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农村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大后方”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刚刚落下帷幕,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即将启航。“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下一个30年改革的重心。在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大中国,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进可攻、退可守,她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大后方”,也是中国经济永葆活力的不竭“源泉”。
过去30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心放在城市,主要目标是加速推进工业化。30年过去了,中国城市改革与工业化飞速发展并取得了伟大成就,然而,由于工业不能反哺农业、城市不能辐射农村,使得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脱节:现代先进的工业在城市,传统落后的农业在农村。城乡未能互动,城乡不能统筹,更没有一体化发展,这使得城乡割裂的“二元结构”进一步强化。
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30年变化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1978 |
70.5 |
17.3 |
12.2 |
1990 |
60.1 |
21.4 |
18.5 |
2000 |
50.0 |
22.5 |
27.5 |
2006 |
42.6 |
25.2 |
32.2 |
资料来源: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尽管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从70%下降到了40%附近,但这一比例仍然偏高。它意味着我们每100个劳动力中就有40个劳动力在种田,或者说,目前中国仍有40%的劳动力正在为解决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而劳作。其中的原因只有两个:其一,要么是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导致了农业劳动力比重居高不下;其二,要么是城市化进程的严重滞后阻塞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中国GDP产值结构30年变化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1978 |
28.2 |
47.9 |
23.9 |
1990 |
27.1 |
41.3 |
31.6 |
2000 |
15.1 |
45.9 |
39.0 |
2007 |
11.7 |
49.2 |
39.1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年度统计公报。
再从GDP产值结构上看,中国工业化的“产值虚高”或称“产值工业化”并未有效带动城市化及服务业的大发展,相反,服务业GDP贡献比例仍不足40%。与此同时,我们却看到了另外一种异象:中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超过40%,然而,它所创造的GDP份额却只占10%左右!从这一组数据看,我们更有理由判断:中国农业不但低效,而且农业劳动力过剩却无法转移。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在经济发达国家,劳动力从业结构与GDP产值结构基本上是“完全对称”的。比方,它们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一般不超过5%,同时,第一产业的GDP比重也不超过5%;它们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一般不超过30%,与此相对应,第二产业的GDP比重也不超过30%;它们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一般要占到60%以上,而第三产业的GDP比重同样也占到了60%以上。这是一种先进的产业结构模式,与此相比,中国产业结构的差距主要在农村。
如何将中国农村庞大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同时,将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做实做强,这是一项伟大的改革工程,它的重要性丝毫也不亚于过去30年的城市改革与工业化。
在美国次贷危机与世界性经济衰退冲击下,中国出口明显受阻,我们传统上依赖“外资”与“外贸”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如何面对眼前困难,破解中国经济增长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难题,关键就在扩大内需,将改革重心向农村“大后方”转移。
扩大内需,主要有两重基本内涵:一是“出口转内销”,将国内市场需求作为“以销定产”和产品研发的依据;二是“扩大公共消费需求”,将3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经济成果用来改善国民福利及公共设施,包括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公共投资,尤其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及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从中长期来看,下一个30年,中国农村改革将以解决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为契机,再次解放农村生产力,通过引入城市资本与城市企业,让城市人才与城市项目下乡,以农业产业化为平台,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壮大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从而延伸并拉长农业产业化的链条,让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成为城乡之间双赢共富的桥梁和纽带,让产业集群效应也能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