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把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


    这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2007年面临收官,新的一年即将向我们走来。盘点2007年,股民数量净增3400多万,新增基金开户数亦大幅增长,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规模急剧膨胀,具有市场“风向标”之称的上证指数最高涨幅达到130%,最重要的还是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众多大型国企的上市、H股回归的热潮,无疑从整体上提升了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质量。尽管某些个股的估值偏高,但不能抹杀其在市场中所起到的作用。今年以来,包括建行、中国神华、中国石油等在A股市场挂牌,显然不是上市几家大型企业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说明股改后的市场与原先相比,无论是在市场容量还是在容纳能力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了。

    有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A股市场IPO融资额达4470亿元,居全球第一,整个融资额亦高达7293亿元。沪市主板与深市中小板新股IPO近350只,平均每个交易日超过1只,这样成绩的取得与大牛市行情有关,恐怕更与市场发生的深刻变化有关。

    尽管如此,回首2007年,却也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出现。来自某报的统计调查结果表明,截止12月7日,有48.65%的投资者在股市获利,有7.26%的被调查者表示跑赢大盘,但仍然有高达51.35%的被调查者没有获利。这其中有18.61%的被调查者表示其年度亏损在20%到50%之间,有16.61%的投资者亏损在10%左右,更有2.44%的被调查者表示其亏损超过50%。

    这不能说不是一组令人郁闷的数字,但却是事实。其中有投资者本身操作上的局限性,有市场行情的影响。毋庸置疑,市场外某些不确定的因素亦“难辞其咎”,如“5·30”行情中诸多中小投资者就遭遇了政策“壁垒”。

    “只赚指数不赚钱”的现象并非今年所独有,去年如是,今年亦如是。只是在此轮大牛市行情中一再出现,至少在笔者看来,这不是牛市中的“亮点”,相反却凸显出牛市中“阴暗”的一面。

    如何使广大中小投资者能够真正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如何使投资者能够分享到此轮牛市的盛宴,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基金使用五花八门的手段进行促销时,当券商营业部经常排起长长的开户队伍时,当市场的财富效应吸引着更多的场外资金纷纷加盟时,这些投资者几乎没有受到任何事前风险教育,当然也无形中将自身置于风险之中。

    “杭萧钢构事件”、“带头大哥事件”以及“基金老鼠仓事件”的出现,并且一再吸引着投资者的眼球,但市场却希望对它们说“不”,同样要说“不”的还有内幕交易以及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取暴利等。尽管管理层制定了诸多的条条框框,然而市场违规事件的频频发生,从侧面说明制度建设上还存在漏洞,也值得所有市场参与者反思。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日前举行的2005-2006年度稽查立功颁奖典礼上强调,要高度重视执法工作,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当做工作的首要目标。笔者对此持欢迎态度。当然,个中还在于要重点落实。

    有效维护市场秩序,构建和谐的大牛市,真正实现市场的“三公”,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作为市场中处于弱势的中小投资者,他们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壮大作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也理应得到更多的呵护。目前A股市场的散户时代最终会走向机构时代,但期间定然会有一个过程。否定中小投资者的历史作用,无异于背叛历史。

    2007年即将划上句号,投资者的资金卡是拉出“长阳”还是“阴线”基本上已成定局。新年或许带来新的希望,但纵使明年的新股IPO同样居全球首位,纵使A股市场真的能走出“黄金十年”,如果不能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如果多数投资者仍然上演“只赚指数不赚钱”式的闹剧,那样的大牛市也绝对不会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