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
[陈嘉珉1月1日]第四,希望你继续不懈地书写那些可爱美丽的真情文字。你的文章,最打动我的,就是娓娓道来的真情,总是依个人的感觉去写,写得真实、幽默、感人,有时催人泪下,没有一点做作。你的天生丽质使你的数十篇千字短文表现出动人心弦的自然美,给我的阅读世界开辟了一个无比诱人而令我勇猛踏入的天地。
今天想到要特别地和你交流这一点看法和希望,直接的原因是我害怕失去“原来的你”,间接原因是最近北京有位朋友给我推荐一个国内“著名作家”写的散文。朋友认为我对今日中国文学的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与他这位“弄潮儿”搭不上话题,为了给我补课而特地寄来两本“时代文学”的“代表作”。我没有资格评论此君的整个作品,我只硬着头皮读了十余篇就掩卷罢读了。就这十来篇而言,我怀疑那是从百科全书上抄来的,感情贫乏,思想空洞,却又矫揉造作,哗众取宠,捡来一些野史掌故装点故作高深、令人费解的文字,费了半天时间琢磨透彻之后,却发现原来都是空洞乏味的无病呻吟。整篇文章随处可见模仿西文表达方式、语义错乱的偏正结构和不明不白的梦呓形容词。其中有几篇中西文化对比的短文,满篇是可笑的自弄深沉、忧国忧民、牵强附会的虚娇警语。就知识层次来讲,此君对国学、西学缺乏学术层次的深度了解,而超越知识的感悟则完全为零。这类“著名作家”的“意思”可以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上和北大图书馆那汗牛充栋的前人“意思”中找到,只需“复制”、“粘贴”和“插入”一些自作高明的“说明语”,就可“写”出一大车了。现在好像这类作家很多吧——他们在重复前人讲过千百遍的话语,欣赏他们的技巧就是不要读前人的作品,在脱盲之后就从阅读他们开始,也许他们会很伟大。我感觉似乎北京集中了不少这样的名人,从这个角度看,北京的文化也有它浅薄和俗不可耐的地方。你在那里谋生,千万不可失去自己的“感觉”哪!我真担心你因职业需要,三天两头采访名人,一天天学得世故圆滑了,以流行的商业和炒作手段去堆砌知识,造作感情,那我阅读世界中“原来的你”就彻底完了,那也将是我阅读生活的一种损失啊。
最近你告诉我似乎在读这些名人的著作,我以为千万不可太多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今日中华文坛上有几个耀眼的小山头,不过是因为山头周围都是广袤的平庸,让匍匐在地上的小孩也能看到一座座小土堆的隆起。我们的主流文化和教育制度是把求知者、作文者带到狭窄的山谷里去跋涉,虽然仰望峰顶的呐喊和歌唱也很壮美,但远不足以振动世界。我们的声音永远盘旋在山谷里,只是自娱而已,不是有幸在世界文化舞台上获得瞬间的颤抖而立即消逝,而是根本传不到世界主流文化的耳朵里。因此我们必须一步到位地、全盘地、尽快尽早地接触世界一流文化,让一流的信息洗刷我们的大脑,不要让平庸占据我们的精神空间,否则我们真的会堕落成为“名人”或“名人”的学生。
在宇宙人生中,我以为最精彩和全面的表达,是人与超人力量的沟通,人类语言文字只是宇宙人生表达中专属于人类的低级表达形式。正如陆游所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真正的“文章”本是天地神灵的作品,是我们感悟到超人力量的存在并与其真诚沟通,以文字记录下来的超人力量的启示和旨意。如果我们的文字能比较接近于宇宙人生的真实内容,我们的文字和生活就会非常精彩。
第五,坚定地继续我们的网络对话。2003年下半年是我们写发电子邮件最辉煌的时期,一共写了近六万字的邮件。这些文字记录了我们的友谊,而友谊又孕育提升了我们的思考和生活品质。让我们写上一百万字吧,你有信心吗?
我们不仅在写我们自己,同时也在为网络书写真情的注释。网络并不虚拟,网络比现实社会更加真实。由于人们不能超越过去的知识,把物资而虚假的东西当作真实,把精神而真实的东西当作虚假。当我向你表达谋面的欲望时,你说这样非常好,这样才是永恒的,否则我们靠近时会立即不欢而散。我觉得你的话跟圣经中的格言一样伟大,因为你的金口玉言使我史无前例地萌发了超越知识的理念,并用最多的时间、精力和感情去注解它。既然灵魂离开肉体之后依然存在,那么在它所去的那个世界中互联网也仍然存在,只不过可能会是另外一种形式——打字编辑会更加傻瓜、简单,而思想感情的表达会更加自由、丰富、多彩。因此只要我们恪守不变的心愿,网络的交流就会永远继续,让我们的书信伴随网络永在吧,让我们的世界充满自由开心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