。
萧衍称帝后,对南齐的官吏选拔制度进行了改革。当时南北朝时,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即将各级官吏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九个等级,在全国各级官府中设立“中正”一职,由中正负责对本地官吏候选人进行考察,评定品级,供朝廷任命。由于各地担任中正的都是有地位有势力的贵族,他们选拔评定候选人的品级重出身门第,不重视真才实学,因此严重堵塞了普通人进入仕途的道路,造成了南北朝一段时期在官僚统治阶级层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状况,同时也造成各级官吏素质低下。萧衍登上帝位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针对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大胆地进行了改革。他取消了中正官职,在州、郡、县设州望、郡宗、乡豪各一人,专门负责寻找举荐隐匿于民间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公开宣布:官以德才兼备为标准,未必非得是世族之家子弟才做官;要做官的都必须有真才实学。选拔官吏都要经过考核,至于出身贵贱不必考虑。他下诏说:有通晓一种儒家经典的,经考核合格后,量才录用,即使是放羊种地的普通百姓也可以根据其才选任为官,任何部门不得阻拦。他还把清廉和精干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小县令有才能可以升为大县的县令。大县的县令有才可以升任为郡的太守。凡是太守一级的官吏赴任前,必须面君,由他亲自宣讲为官之道。他经常派出大臣巡察四方,听取民间舆论,搜罗那些被埋没的人才,表彰那些德高望重,才学超群而隐匿于民间的贤能之士。
由于萧衍改革了九品中正制的官吏选拔制度,大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他手下云集了徐勉、范云、周舍、韦壑等一大批精明强干、克已奉公的文臣武将。对这些人,他倚重不疑,虚心求教。在他们的辅佐下,修订律令,整顿风俗,奖励农桑,开垦山泽,除弊兴利,赈济灾民,使梁朝很快地发展起来了,蒸蒸日上,国强民富,境内安宁。周边国家也都纷纷归服,就连远在朝鲜半岛的诸国和西亚的波斯都经常向梁朝纳贡朝见。南方出现了自魏晋以来从未有过的兴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