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党校:人才建设至关重要
──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摘要:对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有些同学总是从同个角度去考察,缺乏新意,本文则从人才建设这个角度加以论述。本文认为人才建设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必须把它提高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高度。本文层次是,首先,本文明确了加强人才建设是彻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对于实践“三个代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阐明了人才建设对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重大作用;再次,联系实际指出人才方面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其解决办法。
关键词:人才建设 人才 三个代表 干部队伍
江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划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讲话»通篇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各个领域,不愧为一个新的完整的科学体系。«讲话»与时俱进,凝结着时代精神和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不仅对于我国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一步做好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具体工作有着重大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加快人才建设同样具有深远影响。
一、加强人才建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之意
人才建设对于实践“三个代表”有着重要的作用,贯穿于它的始终。
(一)人才建设是实践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助推器。生产力作为一切社会形态中最具革命和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要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关键还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好,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党不能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就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我国近代便有前车之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关键在于人的作用,人是活生生的生产力。人才作为人中最具有创造和发展科学技术可能的层次,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强弱与多寡决定了生产力的先进程度。因此,作为推进技术革新核心力量的人才,应是我们党始终站在先进生产力前沿的重要保证。
(二)人才建设是实践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支柱。从“十年文革”与法轮功危害社会的惨重教训中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离不开物质经济的生存保障,也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智力支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过分偏重一方而忽略另一方的建设对于社会主义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危害甚重。
人才作为德才兼备的统称,有德无才或缺德有才都不是真正的人才。人才(具体指文化方面的人才)在文化方面贡献突出。一是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创造文化,代表先进文化方向;二是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思想的激流;三是保持良好的秩序和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氛围,对于“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和西方腐朽人生观价值观引诱下的“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加以揭露、鞭策,为根除它们提供有利条件。四是加快“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进程,推进我国文化繁荣,把亿万人民紧紧团结在以党为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之下。
(三)人才建设是实践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代表人民利益,最根本是能给人民带来实际好处,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空谈。革命年代,我们党之所以取得辉煌胜利,并不是因为中国人民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历害,革命性更强,也不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高,能领略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而是我们党能代表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提出了“两亩田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最现实口号,符合人民的实际利益。同样,“文革”期间,我们党人没能代表好人民利益,提出了一系列与事实不符的口号,才使得我们党险些崩溃,新中国差点夭折。
人才之所以为人才,就在于他与普通人不同,他是一块特殊的“材料”,可以给人们带来实际好处。在物质上,人才通过其独特的创造力,为满足人民大众所追求的物质生活享受提供保证。例如,社会生活中五颜六色的衣服、各种各样的舒适设备,没有众多的设计人才是办不到的。在精神上,人民大众经常看到的电影电视节目以及报刊杂志等,这些精神食料离开了各方面文艺人才,同样是办不到的。
综上,人才的作用决定了人才的地位,背离广大的社会主义各方面人才去谈“三个代表”,只能是一纸空文。
二、 人才建设对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党领导一切,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干部队伍更是核心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能否密切联系群众、干群能否同心协力的根基,也是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对于“三个代表”的彻底贯彻,尤为迫切和重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绝大多数干部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忠尽职无私奉献,涌现出一批批焦裕禄、孔繁森式的优秀领导干部。人民因此信任和支持党和政府,创造了今天的举世瞩目成就。但无庸讳言,也有一小部分干部缺乏才能甚至素质低下、堕落,特别是在面临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处在深刻变革的转轨时期,经不起严峻考验,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错误思想和弄虚作假、贪图享受、独断专行的不良行为。滋生了功利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助长了腐败的蔓延,对于国家和人民危害巨大。
古人云:治国治道,务在举贤。祛除干部队伍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根除其本质,不举贤、不加大干部队伍人才建设是办不到的。因而加强人才建设对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加强人才建设,是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忠诚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人才的首要条件是德,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是第一位的”。干部队伍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德是影响社会主义道德的方向盘,只有首先建设好,才能根除封建残留思想和抵制西方腐朽道德观的侵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建设,是建立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并可以迎接各种挑战的干部队伍的根本途径。加强德的建设,建立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干部队伍只是提高他们素质的一个前提,有德并不等于有才,并不一定能把工作办好,干部队伍的素质提高还需从“才”着眼。才,作为人才的一个关键因素,干部还得从人才入手。
总之,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就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做到这点,干部队伍才能“又红又专”,战胜各种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着重指出的“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体现了这一内容。
三、人才建设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曾有人戏言,中国啥都缺,就是不缺人。有人反击说,中国啥都不缺,就缺人才。
加强人才建设是时下社会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之一,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蒂还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在新世纪的人才大战中,我国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和危机。
严峻表现在(据有关专家指出):人才资源相对缺乏,每万名劳动力中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仅510人;人才资源密度为5.1%,远远满足不了经济腾飞,人才资源密度为7%以上的要求;人才资源素质有待提高,每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仅为4199人;人才资源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以及有些基础研究领域后继乏人等。
危机表现出在:一是人才流失触目惊心,80年代以来,出国留学人员累计突破20 万,但回国的留学生只占出国总人数的1/3弱,比起其他国家的2/3来可谓相差悬殊,本末倒置。二是高级知识分子老龄化同其退休年龄(60岁)的相对年轻化,特别是那些科学院系统的高级研究人员已站在退休的门槛外徘徊。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同是出现。对于人才诸方面出现的严峻问题,我们不应该消极悲观或是漠然视之,勇敢地面对,从中找出适当的方法加以解决才是明智之举。
首先,党和国家“要抓紧做好培养、吸收和用好各方面人才工作”。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规划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发展和吸收人才并举;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勇于打破常规,对于高级知识分子退休年龄做出适当推后处理。
其次,各级领导班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彻底医治好各种形形色色的不爱人才心眼病,不用人才闭眼病,做好人才队伍的“后勤部长”。
再次,各高校适当扩大招生比率,提高全民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对于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开创我国人才队伍向一个更高、更快、更好、更强的阶层迈进的新局面。
最后,人才建设是一项系统和艰巨的工程,但我们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人才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必能得到成功地解决。
四、加强高校对人才的培养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切体会到高校对学生塑造的重大作用,高校就是各方面人才诞生的摇篮。不过,随着当今新形式、新情况的不断涌现,有些高校在这方面把握还不够彻底,出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一:教育模式死板。它直接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难以应付变化发展的新局面。伴随着当今竞争激烈化升级,高校培养出来的高学历者的失业率逐年增长。还致使了一些学生或是对前途感到渺茫,或是热衷于西方开放式教学模式,接受了一些毒害人们思想的腐朽观念。
问题二:学科在专业方面分科过细。一是导致各专业知识之间的外延过多地重复,分科不当。据有关资料显示,当今建立一所厕所就需要70多个专业的知识,这结果真让人不敢相信。二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特别在我们与外商谈判期间,我们往往需要借故中止谈判进程。原因是我们派出的某个代表在谈判时,遇到与自己专业无关的问题时就再也不能胜利进行下去,需要中途找人替换。所以,我们往往办事效率不高,既浪费时间又给外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错失了一些良机。
今日的青年学生,是明日的社会中坚,国家砥柱,肩负着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复兴的神圣使命,各高校一定要抓紧对青年学生的培养。现阶段,各高校最重要的就是带领学生共同认真、深入、持久地学习和贯彻江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做好“三个代表”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工作,为党和人民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
结束语
21世纪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世纪,各国都在着眼于抢占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而这个艰巨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广大人才肩上。因此,人才兴则国治国兴,加强人才建设刻不容缓!
(初稿于200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