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平)
20章 用“初始响应积累”解释天才素质初始成因
追寻意识的起源,必先问:“意识”是什么?
“物质和意识”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由于以往的哲学对“人的意识”的界定尚未达到科学程度,“意识”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已经被当代学术界否认,并由此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几乎陷入被彻底颠覆的险境。重建并巩固辩证唯物主义,必须对“意识”这块哲学的基石给予颠覆不破的科学界定。
我们知道,物质是以四维方式存在的实体。马克思称之为“客观实在”。
意识是什么?它是对应实体的映象或符号概念的生化记忆存储在人脑中的激活反应。我们可以把意识称之为“主观实在”,与马克思有关物质的定义――“客观实在”对应起来。(2008年加注:以往哲学著作讨论人脑“意识”时常用的是“反映”一词,本书反复思考后则重点选用“反应”一词。以前常用“反映”意在表述意识的内涵;今天重在“反应”,其进步意义是:意在表述脑内生化物质运动现象。很慎重地建议词典专家:两词在针对人脑“意识”的描述时,有时可以通用,其道理可从后面探讨中更明确。)
上述“意识”的新定义只有一句话30个字,看似简单,却是作者分析研究了长达两年的最后结论。从本书体现的过程来看,要完成上述30个字的解释必须走过“意识起源七段论”――这是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上述新的定义包含了诸多科学领域的区隔和联系。
为了显示探索过程,请读者暂时忘掉上述定义——不必用单一形式逻辑方法先设定好大前提概念,然后推导。上面的30个字是作者写完本书之后才回过头来添加的,之前并没有那句话。
先来看看以往用了数十年的哲学教科书对意识的界定:第一,“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话是正确的,但是感觉器官完善的其它高级动物对客观物像在它们大脑中产生的映象反映,能不能也称为“意识”?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也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人脑的机能反映了事物映象才可以称为意识?这个“机能”究竟是怎样产生意识的?第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仍是正确的,但是意识究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所依靠的人脑中微观物质运动到底经历了一种什么样的积累过程?第四,“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产生”。还是正确的,但是哲学所指的“意识”究竟指人们意识到了什么,其比较客观的“意识内涵”的界定标准是什么?
如果我们对上述问题不能做出明确回答,那么,意识究竟是什么――这只能是一笔糊涂帐。也不能责怪当代人疏远了哲学。在回答上述“四问”之前,请哲学家们先放下意识包含的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推理、判断的系列观点,因为其中寓含着哲学的致命伤。我们需要用新的线索对上述概念加以新的整理,这样,人们才能一目了然地看出人类意识的起源并确认意识的新定义。
下面,逐一分述“意识起源七段论”。从这里可以寻找到一个基本的线索:人的意识起源于人脑记忆的积累。人脑的生化记忆积累即来源于外界信息刺激也来源于体内信息传递,记忆存储可以转为人脑的响应条件,记忆的丰富与意识的涌现――两者间,首先是前者构成了意识起源的内在推动力。
先说记忆功能。人脑的记忆功能是人脑生化物质条件赋予的脑机能。正像电脑磁盘可以存储电子排序信息一样,完成人脑记忆存储的介质是不同于电子、也不同于人体基因DNA物质,而是人脑碱基因――RNA。RNA作为记忆存储介质条件,究竟是通过怎样传递方式、激活运动,又怎样组合的动态和静态来有效保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信息的?――这一问题正是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共同接口”。
我们把这一“接口”的前端学问交给自然科学家做基因分析。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只需要明确“接口”的后端:承认人脑生化物质条件赋予了人脑记忆机能,即可展开后续的、同样拥有不朽价值的科学研究和哲学发现。
人脑的记忆功能是人类意识起源和意识产生的主体方面的基础条件(另一基础条件来自必然的客体信息)。从主体条件看,没有任何记忆积累或大脑一片空白的人,也不会有任何“意识”;前人类大脑的记忆如果没有进化出高度灵敏的响应条件,也不会如“人”一般的有“意识”产生。在现代社会中,所有“失忆人”也同时是无意识的人。
没有大脑生化物质条件的介质运动和存储,人脑的响应条件永远只能在原地打圈;没有人类的响应条件,劳动不仅不能再造人类,而且会始终与人类无缘。记忆积累是意识起源的奠基石,响应劳动是意识发展的加速器。人体人脑内部的生化介质运动跟人与自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共同催开了“人类意识”这只绚丽的精神花朵。
