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协委员卢一博在调查中发现,目前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可能成为未来家庭的“第一杀手”。因此,卢一博建议政府免费对这类群体进行就业培训。
既然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那么由此推导出65%的青年是“啃老族”相信也不会离谱了,甚至会高出这个数字。看到这样一个新闻标题,笔者不禁心里一颤,既然中国有这么多“啃老族”青年,复兴中华还有希望吗,中国的明天还会前途一片光明吗?
“啃老族”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且在数量上越来越多,都是事实,理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虽然不知道卢委员就职于哪个行业,但其专门对这个现象进行专门调查,并且形成议案,在政协会议上呼吁,我们有理由充分肯定对卢委员这一行为。可是问题的关键是,这个“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的”结论可靠吗?这个数据是如何调查统计出来的呢?相信跟笔者一样,许多人都会对这个数据持怀疑态度。
按照卢委员的解释,所谓“啃老族”,就是依靠父母养活的青年人,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机会,赋闲在家,衣食住行靠父母,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如果真存在65%的家庭青年是“啃老族”,那么这个群体可谓异常庞大,估计数量有几千万甚至过亿。那么在这个前提背景下,会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人才市场将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你想想,65%家庭的青年呆在家里不出去工作,只有35%的家庭的青年在工作,除非一个人干几个人的工作,否则,人才短缺是不可避免的。
可卢委员又称,精神上不“断奶”、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社会竞争压力大是形成“啃老族”的三大原因。按照卢委员的说法,这些啃老族之所以不出门就业,原因之一就是社会竞争力大,也就是“人才过剩”的原因。那么笔者不禁要问,这65%的群体若真的进入就业大军中,我们国家能一下子提供的这么多的工作岗位吗?恐怕相当一部分要出口到国外,但这样无疑是不现实的,也是荒唐的,那些国家的人权组织不到世贸组织告你人才倾销才怪。
卢一博建议政府免费对这类群体进行就业培训。 这显然是缘木求鱼。社会根本提供不出来这么多工作岗位,再培训也无济于事,或者是这些人上来了,接着有另外一个被挤下来,成为新的失业者。
不过,笔者倒认为,假如这样说:城市里生活富足的独生子女家庭里,有65%的青年是啃老族,还是值得商榷,也许数据依然没有这么高,但存在这种可能性。但这和“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