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零
我刚毕业那些年,全民读《易经》,后来便是《谁动了我的奶酪》之类,眼下似乎犹太人的一切都是我们关注的。我猜想,90年代读《易经》,那是市场经济开始后,人们在下海潮过后的迷茫吧,想从天空把握自己的命运,终于也把握不了,那就只有行动和励志了,再后来便更加理性,发财是要基础的,或者别的不管什么也是需要基础的,最终基础自然要数教育管用,而这个世界上,似乎犹太人的教育最神奇了。像爱因斯坦、佛洛依德、伯格森、卡夫卡、海涅、萧邦、门德尔松、梅纽因、夏卡尔、卓别林等都是犹太人。且诺贝尔奖也大多是被犹太人拿走了。
中国人向教育要效益,这下算是找准了对象。犹太人的教育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在犹太人的教育观念里,有一个说法:“教育从三岁开始。”孩子到三岁的时候,他们就会被带到犹太人办的学校里。不过今日世界,三岁的孩子念书的地方那都是幼儿园,既是幼儿园,那就是任何国家最初级的教育机构,那就都要受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于是教育理念在不同的国家那是不同的,当代世界,幼儿教育理念基本都是现代的。写字啦,看图啦,活动啦等等。但是犹太人的孩子不送到这样的幼儿园,而是送到犹太人自己创办的幼儿园,他们按照几千年的传统来教育自己的下一代。首先教导孩子学习希伯来语,会读之后,就是写,能写了便是背。完全的死记硬背。背诵为目标。大概要这样背五年,凡犹太教的经典多在背诵之列,《塔木德》、《圣经》、摩西律法、祈祷文等等等等。
为什么要背呢?而且是死记硬背呢?
犹太人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在幼儿时期培养起自己良好的记忆力,那么往后就没有办法学到其他的知识。我们承认记忆力对一个人是重要的,但是犹太人教育的死记硬背决不止于记忆力,其指向乃在于尊重传统和继承传统。犹太人2000多年来形成的文明在一个人幼小的心灵里扎下根,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试想,一个中国小孩在8岁前把诸子百家的经典背的滚瓜烂熟,把唐诗宋词背的烂熟滚瓜,他也必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近代以来国人让孩子背诵唐诗宋词似乎已经是习惯了,这几年,背诵经典也逐渐让人理解了。但是我们想的更多的是以后的运用,好像还不在记忆力,更不在传统文明的延续。对传统的体悟与认识,从幼儿那里开始和吸收了所谓现代文明在讲传统,那是两个概念,前者传统就是血肉,后者只是概念,是历史。我们还没有见国在当今世界,没有传统的人会有美好未来的人、国家和民族。
五四运动以前,即现代文明以前,中国的儿童也都是从背诵文化经典开始启蒙教育的。从整个古代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证明这个方式并不是多么荒谬。像张衡、祖冲之、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古代名人,或者近代的鲁迅、胡适之、陈寅恪、苏步青、杨振宁、毛泽东等现代名人大家都不陌生,而在他们,都有一个背诵的童年。但是近来以来,国民党提倡的儿童读经,那是政治活动,不是教育,近来这个读经运动很有些蓬勃,我们希望它是教育意义上的背诵,而不希望政治的。
一九一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人会出来看书的。当然这种做法有一种象征的意义: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犹太人不禁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
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由于历史上的犹太人不断地遭受迫害,财产被抢夺,房屋被烧毁,人民遭驱逐、屠杀,因此,追求知识成为犹太人的一种防卫机制。
在美国,犹太母亲的就业率大大低于其他民族,她们留在家里照看孩子,确保孩子上大学。而当时同为移民的意大利人对美国的教育疑虑重重,他们把孩子当作田里工作的好帮手,认为教育是一种人力剥夺。由于看不到孩子上学的重要性,其结果是:逃学多、辍学早、成绩差、少年犯罪率高。而犹太儿童则因为学习成绩好、行为良好,被老师所喜爱。
犹太人历来尊崇学者,教师和有智慧的人享有很高的声望。在古代犹太社会里,凡是被称为“塔尔米特.赫里姆”,即精通犹太法典者,都不必纳税,因为大家认为他们已经付出了很多的心力,对这个社会有着莫大的贡献,所以不但不必纳税,而且还要以整个社会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有一条犹太格言是这么说的:“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使女儿能嫁给学者也是值得的;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
在犹太社会里,教师甚至比父亲还要重要。假如父亲和教师双双入狱,而且仅能救出其中一个人的话,孩子就会决定救出教师,因为在犹太社会里传授知识的教师非常重要。
以后,当学者的声望从宗教学问转向市俗学问上时,大学里的学位特别是高学位就成了犹太学生追求的目标。对每个犹太家庭来说,没有比家庭中有一个或几个博士更为荣耀的了。因此,在犹太人中产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科领域的代表人物、以及各类专业人才,其人数之多,占人口比例之高,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70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200万。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爱书,读书.尊重知识,敬畏知识分子,这是每一个社会应该追求的.