意识起源的第一阶段:初始响应积累
初始响应积累是外界和体内信息(包括看到的映象、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等等声波、光粒子以及化学分子各种信息刺激)被人体和大脑接受、响应之后,转为初始的刺激脑生化物质单元的发育、增生、保存的记忆积累。即土话所说:“你脑筋又长芽儿了”。
所有人,他们的乳幼期都和前人类一样,对外界事物的初始响应和记忆,都是无意识的;无意识的人脑,常常是在自然或自发信息刺激状态下完成初始响应和记忆存储的。对无意识的前人类和婴儿来说,初始响应积累是增进人脑响应条件的记忆存储;对有意识的现代人来说,初始响应积累既包括初始“有感觉”的记忆积累,也包括无感觉知觉的对外界或体内信息转为生化介质进入大脑的存储。(只有当人脑超越初始响应积累达到记忆存储丰富时,新的条件反射才会激活曾经有过的记忆积累,使之“想起”什么,比如熟悉的声响,曾经的映像――对现代成人来说这就是“意识”,但对前人类和婴幼儿来说这是“意识”的萌芽和起源条件之一。)
初始响应积累作为进入大脑的介质传递与存储现象,它的主要动力条件是人体机能对外界和体内信息的自然响应机制构成的。通俗说,长耳朵要听,长眼睛要看,口渴了嗜水,饥饿了馋食;面对阳光照射,皮肤要吸收;面对空气流形成的大风,肌体的水分要响应……如此等等,均能构成体内新的介质运动环节通过各路神经刺激大脑神经,促成有感觉或无感觉的各种记忆存储。
举例分析较容易理解。不久前,有西方科学家做过这样一种科学实验:他们把被实验对象的一个鼻孔用无味卫生胶塞满,留下另一个鼻孔让它嗅到一种淡淡的气味。半月之后,又把曾经识别过那种气味的鼻孔用无味卫生胶塞满,让不曾闻到过那种气味的鼻孔来识别那种淡淡气味。结果,在三瓶不同的气味中,被实验者居然清清楚楚地确认出了那种过去“没有闻过”的淡淡气味。
西方实验者用此例是想说明:人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均要传到大脑中进行生化物质存储。笔者认为此例还包括另外两种有关记忆的规律:第一,所有人,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自身响应条件都要自动完成进入大脑的介质传递和链接。因此,初始响应积累不仅仅是各种直接感觉的积累,也是各种无感觉的信息进入大脑的不断积累。这种概念内涵与原有的哲学认识论理论内涵很不相同。第二,之前没有经验过、没有感觉过那种淡淡气味的另一只鼻孔,在首次经验之后,必定会激活大脑中已经有过的记忆存储。
现在,我们可以把前一只鼻孔比作有感觉过程完成了一次记忆积累的“那个人”,而把另一只鼻孔比作不曾有感觉过程就完成了某种气味在大脑中首次记忆存储的“另一个人”。接着,我们再用过去不够成熟的哲学判断标准衡量:后一个未曾经验就能意识到那种气味的“人”,呀――他是个天才!其实,大脑的记忆积累早就存在了。
人脑的特殊响应条件正是通过初始响应积累而为少数人赢得所谓“天才素质”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成因。唯心论对“天才头脑”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局限于单纯的、没有外部条件的大脑范围来认识。2003年7月28日CCTV新闻联播报道,美国科学界新近公布了对人类大脑微观结构数据采样分析的最新成果――7000多例人类大脑图谱已绘制完成。大脑图谱联盟称:所发现的包括精神病患者在内的数千例大脑的微观结构居然各不相同!
这项针对人脑微观状态的研究分析所取得的“重大成果”,虽然只是初步的,却显著暴露了研究者缺少哲学智慧。即:没有把这些人脑图谱与人脑的初始状态和初始响应积累联系起来进行对比采样,没有理解到初始响应积累是人脑微观结构形成的关键基础和条件之一。
比如,笔者详细收集互联网信息,发现他们首次公布的全部微观数据采样中,居然没有孕育中的婴儿大脑的微观数据采样。7000多例“大脑图像的主人分别来自4大洲7个国家,多数年龄在20岁至40岁之间,但也有7岁的幼童和90岁的老者两种特殊个例。”于是提出批评。过了三个月,负责此项研究计划的“大脑图谱联盟”又在互联网上告知:目前,又增加了一例胎儿的脑图谱,并且“更多的资料还在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
但是,仍然没有孕育婴儿的母亲是钢琴家还是哲学家,等相关初始遗传信息链接条件的大脑图谱的对比采样。可见,没有“信息与响应”的科学思维方法,仅仅依靠发达的科研仪器研究人的大脑是不够的。况且,这7000多例静止状态下的人脑结构图谱采样,不可能看到每个人大脑神经元的信息与响应过程,即脑生化物质积累过程――也就是人脑微观结构形成过程――尤其是没有包括初始响应积累的记忆存储过程。
笔者相信:西方科学家针对“人脑标准基因结构图谱”的这项研究,已经走了10年的弯路,今后还会走弯路。因为人脑并没有标准结构,只有初始响应积累的共同起点。即使一对双胞胎的大脑结构相比、和同一个人不同时段的大脑结构相比,也一样是各不相同的。用上述采样方法将会越采越糊涂。
笔者从来不否认唯心论方法确实已经发现了许许多多过去的唯物论难以解释的“天才”现象,也不否认唯心论方法限于人脑既定状况所发现的某些定理的科学性。比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就找到了一条重要的人脑定理:“认知大于事实”。即在人脑既已形成的认知体系中,人们常常为已经掌握的、熟知的、正确的概念体系而忽略或拒绝陌生的、但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认知大于事实”的基本含义。
