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王小节


常看央视新闻的人,也许不会不认识那个风风火火的“奥运来了”的主持人王小节吧。这个充满青春活力、激情四射的小姑娘的确了得,在近期的《职场》杂志中,我读到了关于王小节的故事,的确为之叫好。她的故事是当代年轻人努力进取、拼搏职场的励志故事,看得我好羡慕、好激动、好有话要说。

王小节说话的语速比常人快三倍,她是制片人、主编、主持人难得的三位一体,她是一身运动服爬奥运工程脚手架的记者,她还是在一张张发票上签字的娇小领导,几种形象叠加起来,构成了这个女子年轻而独特的职业气质。她是1999年从中国人大新闻系毕业后进入央视新闻中心的,作为《新闻联播》的主办记者,她是新闻中心出镜率最高的记者之一,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5年成为最年轻的全国先进新闻工作者。

王小节的成功,首先源自她的勤奋,现在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在工作中的确很难找到如此拼命的了。央视的《奥运来了》栏目组尝试了一种新型的主持人中心制,在节目创办之初的一段日子里,由于人手少,王小节只好一边当主持人,一边写稿子,一边管行政,一边跑业务,还要做记者采访、出镜。由于组内的人多为小年轻,没经验,前几期节目几乎都是王小节自己出去哇啦哇啦采一通,回来又写又编攒出来的。一个月之后嗓子累得说不出话来,在演播室里要喷激素才能片段恢复声音。因为没有时间写串词,演播室里的提示器也就没机会用了,词都在王小节的脑子里,她就对着摄像机直接说。王小节现在每天的睡眠时间多则六、七个小时,少则只有二、三个小时。如此玩命的王小节带领的栏目组,成为央视少有的栏目、新闻同时上的全能栏目团队。

看到这些,我由衷地羡慕这位刚满三十岁的年青电视人,这才是让青春在事业中闪光啊,这才是有价值的活法。当然羡慕之余,更多的还是感慨,王小节赶上了一个自己可以尽情施展的好时代,央视给了她迸发激情的广阔舞台,没有这一宽松的好环境,任你有再多的才华、再热的激情,也是无从展现啊。也许有人会对王小节的故事不以为然,认为她只不过是个幸运儿,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摊上了央视这样的国家级大平台,又捞上了北京奥运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出彩儿是必然的。我觉得这种想法过于酸腐了,王小节的成功固然有许多客观因素的成全,但其主观的积极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王小节的天资条件很好,但并非绝无仅有,当年她和一些学新闻的同学到央视实习,多数同学渴望出人头地,纷纷要求进入了万众瞩目的央视一套节目,踏实好学的王小节却选择了央视四套的国际频道,这里尽管没有一套节目被世人关注的频率高,但因其国际化的色彩,王小节在这里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发稿、出镜的数量都数倍于其他同学,自然其业务的成熟度和综合能力也得以更充分的积累。还是那句话,机会永远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王小节认为:“奥运会远远不只是一场体育赛事那么简单,它影响着中国,改变了我们许多人的生活、观念,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感人的故事。我看到太多的人都咬着牙不放弃,这也是我的一个人生态度。”在曾经的很多年里,王小节逢事都看成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等到了30岁的时候,她终于明白了,“是我自己在生活,而不是活给别人看的。”的确,人在年轻时,往往更多地是顾及别人的看法。在家里要做个好孩子,那是做给父母和邻居看的;在学校里要做个好学生,那是做给老师和同学看的;在工作岗位上要做个好员工,那其实也是做给领导和同事看的。这种状况被形象地形容为是戴着面具生活。在新世纪的今天,当我们真正长大之后,我觉得王小节的感悟很有道理:要活出真正的自己,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具有意义。

再有200多天,北京奥运就真的来了。作为这一盛事的亲历者,相信在若干年之后,我们每一个都会有很多的感悟可以总结。我们也许没有王小节那样幸运,站在奥运会的最前沿与国人和世人分享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但我们也同样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方式经历并见证这个历史时刻,在欣赏比赛精彩的同时,也能够为中国的强大及被世界所认知而作出自己的努力。同时,奥运再神圣也终究要过去的,而生活却一定要继续下去,如果我们能通过奥运的参与,使自己的内心接受一次洗礼,从而帮助自己以后的生活多一些美好和快乐,那大概是我们每个普通人应该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