一九二
在犹太人的世界里,父亲有教育儿子的责任,母亲有教育女儿的责任。教育的本质不限于知识这个层次,还有人和人的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上产生的敬畏和尊重的意识。尤其注重父母的言传身教。重视读书和教育是每一个优秀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过分强调学校教育,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落得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也就过了头。
读书求知做事业,在人生中只能是第二位的事情,人生最重要的是生活。犹太人强调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责任,就是部分地体现了这样的原则。犹太人的人生,看重的是“享受”、“领略”、“培养生机”,他们不把自己看作社会机械构件而不顾人生的趣味。即使在求学读书方面,犹太人也强调博学通识。朱光潜曾讲过,没有宽大自由作为教育的基础,在个人生活方面,常使生活单调乏味;在社会方面,常使文化肤浅偏狭。
社会对个人的挤压在不同的时代具体内容不同,集权时代要求个人绝对服从,商业时代又全从资本出发。今天学校教育强调的应当创造在经济上具有竞争力的个体,甚至规范、责任,这基本上是按照资本的需要来要求教育的。杜威讲,教育即生活。教育应该强调发展“能支配个人生活条件最终实现社会进步的智慧”就比较全面。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超越了权力和资本,超越了集团利益,上升到了社会的层面,从而还原出了教育的本真。
一九三
杜威论教育的本质有两个核心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两个观点的指向应该在民主.教育不能把孩子束缚在某些特定的学习科目上,对于孩子,教育不是一时的考试成绩,更不是中考高考效果;教育也不能把孩子局限在学校,用规范和德育评价把孩子束缚在教室.教育是一种健全的生活,在复杂社会中的健全生活里成长.而成长的价值在于创造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人,从而奠定了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19世纪末以来的两个多世纪,世界的发展模式主体上应该承认,那是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的社会登上历史舞台,大家都认为经历过两个重要的阶段,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按照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世纪的封建时代和神权观念当然不存在了,人和人之间就是人和人的关系,尊卑没有了,当然神权时代的道德约束也没有了,丢弃了道德和信仰,人和人就只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了。今天大家非常看重的个人竞争力就是这种背景下的思想。规范和所谓的责任,甚至团队精神都在这个范畴。
用杜威的话来说,“美国已经从早期拓荒者的个人主义进入到一个合作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的时候,那就意味着美国的世界进入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实验科学和工业技术的最新成就,以及海外市场的开辟和世界警察身份的登场就是明显的表现。然而,思想方式和文化方式并没有随着经济方式得到发展。即当个人已投身于建立在以合作为基础的社会生产时,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与感情并没有取得和谐一致的发展,其结果是导致个人意识与社会生活的分裂。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杜威开出的药方是教育。他认为,一方面,要用教育对旧个人主义进行改造,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借助教育对民主主义社会进行改造,使之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即将以物质力量和经济利益为合作基础的民主主义社会改造为以观念和情感为合作基础的民主主义社会。教育是改造社会与个人并使之达到相互协调的最佳工具。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在追求公正的社会里,一般以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出现,而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发展的计划性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所以,在我们的教育世界,教育指向民主是通途。从大政方针上说,有教无类就是民主;从教学原则上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就是民主;从教学管理上说,尊重每一个学生,就是民主;从课堂模式上讲,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那当然是民主。
