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转载一篇网上的文章:《北京往事》引发往事大战 |
|
几年年前一部名为《北京往事》的长篇小说风靡一时,三个月销售近五万册。但没想到的是,此书却引发了几十部影视和文学作品以“往事”跟名,除了在中央台正在热播的《关中往事》,还有得奖的《台湾往事》以及《戛纳往事》、《童年往事》、《成为往事》、《大学往事》、《西藏往事》,连一部名不见经传的中篇也叫《淮南往事》。 其实在《北京往事》之前就有著名的《美国往事》和毕飞宇的《上海往事》。为什 往事风愈演愈烈?
一、“往事”首先是抒情的、怀旧的,从名字上就提供一种沧桑优雅的“阅读期待视野”。这阵风的推进与“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热播有关。从较深意义上说,这种名字迎合了一种回避现实烦躁的受众心理。 二、“往事”具有极强的艺术操作空间,可以是青梅竹马的纯真友情,也可以是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更可以是纠缠人物命运的血腥暴力和恩怨情仇。 三、在艺术品质上,可以“小资”,也可以“深刻”,这样就能吸引不同层面的眼球。 除了科幻小说,一般都可以冠以“往事”,省事而又纯情,但是归根到底说以往事命名的作品也不是单纯追求表面时尚,实则是作家和读者双方共同流露一种对现实的无从把握。“往事情结”作为一个社会心理现状,值得更深探究,除非我们不想诚实面对现实。 《北京往事》作者徐名涛透露,他即将出版长篇小说《越陷越深》,和“往事”相比,这本书把目光瞄向未来。该长篇在《大家》刊登后引起反响,已有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徐名涛正在加紧修改。这是一部写克隆人贞操的小说,不知“克隆人贞操”小说会不会刮一股“未来风”。(郭宏) |
徐文:
央视正在拍我的《北京往事》,我什么条件都答应,就是不肯放弃协议中保持原名,我的原因跟跟上述文章还是有区别的,制作人用广电部通不过甚至停拍等相劝,而我宁可不拍也不肯改名,第一我的《北京往事》已经申请商标专利,第二《北京往事》似乎是最早打往事牌的,那么多“往事”层出不穷,而千呼万唤的《北京往事》把观众的胃口吊足了,丝毫也不会影响收视,而恰恰相反,只会出奇制胜。这是完全出于收视的商业考虑,而深层原因我在博文《我为什么坚持叫它北京往事》中已说明。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