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国学班”
“国学版的浮华世相”____孔雀的羽毛虽然美丽,但转过来就是屁眼。”堂皇得一塌糊涂,底子也苍白简陋得一塌糊涂。
前些天,读了晚报上刊登的来自上海的消息“沪上首个国学班结业”,记者写的认真,事儿也挺堂皇,但总觉得哪儿不对劲。
先看消息:
沪上首个国学班结业 半数学完转战"西学"
2007-09-02 11:34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韩晓蓉
昨天,沪上首个“国学班”———“复旦人文智慧课堂”首期高层精修课程举行了毕业典礼。据了解,目前国学班结业的学员已有近半数报读了“西学班”,准备继续研习西学经典。
上课每月三天集中学习
去年9月22日,来自全国的50名学员走进了复旦大学首期“国学班”的课堂,一年来“国学班”每月集中学习三天,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及其他院校的知名学者、教授带领下,系统地将包括《论语》、《大学》、《孟子》、《庄子》、《史记》和《红楼梦》在内的国学文化经典进行原典精读。除了在复旦校园内听课外,学员们还与老师们一同在古代书院等边走边学。
“读国学班,最大的收获是对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毕业生之一的上海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明明说。
而学员之一的法国巴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谢海涛对于《史记》一课的学习方式与众不同,在国学班的这一年时间内,他跑了很多《史记》中所记载的地点,先实地亲身考查,然后再在课堂上和教授交流感悟。
感悟获得根源性启发
“我上了很多的班,手上有一大把的证书,但唯独对国学班的这个结业证书,我看得最重。”拥有金融学博士学位的金地集团董事郭国强说。对于这些获得了MBA、EMBA、MPA等多种学位的企业老总来说,国学班上学到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技术理论很多时候并不能根本上解决企业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能够给我根源性的启发。”郭国强说。
首期国学班还有不少是来自北京、广州、四川等地的学员,每个月他们都打“飞的”来上课,但是作为老总,出差或重大事情发生时也不可能每次课都能参加,如果落下了课怎么办?学员们介绍,国学班会把他们没有来得及听的课补上,还会把他们没有参加的课的录像光盘和录音寄过去。
首期国学班班主任吴拉拉表示,国学班并不考核出勤率,主要是希望挑战办学水平,对教授的授课进行实际测评,“教授的课上得精彩,自然出勤率高。”据了解,复旦国学班第四期将于11月份开班。根据学员的要求,第四期国学班将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说文解字》的课程,进一步培养学员的古文功底。
复旦国学班学制一年,学费每人38000元。据了解,目前国学班结业的学员已有近半数报读了“西学班”,继续研习西学经典。
葛优说:“孔雀的羽毛虽然美丽,但转过来就是屁眼。”堂皇得一塌糊涂,底子也苍白简陋得一塌糊涂。
这大概是“国学版的浮华世相”:
所谓学府,惟有端着架子才能与世沉浮,因为只有架子还值点钱。于是,“知名学者、教授”就干起了以前是私塾先生的活,学的是——“《论语》、《大学》、《孟子》、《庄子》、《史记》和《红楼梦》”,想想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小学生们,学的已经这么高端了(当然,那时《红楼》、《西厢》还属于异端)。咱们的“知名学者、教授”为了表示不是在“糊弄小孩”,还要带着“孩子们”“一同在古代书院等边走边学”,这样才对得起38000元的束修,也给足了面子。
给面子当然不能有戒尺,“孩子们”太忙,“每个月他们都打‘飞的’来上课,”旷课了怎么办?当然是——“国学班会把他们没有来得及听的课补上,还会把他们没有参加的课的录像光盘和录音寄过去。” 38000元的束修一摆,师道尊严荡然无存。别说太学生,就是太子也没这么嚣张。谁让“学府”想挣钱呢?服务当然得好一点。
小学生的把戏摆太学生的场面,不亦“怪哉”?如果你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这些“知名学者、教授”八成也不会脸红,当然,他们也未必有“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的学养。
“用了大宝呵,嘿!还真对得起这张脸!”“孩子们”也很痛快,其中一个就说:“我上了很多的班,手上有一大把的证书,但唯独对国学班的这个结业证书,我看得最重。”这位同学这个“看”字用得好——证书是给别人看的。对他们来说, MBA、EMBA、MPA等多种学位都“买”过了,就缺最时髦的“国学”了,拿了证书,也就立马“精通国学”了。
如此“国学”,也就是比“蒙学”高一点点,可怜的是马上就还要补课。“根据学员的要求,第四期国学班将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说文解字》的课程,进一步培养学员的古文功底。”也真不脸红,《说文解字》就是一字典,相当于现在的《新华字典》,往深里说是“字学”,字还认不全,竟也说是“古文功底”。
如此可见所谓“国学”的“功底”。
司马迁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现在是“儒以文乱法,商以钱镀金。”大家都能理解:为了钱嘛。
另:
——非常聪明的是这位同学,他说:“读国学班,最大的收获是对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每月集中学习三天,只学了一年就“融会贯通”了。
——值得表扬的是学《史记》的那位同学,“跑了很多《史记》中所记载的地点,先实地亲身考查,然后再在课堂上和教授交流感悟。”看看《史记》里的“太史公言”,读点书行点路是应该的,但他的条件肯定比太史公好。
——最有意思的是班主任,“国学班并不考核出勤率,主要是希望挑战办学水平,对教授的授课进行实际测评,‘教授的课上得精彩,自然出勤率高。’”原来,挣高价学费是次要的,主要是考考“知名学者、教授”的“国学功底”。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