这个思路还是马克思的思想.事实上,教育实在应该引领经济,引领社会。所谓教育民主,在孔子的教育实践里,他老人家的所作所为就大多是民主的。有这个认识的人或者所谓知识分子,应该坚决主张是教育的民主和人性推导出社会的民主和人性。
一九四
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观念,并非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他认为应该具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第二个功能我们做得很好,好的似乎有些过头,纯化、理想化得学生都觉得走出社会有些假。这几年第三个功能也开始发展,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东北魏书生的功劳,他伸张民主管理理念,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社会上的部门,学校都有了,公安局、法院、医院等一应俱全。
比较差的是第一项。学生发展倾向的各种因素我们似乎远远不具。近几年,城乡学校在信息化方面发展巨大,很多学校都信息化了,都有可能分享优质资源了,体育设施也在发展,有条件的学校甚至都具备了塑胶跑道和草坪足球场。信息决定学生的视野,体育培养着未来主人的身体。实验设备也在逐步地增进,很多学校很多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做。这些应该是一所学校最基本的“发展学生各中倾向的要素”,可以说这些都是硬性的东西,是硬件。
落了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硬件,图书馆。这几年,各学校这个硬件没有建好,建好的也没有用好,在这一方面有所成就的只有少数几所和大学紧密相连的附属中学和老牌学校,这才是养育学生各种倾向的硬指标。
可能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比较和学生近距离的“要素”乃是学生社团,这是软的,当然也在有条不紊地发展着,但是总是和现实或者和学生有距离。就全国来看,前几年,很多孩子对漫画有兴趣,可是学校总把它和低级趣味连在一起不予开展;后来很多孩子对街舞有兴趣,可是学校总把它和不良习气连在一起不予开展;再后来是大多数孩子想在电脑上大展身手,可是学校又把该行为和无所事事连在一起不予开展,于是把很多学生逼到网吧。
网吧少年没有人在技术上引导,没有人在行为上指点,更没有人管理他们的时间,于是把本来充满好奇的学生赶向社会,走进娱乐性网吧,事实上也正是这一大军改变了网吧的性质。而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却是长久地空置着。学校应该走在社会风气的前面,当社会上有什么苗头的时候,学校就应该有成熟的坚决方案,把这一行为给予校正,然后让它们在社会上传播。而不是等此形成灾,才被动地输堵。
应该有的学生社团都应该有,这才能保证大多数学生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学校应该未雨绸缪,早动手脚。这才是一所有作为的学校。
我刚毕业那些年,全民读《易经》,后来便是《谁动了我的奶酪》之类,眼下似乎犹太人的一切都是我们关注的。我猜想,90年代读《易经》,那是市场经济开始后,人们在下海潮过后的迷茫吧,想从天空把握自己的命运,终于也把握不了,那就只有行动和励志了,再后来便更加理性,发财是要基础的,或者别的不管什么也是需要基础的,最终基础自然要数教育管用,而这个世界上,似乎犹太人的教育最神奇了。像爱因斯坦、佛洛依德、伯格森、卡夫卡、海涅、萧邦、门德尔松、梅纽因、夏卡尔、卓别林等都是犹太人。且诺贝尔奖也大多是被犹太人拿走了。
中国人向教育要效益,这下算是找准了对象。犹太人的教育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在犹太人的教育观念里,有一个说法:“教育从三岁开始。”孩子到三岁的时候,他们就会被带到犹太人办的学校里。不过今日世界,三岁的孩子念书的地方那都是幼儿园,既是幼儿园,那就是任何国家最初级的教育机构,那就都要受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于是教育理念在不同的国家那是不同的,当代世界,幼儿教育理念基本都是现代的。写字啦,看图啦,活动啦等等。但是犹太人的孩子不送到这样的幼儿园,而是送到犹太人自己创办的幼儿园,他们按照几千年的传统来教育自己的下一代。首先教导孩子学习希伯来语,会读之后,就是写,能写了便是背。完全的死记硬背。背诵为目标。大概要这样背五年,凡犹太教的经典多在背诵之列,《塔木德》、《圣经》、摩西律法、祈祷文等等等等。
为什么要背呢?而且是死记硬背呢?
