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当他内心有了想干点事的念头时候,如果力量弱小该朝哪个方向走?由于资源、资金、实力、地位有限,想发展起来,不但要埋头苦干,有时也得学会给自己找"圈子",背靠"大树",傍个"大款",可以是一个有意义的“组织”、一个“机构”、一个“联合会”等,总之,不要在开始就孤立的做事情,除非你就是要做小摊贩,“借船出海”是我等小民安身谋生之策略
这一点,可以从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那里得到启示,毛泽东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毛泽东的,在第一师范,很早些时候,周围人还是习惯称其为"润之"的.只不过那个时候的润之便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与沉浮"的声音.
想那省第一师范学生毛润之逐渐成为后人景仰之伟人毛泽东,成为后来工农运动组织之高手,搞政治嘛,单打独斗不行的.学生时代,率先在报纸发表"嘤起鸣矣,求其友声"的征友启示,不知道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行为,就那一次征友,认识了李立三,先说对润之有重要影响的几个圈子
一:新民学会
在第一师范最后一年,毛泽东的政治抱负得以显现的一个行动是:以“有志爱国工作、坚强刚毅”为要求征友,这个时候,认识了后来的共产党领导人----李立山,虽然说他们二人在认识上有很大冲突。
随后,他和蔡和森组建了一个纯政治性的团体----新民学会
新民学会里的会员,有很多都成为以后共产党创建的参与者
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这个澎湃创建的农民学校,请了毛泽东去当教师,为毛在农民这个群体中影响力的确立有重大帮助------后来陕西会合当中的革命力量中有16位领导人曾经听过他讲的课
三:共产党
其实,初期的毛泽东在共产党内有好几次遭受重大作者或排挤,并且,他家里也有足以够他退出“改行”的资金和田地
1:1924年当他被讥讽为“胡汉民的秘书”时,并因“亲国民党”而被赶出中央委员会
2:1927年第五次党代会批判他的土地政策时
3:1928年被迫离开辛苦创建的井岗山根据地时
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毛泽东传》的作者罗斯.特里而说“如果说毛在20年代末或30年代初脱离中国共产党,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追随他。他被看成著名人物,但他只是居于党内的中层。”
的确,在后来的长征当中,能和陕西方面的革命力量会合就有很多“共产党”组织的重要性在里头,而陕北方面红军负责人正是他当初在澎湃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生.
经济和商业虽不同政治,但组织的作用也不容小视,人脉哪里来?
尤其对于初期的创业者,就象行使在茫茫大海的一叶小舟,得学会使自己依托一种力量或庇护之下,没有圈子,这年头混不出个摸样.如各种商业协会、联合会、老乡会、同学会、校友会等,凡是相关组织或机构,多参加,多结交,对想干出点事的初期者来说,应该是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