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艰苦创新之风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亲切看望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吴文俊,这在全社会尤其是科技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不仅为党中央深切关怀科技工作者而欣喜,更因钱学森的顽强、吴文俊的简朴而感动。
作为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已经97岁高龄的钱学森,原本可以安心静养,但他依然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坚持每天看报、学习;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数学家、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邵逸夫数学科学奖等重要奖项获得者,已经89岁的吴文俊,原本可以拥有更好的居住条件,但他多次将组织上分配的新房让给其他同志,自己始终住在简朴的居室。
按理说,钱学森、吴文俊这样的国宝级科学家,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即使享受超豪华的待遇也不过分,但他们依然保持着顽强拼搏、艰苦创新、淡泊名利的作风,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呕心沥血。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这就是中国科学家的高风亮节”。
在今天看来,这种高风亮节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言更加弥足珍贵。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财富不断增加,自主创新的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在迈向科技强国的道路上,我们依然需要大兴刻苦钻研、艰苦创新之风。不求甚解、急功近利、奢华浪费、弄虚作假是自主创新的大敌,需要年轻一代的科技工作者警惕。
不可否认,自主创新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配套。但是不能就此认为,只要具备了这些条件,就一定会产生重大的创新成果。事实上,科技可以创造财富,但财富不一定能够增强科技实力。
当年,我国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能够创造“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充分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摘掉了贫穷与落后的帽子,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为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环境。但是,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艰苦创新的作风却有逐渐散去的危险,浮躁正日益困扰我国的自主创新大业。
事实上,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社会财富也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很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被发达国家牢牢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对艰苦创新的坚持,没有理由为一点点的成就沾沾自喜。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而奋斗。面对新形势,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应该向钱学森、吴文俊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一生追求真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学习他们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对科学精益求精。只有这样,创新之花才能开遍神州大地,民族复兴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