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大阳

“犹太人与高利贷”----房价暴利的背后


 

“犹太人与高利贷”

——高价暴利背后的故事

陈大阳

 

 

理查德·扎克斯(Richard Zacks)估计不是什么名人,是个“杂家”,东鳞西爪,无术不学,出了本书叫作《An Underground Education》,是花了心血从故纸堆里搜罗出来的奇闻逸事,看起来有点忽悠,但都是事实,让已经被大家习惯了的历史常识颇为尴尬,《纽约时报》评论说:“扎克斯在粗俗和反常方面有所专长。”几年前这书译成中文,书名就忽悠成了《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封面书名旁标注着“被我们忽略的真实故事”。

 

这书似乎是在告诉读者:所谓历史,其真相是可怕或可笑的。这就...

Read more

楼盘揭“短”-------短信里的地产情绪


 

楼盘揭“

山·水·园·景·开公司

 

摩诃

 

我有一部139字头的资深手机,因为资深,所以就经常收到一大堆“跟钱很熟”的短信,除了低端的开发票、下馆子,还有高端的抄股票、买房子。不管是否情愿,反正楼盘们认为你必须买房,短短几十个字或悠扬或激昂甚至还透着尊贵,虽然总觉得短信和大宅存在着档次感上的严重差距,但短信也足以让你感觉的地产的脉搏。订购短信的是贵手,有时也称巨擘;策划短信的是推手,有时也称大腕;写短信的是高手,有时也称枪手;发短信的是快手,有时也称打手或手下;而收短信的有时要快出手,有时要留一手。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短信告诉我的楼盘风云或风...

Read more

估“国学班”____“国学版的浮华世相”


估“国学班”

 

“国学版的浮华世相”____孔雀的羽毛虽然美丽,但转过来就是屁眼。”堂皇得一塌糊涂,底子也苍白简陋得一塌糊涂。

 

 

 

前些天,读了晚报上刊登的来自上海的消息“沪上首个国学班结业”,记者写的认真,事儿也挺堂皇,但总觉得哪儿不对劲。

 

先看消息:

 

沪上首个国学班结业 半数学完转战"西学"

2007-09-02 11:34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韩晓蓉

昨天,沪上首个“国学班”———“复旦人文智慧课堂”首期高层精修课程举行了毕业典礼。据了解,目前国学班结业的学员已有近半数报读了“西学班”,准备继续研习...

Read more

一个记者眼中的地产十年------1998---5----房改"厚黑学"


 房改"成功"十年了,回头看看,为什么那么难_______

5
闲话住房制度
市说新语
大阳


    房改一改十八年,已成了轻轻放下不得、但一提起就沉重的话题。到目前为止,最为显性的进展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实物形式的分房,即将推行货币形式分房——也还是分房。既然是分房,就仍旧要按照等级标准,于是又有很多有关“公平”的呼吁。


    不过平心而论,有了等级才有制度,在住房上既有了等级而住房又竟不能自己克隆自己,还要花钱来盖,白给“等级”享用,所以才要改革,是之谓住房制度改革,关乎“老本”,关乎“效率”,而不仅仅是...

Read more

泡沫______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口水


 无可奈何的泡沫

陈大阳

 

一杯洋溢着泡沫的啤酒略现夸张地墩在桌子上,“没有点泡沫,啤酒能好喝吗?——地产也是一样。”一位当时刚出名、现在很出名的地产商如是说。

 

当时大概是1993年或1994年吧,正是中国地产第一轮泡沫破灭后的“愤青期”,社会舆论一致痛诋房地产,而地产界人士则小声疾呼以示捍卫。当时的“好泡沫论”的逻辑是:由于房地产是先导性产业,所以它的适度过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泡沫也有好的一面”。与“好泡沫论”相呼应的“地产周期论”的逻辑是:地产的兴衰周期与整个经济周期大体相同,只是由于其先导性而提前一步,证据是经济要升温必先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经...

