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人的“妈妈例儿”


老天津人的“妈妈例儿”

 

谭汝为

 

老天津人说的“妈妈例儿”,属于天津地区的民俗事像,也可以写成“妈妈论儿”或“妈妈律儿”。所谓“妈妈例儿”,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尤其赶上岁时节令时的种种禁忌、规矩和琐碎的讲究。例如天津一位大嫂说:“一到过年,我们婆婆就不许这个,不许那个的,妈妈例儿可多至呐!”再如:“倒退几十年,结婚还得对属性?属鼠的不能娶属羊的,属鸡的不能嫁给属猴的,这都是老妈妈例儿,现在可没人信这个了!”

 

“妈妈例儿”的“例儿”指体例、惯例、规则;“妈妈”指女性长辈。从前妇女围着锅台转,绝大多数是家庭妇女。老太太讲老规矩,那是一套接一套,没完没了的。所谓“妈妈例儿”,就指家里的奶奶、姥姥、婆婆、老娘嘴里絮絮叨叨讲述的、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各种避讳、规矩和讲究。

 
    “妈妈例儿”也叫“老例儿”。所谓“老”,就点明了:这属于代代相承,老生长谈的性质。例如:“依照老例儿,正月初一要吃素,一年素素净净的。到了初二才开荤呢!”再如“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盒子往家转(赚)”;“老娘六十六,得吃闺女的一块肉”等等。

 
    “妈妈例儿”的确带有不少迷信的禁忌,但其中也包含着一些合理的内容。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思维,对妈妈例儿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例如:老奶奶常教育小孩子:“小孩玩火尿炕”“吃饭时,碗里不能剩饭粒子,剩饭粒子往后要娶个麻脸媳妇!”等。教育孩子不要玩火,要珍惜粮食,从小养成好习惯,这无疑是正确的。至于“尿炕”和“娶满脸媳妇”的说法,虽然不科学,但考虑到对淘气孩子可以起到警戒作用,也就无可厚非了。

 
    老天津有个“妈妈例儿”,就是“大年三十,出阁的闺女不能看见娘家的灯。”其实,这条妈妈例儿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婆家一家老小在大年除夕忙乎着过年,儿媳妇却赖在娘家不回来,这多扫兴,多晦气啊!这条妈妈例儿就是为出了阁的姑娘立下的一条死规矩,成为社会行为规范。不管你娘家有天大的事,儿媳妇在除夕下午之前,必须回到婆家去过年。

 
    再如老天津卫的妈妈例儿,所谓“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这似乎是无稽之谈,但其中也蕴含着合理的引导。正月,人人得干干净净过春节。这个妈妈例儿,就督促人们必须在春节前做好个人卫生。其实,旧时天津地区的剃头匠多为宝坻县人。在旧历年腊月里,剃头师傅忙忙碌碌不得闲儿。大年三十除夕加班到深夜。正月初一天刚亮,剃头师傅立马回老家过年去了。正月里,就是你想剃头,也没法找到师傅了。

 
    再如天津“妈妈例儿”,“破五之前女人不得动针线,刺了神眼,就惹下大祸了”。家庭主妇辛辛苦苦忙乎了一年,春节前已把一家老小的服装鞋子都做好了,把所有饭菜都准备齐全了,如果春节期间,妇女再做针线活,似乎就不公道了。于是就想出一个借口,让她们从初一到初五好好歇一歇,放一个长假,也是人之常情。

 
    因此,对于老天津“妈妈例儿”不宜一概否定。应做具体的分析,就是:淡化其迷信成分,领会其实质内容。这就是哲学概念——“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