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思考之四----“亲情社区”——住宅小区开发的新亮点


人居环境思考之四----“亲情社区”——住宅小区开发的新亮点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元端
                            
                             写于2003年


                (一)
  
  倡导“亲情社区”,总起来说是为了适应三个“化”的需要。
  第一,倡导“亲情社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文化的需要。“尊老爱幼”也就是亲情。而一种文化的形成和体现,必须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建设“亲情社区”,就是为实现 “尊老爱幼”的崇高精神理念创造必需的物质条件。
  第二,倡导“亲情社区”是适应“人口高龄化”速度加快的需要。据国家民政部的资料,从1980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而英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80年,瑞典用了40年。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4亿,占总人口10%以上;65岁以上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7%以上。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己经进入老年型。
  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年均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8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00万,占老年人口总量9.7%左右。而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继续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
  人口老龄化对全社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涉及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资源、劳动生产率、经济和市场结构、医疗体制、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等广泛领域。 老人离开了工作岗位,与同事见面少了,家庭的子女又忙于工作,“空巢家庭”增多。高龄人口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障碍日益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认同和理解。对老人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赡养,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
  因此,进入老年型社会以后,养老问题势必日益突出。有些老人喜欢居家养老,包括与儿孙们住在一起或与儿孙们“分而不离”;当然也有些老人喜欢去养老院。这就对老年住宅的建设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而按照中国的传统,“居家养老”应该是首选,“含饴弄孙”是很多老年人的心愿。针对这一部分老人及其家庭成员“尊老”亲情的需求,就必须大力开发建设适合“居家养老”的新型居住社区。我们可以把它称作“亲情社区”。
  第三,倡导“亲情社区”是适应“住宅高层化”的需要。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相对不足的国情,住宅向高层、多层发展是势所必然。但随之造成的问题是:一般的住宅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特殊居住需求,出现了“下楼难”、“救护难”等诸多生活不便问题。
  亲情不仅是老年人单方面的需要,也是许多家庭成员的共同追求。一些购房者之所以热衷于购买复式、错层、跃层结构的住宅,其出发点之一就是为了能与老人一起住。但是这些户型目前由于在设计和装修时没有考虑老年人的特殊要求,使用起来十分不便。有的购房者买了相邻的两套房,但给老人住的那套房由于设计和装修时未考虑老年人的特殊要求,同样也不好使用。
  住宅楼宇化、高层化以后,邻里之间的交往也大为减少,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也促使我们要大力倡导“亲情社区”。

                (二)

  我们初步认为,亲情社区的内涵大致应同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维系和增进家庭亲情。亲情是“人类社会从远古就有的一种最为朴素、最为原始,也最为绵长的情感”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来到人世,便有了他与父母亲及与父母亲有血缘、亲缘关系的亲人的缘分,“于是有了漫漫人生路上相依相守、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历与责任”,于是有了非常珍贵的“家庭亲情”。
  二是有利于维系和增进邻里亲情。“家庭亲情”往往也延伸到没有血缘、亲缘关系的人的身上。于是又有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考语。其中包括邻里在内。邻里之间的感情是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意思是住得很远的亲属有时还不如近在咫尺的邻居。
  三是住宅小区的管理和服务部门的亲情关怀。目前,许多住宅小区都已经在这样做了。
  但是,就“亲情”的本意来说,“亲情社区”首先是要下功夫营造有利于维系和增进“家庭亲情”的条件和氛围。
  因此,要创造一种住居条件,使三代甚至四代能够同“小区”、同“楼”(“层”)、或同“套”居住。
  例如,在一个住宅小区内可以建上几栋老年住宅楼;在同一栋(层)住宅楼内可以特设几套老年户型;在同一套住宅内,也可以特设一间老年居室。居室可分可合,起居可聚可散,使家人团聚成为常事,“含饴弄孙”成为现实。
  总之,“亲情社区” 是一种以维系和增进家庭亲情为主的、老年住宅和普通住宅混合布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新型社区。它既区别于普通的住宅小区,又区别于单一的老年住宅小区或老年公寓。

                (三)
  亲情社区的特色是:两代或多代人同住一个住宅小区,但各有各的独立的生活空间,有合有分。
  在一个住宅小区有专门设立的老年住宅楼,可称为“分而不离型”;
  在一栋(层)住宅楼里有专门设立的老年户型,可称为“邻居型”;
  在一套住宅里有专门设立的老年居室,可称为“同居型”。
  现在的小区规模都做得很大,完全有条件作这样的规划设计。
  供老年人住的房子,要充分地考虑老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达到安全、方便、舒适,使老人感到亲切。
  在装修方面,当然要有一些“适老设施”。例如:老年人腿脚不便,应该有“无障碍设施”,要有防跌扶手,橱、柜也不宜过于向立体高空布置,浴缸的边要矮一些宽一些,地板不能太光滑。年老体衰,要有紧急呼救设施。有时拨电话都有困难了,最好设置“一按通”的按纽。与在同套、同楼、同社区居住的亲人之间也要有热线设施,等等。
  老年人怕孤独寂寞,在小区的室内、室外环境中都要配置尺度适当的交往场所,以利于老人交往和进行集体性的活动。
  据了解,美国有多种老年住宅模式,其中有一种很具特色的可以调换居住的老年人住宅小区。小区内分别设有“健康老年人住宅”、“有医疗设施的老年人住宅”以及“有特别看护的老年人住宅”。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的变化,可以调换不同类型的老年住宅,以保证老年人终其一生都能在他熟悉和认同的某一小区内居住。这个设计考虑就更加周到体贴了,也可以引进到我们的亲情小区中来。
  倡导“亲情社区”是时代的要求,是市场的期盼。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开发商、规划设计人员对亲情住宅社区贯注以热忱,以实现住房市场中对此有需求的消费阶层的亲情渴望。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以这次论坛为开始,今后将继续以试点、总结经验、表彰等多种方式对“亲情社区”加以推动,希望得到业内人士的支持。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