Read more

从洞穴到展厅----------看萧昱


(这是为《沟通》杂志写的,杂志未出时不敢晒,杂志出了又忘了晒。转眼就又是一年了。) 

从洞穴到展厅

----------看萧昱“实物剧”

陈大阳

 

我的一位朋友坚持认为,艺术家都是远古洞穴里画壁画的那几个原始人的直系后裔。摘果子摘不利落,打猎又跟不上趟,只好在家看堆儿,主要是看着火别灭了,生回火不容易。于是无聊之极就在墙上涂鸦,主要是画动物,多少年后一考古,就说这是原始艺术。这种说法基本上把艺术家排除在正常人之外,而且带有很严重的歧视倾向。直到现在,艺术家也对“艺术家”这称呼挺反感:“你才艺术家呢!你们全家艺术家!”

 

把艺术家排除在正常人之外是正...

Read more

我们的是非


 (给《沟通》写的。同前一篇。)

我们的是非

陈大阳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所谓是非,本质上是个“我是谁”的问题,以“我”之是为是,以“我”之非为非。但我们的态度是:只要“我”还在,“是谁”倒不那么重要了。我们基本上是不讲是非只讲利害的,即便讲起是非,也以利害为权衡,所谓“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连是非都是此一时彼一时的。重要的不是是非,而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到后来,小是小非几乎成了人际关系江湖凶险的代名词,大是大非则显得迂阔辽远了。但似乎每一个大是大非的关口我们都挺过来了,而我们在骨子里还是我...

Read more

被遗忘的生命


一位朋友正办着一本叫“和雅”的小杂志,就帮着写了点东西。想必已经“发行”了吧,所以才敢晒出来。都是“退流行”的老话题。 
 
 
 
 

(夜读偶记)

被遗忘的生命

——从《斯巴达300勇士》说起

 

#陈大阳

 

 

[前言]

人类生存下去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记忆同时遗忘,当包括生命在内的很多东西没有“重要”到值得记忆进“正史”的时候,自然就会被忽略和遗忘。在《300》盗版碟热卖的时候,我就想写写从《漫画世界史》中看到的“被忽略的900名仆人”,但是忍住没有写,想看看他们是否会慢慢被我遗忘。四川大地震来了,...

Read more

古爱情------读《古诗源》掉书袋


(这又是给《和雅》写的,大概刊出了吧。)

 

古爱情

 

#陈大阳

 

罗大佑的《恋曲1980》吟唱道:“爱情这东西我明白,可永远是什么?”永恒的爱情是个矛盾的命题,人永远向往很难得到的东西,而所谓永恒、永远大概是人赋予爱情的最难达成的愿景。

 

爱情中掺杂了太多的不是爱情而又像是爱情的东西,说爱情是什么比说爱情不是什么要难得多。这种介于生物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伟大的人类情感中总是隐约着色情、亲情、激情、温情种种情愫,很难提纯出单一纯粹的爱情。水至清则无鱼,爱至清则无情。无论如何,人渴望得到这种浓烈的情愫混合物,一旦得到便渴望永恒拥有,即便无法永恒...

Read more

纪念潘明朗


魂兮明朗

——祭潘明朗君

 

3月18日下午,恍恍惚惚地去了潘明朗的追悼会。

 

是在前一天收到的短信,一下子静得可怕。外面依旧红尘滚滚,潘明朗就这么去了。

 

还是在春节前曾和他通了个电话,之前知道他的病静养了一段时间,这回是在医院中了,等着动手术。不过他的语气开朗轻松,竟也使我并没有太担心他的病情。聊了一些书法、修行之类的事,他说这段时间对书画有了一些新的心得,于世态人心也更看开了,于是约定节后有空去看看他,两边拿些新作品评品评。那天阳光很好,暖暖地撒下来。放下电话,我有点诧异于对他病情的不甚担心,同时竟也有点“住院也挺不错”的感叹。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