犹太人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在幼儿时期培养起自己良好的记忆力,那么往后就没有办法学到其他的知识。我们承认记忆力对一个人是重要的,但是犹太人教育的死记硬背决不止于记忆力,其指向乃在于尊重传统和继承传统。犹太人2000多年来形成的文明在一个人幼小的心灵里扎下根,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试想,一个中国小孩在8岁前把诸子百家的经典背的滚瓜烂熟,把唐诗宋词背的烂熟滚瓜,他也必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近代以来国人让孩子背诵唐诗宋词似乎已经是习惯了,这几年,背诵经典也逐渐让人理解了。但是我们想的更多的是以后的运用,好像还不在记忆力,更不在传统文明的延续。对传统的体悟与认识,从幼儿那里开始和吸收了所谓现代文明在讲传统,那是两个概念,前者传统就是血肉,后者只是概念,是历史。我们还没有见国在当今世界,没有传统的人会有美好未来的人、国家和民族。
五四运动以前,即现代文明以前,中国的儿童也都是从背诵文化经典开始启蒙教育的。从整个古代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证明这个方式并不是多么荒谬。像张衡、祖冲之、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古代名人,或者近代的鲁迅、胡适之、陈寅恪、苏步青、杨振宁、毛泽东等现代名人大家都不陌生,而在他们,都有一个背诵的童年。但是近来以来,国民党提倡的儿童读经,那是政治活动,不是教育,近来这个读经运动很有些蓬勃,我们希望它是教育意义上的背诵,而不希望政治的。
一九一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在夜深人静时,死人会出来看书的。当然这种做法有一种象征的意义:生命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犹太人不禁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
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由于历史上的犹太人不断地遭受迫害,财产被抢夺,房屋被烧毁,人民遭驱逐、屠杀,因此,追求知识成为犹太人的一种防卫机制。
在美国,犹太母亲的就业率大大低于其他民族,她们留在家里照看孩子,确保孩子上大学。而当时同为移民的意大利人对美国的教育疑虑重重,他们把孩子当作田里工作的好帮手,认为教育是一种人力剥夺。由于看不到孩子上学的重要性,其结果是:逃学多、辍学早、成绩差、少年犯罪率高。而犹太儿童则因为学习成绩好、行为良好,被老师所喜爱。
犹太人历来尊崇学者,教师和有智慧的人享有很高的声望。在古代犹太社会里,凡是被称为“塔尔米特.赫里姆”,即精通犹太法典者,都不必纳税,因为大家认为他们已经付出了很多的心力,对这个社会有着莫大的贡献,所以不但不必纳税,而且还要以整个社会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有一条犹太格言是这么说的:“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使女儿能嫁给学者也是值得的;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
在犹太社会里,教师甚至比父亲还要重要。假如父亲和教师双双入狱,而且仅能救出其中一个人的话,孩子就会决定救出教师,因为在犹太社会里传授知识的教师非常重要。
以后,当学者的声望从宗教学问转向市俗学问上时,大学里的学位特别是高学位就成了犹太学生追求的目标。对每个犹太家庭来说,没有比家庭中有一个或几个博士更为荣耀的了。因此,在犹太人中产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科领域的代表人物、以及各类专业人才,其人数之多,占人口比例之高,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700万人口的以色列,办有借书证的就有200万。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爱书,读书.尊重知识,敬畏知识分子,这是每一个社会应该追求的.
一九二
在犹太人的世界里,父亲有教育儿子的责任,母亲有教育女儿的责任。教育的本质不限于知识这个层次,还有人和人的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上产生的敬畏和尊重的意识。尤其注重父母的言传身教。重视读书和教育是每一个优秀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过分强调学校教育,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落得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也就过了头。
读书求知做事业,在人生中只能是第二位的事情,人生最重要的是生活。犹太人强调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责任,就是部分地体现了这样的原则。犹太人的人生,看重的是“享受”、“领略”、“培养生机”,他们不把自己看作社会机械构件而不顾人生的趣味。即使在求学读书方面,犹太人也强调博学通识。朱光潜曾讲过,没有宽大自由作为教育的基础,在个人生活方面,常使生活单调乏味;在社会方面,常使文化肤浅偏狭。
社会对个人的挤压在不同的时代具体内容不同,集权时代要求个人绝对服从,商业时代又全从资本出发。今天学校教育强调的应当创造在经济上具有竞争力的个体,甚至规范、责任,这基本上是按照资本的需要来要求教育的。杜威讲,教育即生活。教育应该强调发展“能支配个人生活条件最终实现社会进步的智慧”就比较全面。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超越了权力和资本,超越了集团利益,上升到了社会的层面,从而还原出了教育的本真。
一九三
