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担心黄梅戏会失传


 很担心黄梅戏会失传

  蔡律

  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被称为中国戏曲的“五朵金花”。黄梅戏因它的清新、质朴、优美、动人的旋律,加上它的开放性,善于吸纳其他剧种的长处丰富和发展自己,使它从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小戏,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黄梅戏艺术家们象严风英、王少舫、马兰、黄新德、韩再芬、吴琼、杨俊等功不可没!

  初识黄梅戏很偶然。在高考的前一天,父亲说“我带你去黄梅戏剧院看戏”。我开始不情愿,我喜欢看电影,看戏是头一次。那天在黄梅县剧院看的是《三下凡》,黄梅戏唱腔、表演、舞美、音乐、灯光、动作、情节,还有唱词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高考前的紧张、疲劳一下子消除了,我班41名同学参加高考,我考上了。从此爱上了黄梅戏。

  读大学期间,看到报上“关于黄梅戏源流之争”。一说黄梅戏发源于安徽,一说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我利用暑假进行考察,写出《黄梅戏考》,发表在《黄石日报》上(连载),结论是“黄梅戏生在黄梅,长在安徽,1956年回娘家”。在湖北黄梅县多云山、紫云山上,每到春天,男女老少在山坡上一边采茶,一边对歌,你唱我接,震荡山谷,这就是“采茶歌”、“采茶调”。后来长江洪灾,渔民迁移,“采茶歌”和“渔歌”融合成“采茶戏”。一些民间艺人流浪到江西、安徽,又吸取当地剧种精华,最后发展成为誉满中外的黄梅戏。

  记忆中84年12月9日,我接到黄石日报陈庄老师通知。让我去采访来大冶县演出的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表演艺术家王少舫,我向学院系主任请假前去采访。我顶风冒雪乘车到大冶县委招待所,来到王少舫住的房间,到了房间门口,却不敢敲门,我在想:“人家是闻名中外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我区区是一名在校学生,凭什么去采访他老人家?”足足蹩了一刻钟,转而又想:“这么冷的天,跑了50多里路,被王少舫名气吓到不敢去采访,同学、老师、报社记者会笑话我的。”我鼓起巨大勇气,敲三下门,王少舫老人家满面笑容,伸出手来同我握手,我的手冻得冰冷,王老握过手后,因我的手冰了他,我见他自己搓了几下,然后给我倒开水。王老说:“呵,我知道,报社同志说你写‘黄梅戏考’嘛?希望你写一本、二本、三书来,感谢你”。[王老在后来县委招待委会连敬我小字辈三杯酒,令旁人惊讶]。眼前的王少舫亲切、和谒,也很健谈,从黄梅戏的源流和发展,我们聊了近一个小时,后来陈庄老师采访他,我只好告辞。

  采访王少舫老人家后,我满怀喜悦返回学院,采访王少舫给了我人生中最大的启迪:干事业要有勇气去闯!要战胜自己心理的胆怯!名人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地跪在名人面前,其实名人也跟我们凡人一样,生活中也有七情六欲,只不过他们经历了更多的磨难,更多的挫折!在光彩照人的舞台形象背后,他们有许多难以向人言的酸楚!自始以后,只要条件许可,不管什么人我都敢去采访。

  晚上在剧场观看马兰、黄新德、张辉、吴亚玲等演出的黄梅戏《龙女》印象深刻。

  86年暑假,偶然听到广播,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逝世,享年67岁,事感突然,悲伤和惋惜、荥绕心头,但王少舫音容笑貌在亿万观众心中,自古俊杰轻生死,长留艺德在人间!严风英、王少舫等艺术家铸就的丰碑永存。很愧疚的是我没有实现王少舫老人家的期望,写一部黄梅戏的书!我想我会用其他支持的!

  毕业后留校工作几年,先后有两家黄梅戏剧团来黄石演出,我接待过一次,我曾问一个安徽的黄梅戏剧团负责人:“为什么吴琼这样优秀的黄梅戏演员离开安徽改行呢?”他沉吟一下,说出一句:“安徽的事情很复杂。”

  当我看到安徽电视台《相约花戏楼》节目办得很不错,看到《平湖秋月》这样的黄梅戏电视剧很不错,作为一名观众,我对安徽省为黄梅戏艺术付出的知名和不知名的人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因为他们把黄梅戏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近日发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发生人事纷争,精力耗在非艺术上,我真担心黄梅戏有失传的危险。

  1、象严风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去世了,再也难以看到《天仙配》、《女附马》、《牛郎织女》这样的经典剧目出现。那些年代的物质条件还不如当代,那时的诱惑当然也不如当代,“诱惑”里大有文章。

  2、优秀演员转行,黄梅戏人才流失。象吴琼、马兰、黄新德、韩再芬、杨俊、张辉、吴亚玲、周源源等一批优秀人才应得到政府、社会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至少让他们心情愉快地工作。

  3、担心黄梅剧团解散,有些县、市剧团已改制为民间剧社。

  4、观众流失了。

  5、黄梅戏创业源泉枯竭了,缺编剧人才,优秀的作品难以出现了。

  6、马兰憔悴了,马兰老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场出现内讧了。

  7、政府投入不够,未能为艺术家创造更好的条件。艺术与市场结合不够,创新不够,竞争力不够。

  为亿万人民带来欢乐的黄梅戏,为祖国创建精神文明大厦的黄梅戏,为弘扬民族文化的黄梅戏,理应得到政府的重视!建议创办黄梅戏创作基金,抢救黄梅戏了!

  相关文论参见:cailv.bokee.com

  2008年1月29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