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陈嘉珉与繁星网络对话(60)


(2004年11月)

[陈嘉珉11月11日]哈哈,繁星,网络那头有一个美女信息在折腾我啊,香甜可口的晚餐竟也没能中断我浓浓的谈兴。还有几句意犹未尽的话语,因此继续唠叨吧,这应该是“超越知识”这个话题的最后一封邮件了。

在现实生活中,喜欢折腾而不知超越的人很多很多。例如有天我请一位老师看我拍的一张幽默照片,照片上是一家破旧理发店的门面,大门两边贴有一副对联叫“操天下头等事业,做人间顶上功夫”。我的意思是让他开心一笑,不料他竟然玩起深沉、折腾起知识来了,说什么这幅对联文不对题、不符实际、虚张夸饰等等。又有一位先生,我请他看我的一张名叫《两大“特色风景”相媲美》的幽默照片,照片左边是挂着大广告牌的某国家级风景区入口,右边是一个写有“男厕所”、“女厕所”标记的临时厕所,厕所墙上还贴有“喜洋洋”酒的美人广告纸。不料这位朋友露出一脸鄙夷不满的表情,也折腾起知识来了,他说这真是玷污了国家级风景区、弄脏了观众的眼睛,还大谈在社会文明方面西方人怎样、中国人又怎样之类。我开始是开心地笑我拍摄的“幽默风景”,后来转而笑他的“折腾癖”了,哈哈。

月初有一晚,我和爱人还有几个朋友一起看香港凤凰卫视“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决赛直播,那真是一场美的大餐和美的享受。有一段节目是佳丽们答评委提问,前几位港台评委的提问和美女们的回答都幽默风趣,令人开怀。可是轮到大陆一个作家评委提问,真是大煞风景哪!本来主持人就婉转地暗示去年这位先生提问的过于苛刻,可是这个“折腾癖”仍然执迷不悟,你猜他提什么问题啊?他直愣愣地盯着那个女孩子,露出一脸正人君子、得意严肃的表情,慢条斯理、一板一眼地说:“我问这个问题可能不太符合适宜。有个欧洲作家讲过一句话:过分的追求美丽就像过多的阳光,对人来说没有什么必要,这句话你同意吗?同意到什么程度?讲讲理由?”我爱人和几位女友正看到兴头上,突然听到这一句非驴非马的提问,她们几乎同时脱口而出,骂了一句“书呆子,酸泡梨!”不知这位作家提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在哪里?他把那个女孩子弄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他还不知趣呢,继续折腾着问:“你能够想象这位作家讲这样话的那样一层意思吗?他认为可能对人生是没有多大的好处?”他把场面和那个选手都弄得很尴尬,也把观众弄得很尴尬了。那个女孩子结结巴巴地说了一些符合时尚原则的话语,最后主持人来圆场说:“先生对这个答案满意吗?”他支吾道“那要看观众”。那一刻——我真怀疑这个伟大的男人是以折腾知识来表现他的阳刚之美。在人生的快乐园里,有许多知识和知识分子是非常地无知和愚昧的,因为这些知识分子的知识折腾——把快乐和幽默都折腾掉了。近二十年来,每每看到港、台、大陆三地的学者、艺人在媒体舞台上表演,大陆人的幽默和快乐素质都很差,根源就是长期太执著于知识折腾,把性格和心态都扭曲了。

繁星,也许你会说,有些争执,如夫妻之间的有些争执,不讲明白,不争个你输我赢,怎么能够找到共同点,并相互结合在一起生活呢?其实这又是一个知识误区了。我们的知识的确是越来越多了,多得快要爆炸,争论也异常地多了,但我们未必会有三千年前的人那样会处理感情和生活。人类的知识越来越多,文明越来越发展,但解决“争执”的“战争”不也同样加倍地发展了吗?到底谁说服了谁呢?一对夫妻会不会有真正的爱情和幸福,这是“超人力量”的安排,是宿命和有定数缘分的,正如《红楼梦》第五回的告白所说“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啊。如果那个人与你的福分无缘,不是宿命中能够与你终生相伴、能够给你带来快乐幸福的人,那么不管你如何折腾也是没有用的。即使你把世界上所有关于幸福快乐的知识都集中起来,把自己的大脑变成一本超级百科全书,或者读它一百个爱情、婚姻、家庭等专业的博士学位,也绝不会折腾出爱和幸福来,相反越折腾,可能离幸福快乐也更加遥远了。

你说“也许爱一个人就是这样吧,因为他快乐所以我才能快乐起来。”亲爱的朋友,这不是快乐之道啊。即使他不快乐,你也要“超越知识”快乐起来。否则你因他不快乐,他又因你更不快乐,那折腾就没完没了啦,快乐就被折腾掉啦!

我6日邮件中说的三个问题,现在全部谈完了,一共是七篇邮件。繁星网友,我想象不出你会有整块时间以及用什么话语,来详细回应我这七篇邮件中这个长呼呼的话题,但你可以给我提问题,或者下载来保存,留待以后有时间了慢慢品味。让我们的对话告一个段落吧,这不是对话的结束,而应是另一个新对话的开始。在以后的交流中,我会时时记住并祝福你有了幸福的婚姻。我们过去三年的邮件,承载了太多不愉快的主题,此后的人生,应该充满更多知识折腾的快乐参与、欣赏和超越知识的追求了。亲爱的朋友,我会永远想念你,并像你对我施与无私的感性滋润那样多地欣赏你、培护你。

陈嘉珉与繁星

人生——陈嘉珉与繁星网络对话(61):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1/30/97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