杜威论教育的本质有两个核心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两个观点的指向应该在民主.教育不能把孩子束缚在某些特定的学习科目上,对于孩子,教育不是一时的考试成绩,更不是中考高考效果;教育也不能把孩子局限在学校,用规范和德育评价把孩子束缚在教室.教育是一种健全的生活,在复杂社会中的健全生活里成长.而成长的价值在于创造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人,从而奠定了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19世纪末以来的两个多世纪,世界的发展模式主体上应该承认,那是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的社会登上历史舞台,大家都认为经历过两个重要的阶段,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按照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世纪的封建时代和神权观念当然不存在了,人和人之间就是人和人的关系,尊卑没有了,当然神权时代的道德约束也没有了,丢弃了道德和信仰,人和人就只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了。今天大家非常看重的个人竞争力就是这种背景下的思想。规范和所谓的责任,甚至团队精神都在这个范畴。
用杜威的话来说,“美国已经从早期拓荒者的个人主义进入到一个合作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的时候,那就意味着美国的世界进入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实验科学和工业技术的最新成就,以及海外市场的开辟和世界警察身份的登场就是明显的表现。然而,思想方式和文化方式并没有随着经济方式得到发展。即当个人已投身于建立在以合作为基础的社会生产时,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与感情并没有取得和谐一致的发展,其结果是导致个人意识与社会生活的分裂。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杜威开出的药方是教育。他认为,一方面,要用教育对旧个人主义进行改造,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借助教育对民主主义社会进行改造,使之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即将以物质力量和经济利益为合作基础的民主主义社会改造为以观念和情感为合作基础的民主主义社会。教育是改造社会与个人并使之达到相互协调的最佳工具。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在追求公正的社会里,一般以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出现,而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发展的计划性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所以,在我们的教育世界,教育指向民主是通途。从大政方针上说,有教无类就是民主;从教学原则上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就是民主;从教学管理上说,尊重每一个学生,就是民主;从课堂模式上讲,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那当然是民主。
这个思路还是马克思的思想.事实上,教育实在应该引领经济,引领社会。所谓教育民主,在孔子的教育实践里,他老人家的所作所为就大多是民主的。有这个认识的人或者所谓知识分子,应该坚决主张是教育的民主和人性推导出社会的民主和人性。
一九四
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观念,并非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他认为应该具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第二个功能我们做得很好,好的似乎有些过头,纯化、理想化得学生都觉得走出社会有些假。这几年第三个功能也开始发展,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东北魏书生的功劳,他伸张民主管理理念,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社会上的部门,学校都有了,公安局、法院、医院等一应俱全。
比较差的是第一项。学生发展倾向的各种因素我们似乎远远不具。近几年,城乡学校在信息化方面发展巨大,很多学校都信息化了,都有可能分享优质资源了,体育设施也在发展,有条件的学校甚至都具备了塑胶跑道和草坪足球场。信息决定学生的视野,体育培养着未来主人的身体。实验设备也在逐步地增进,很多学校很多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做。这些应该是一所学校最基本的“发展学生各中倾向的要素”,可以说这些都是硬性的东西,是硬件。
落了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硬件,图书馆。这几年,各学校这个硬件没有建好,建好的也没有用好,在这一方面有所成就的只有少数几所和大学紧密相连的附属中学和老牌学校,这才是养育学生各种倾向的硬指标。
可能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比较和学生近距离的“要素”乃是学生社团,这是软的,当然也在有条不紊地发展着,但是总是和现实或者和学生有距离。就全国来看,前几年,很多孩子对漫画有兴趣,可是学校总把它和低级趣味连在一起不予开展;后来很多孩子对街舞有兴趣,可是学校总把它和不良习气连在一起不予开展;再后来是大多数孩子想在电脑上大展身手,可是学校又把该行为和无所事事连在一起不予开展,于是把很多学生逼到网吧。
网吧少年没有人在技术上引导,没有人在行为上指点,更没有人管理他们的时间,于是把本来充满好奇的学生赶向社会,走进娱乐性网吧,事实上也正是这一大军改变了网吧的性质。而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却是长久地空置着。学校应该走在社会风气的前面,当社会上有什么苗头的时候,学校就应该有成熟的坚决方案,把这一行为给予校正,然后让它们在社会上传播。而不是等此形成灾,才被动地输堵。
应该有的学生社团都应该有,这才能保证大多数学生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学校应该未雨绸缪,早动手脚。这才是一所有作为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