客观现实也正是如此。自我经历大于他人经验,广告印象大于品牌缺陷,知名人士大于无名英雄,学界权威大于客观真理,名牌学府大于后起高校,清华大学大于江汉大学,博士文凭大于创新成果,应试成绩大于真才实学,既成制度大于发展变化了的客观实际……这一切,均表明绝大多数普通人无法阻止“认知大于事实”的定理在自我大脑中起作用。
但是起点再高一点分析,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基于人脑的“认知大于事实”的定理,没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尊重发展、尊重变化的客观立场,没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那就不用多久,全社会都会陷入社会学家所忧虑的灾难之中:现代社会不是自然规律在支配人类生活,而是既定概念、形式逻辑、标准答案、名人效应、文凭高低和广告轰炸,正在左右万众的认知。
要指出的是:限于人脑既定状况所发现的科学定理,首先有利于推动辩证唯物论的丰富和发展。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感受到主观唯心论的根源和这种思维方法的严重缺陷,更清楚地感受到辩证唯物论的好处。这就是:如果人的大脑没有持续不断地赢得来自外界或体内信息的初始响应积累和生化记忆存储,任何通过人脑的灵性而表现出来的“天才素质”均不会发生。
问题在于,过去的哲学思想没有深刻认识到,外界和体内信息也可以无感觉地进入人脑并形成生化记忆存储,同时增进人脑响应条件。人的记忆积累有明显被感觉到的记忆过程,如背外语单词的过程;也有不曾感觉、不曾知觉即被完成的大脑记忆存储。如果是后者,就构成了人类哲学史上长达数千年不能解释的所谓“天才”现象的谜团之一。但是今天,我们能够解释了。
现代中国人对“聪明”一词的理解,主要指大脑有智慧、大脑反应敏捷。但是,这个词在中国祖先那里并不是对大脑的赞誉,而是对接收外界信息的感官响应系统灵敏性的赞誉。“聪明”的最初含义是指“耳聪目明”,即耳朵能响应细微的声波,眼睛具有超过一般人的视觉阈限。不同的人,其遗传基因差异可以造就不同的感官灵敏性,这种物质性差别对人类来说是十分客观的现象。然而,正是这种初始差别,通过有感觉或无感觉地进入脑生化信息存储,最后,却可以积累成差异很大的人脑响应条件。
一个视觉响应条件灵敏而细致的人,不论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其视觉神经都可以自然刺激脑神经响应并存储更多更丰富的“光形色”信息,这就是造就人脑形象思维自发地达到丰富细腻的“信息与响应”的物质条件。而一个听觉响应条件灵敏而细致的人,又可以比他人更多地向大脑传输声波节拍和旋律的细节成分,这又造就了人脑生化积累对音乐形象的“天才”思维能力。
贝多芬晚年,在成为耳不聪、眼不明的聋子和盲人之后,之所以还能够从事一些自娱自乐的音乐活动,只能说明他大脑的音乐信息存储依然丰富,大脑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力依然发达,大脑已经形成的对音乐信息转为生化物质的思维响应条件并无丧失。正如著名外科医师彭菲尔德用微电极刺激手术前被麻醉的患者一样,那不是患者耳膜响应了声波刺激,而是他的大脑仿佛能“听”到交响乐声音。正如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读到作家们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仿佛听到了这”,“仿佛看到了那”,其实同样也不是感官针对外界的视听响应,而是人脑已经存储的视听感觉记忆被激活而在大脑中的浮现。
文学作家们的创作常常不是严格尊重客体信息的创作,恰恰是十分尊重大脑微观介质运动的描述。自然科学把客体奥秘展示给人们,文学创作的好处则是:早就把主体与人脑的奥秘,以形象思维方式展示给了人们。想一想,如果贝多芬原本是个先天性“失聪人”,如果他的脑生化记忆积累中从来没有音乐信息的初始响应积累,他的音乐“意识”又会怎样呢?
人脑后天(不包括细微遗传差别)形成的特殊响应条件,首先是相比较而有优势的感官系统通过更灵敏地响应外界和体内信息,又通过进入大脑的生化物质存储,而形成的人体和人脑的极为优秀的敏感素质。那些自己不明原因的“天才素质”,不过是在无感觉的信息响应和进入大脑的生化存储中,偶然积累或逐步积累而成的。之初,与人相比是并不明显的略微长处,只要经过有目的再造和培训,最终即可发展成与他人差别巨大的素质和才能。
实验课题(NO:04)哪一种积累容易造就“天才”素质?
实验设计思想:此项实验主要推荐给高等院校。分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比较:有较强明显感觉的记忆积累(比如指导学生强行死记硬背)与无明显感觉的记忆积累(比如经常轻松接受艺术熏陶和大自然熏陶,比如把死记硬背知识点压缩到最小范围,经常性展开不强调强行记忆过程的频繁的社会实践活动,经常注重课堂上的各种启发式教育),这两种教育方法,哪一种可以培育出拥有更优秀创新意识的“天才”素质呢?当然,无感觉记忆积累既有“后天”形成,也有科学界已经关注到的先天性的人脑细微遗传差别。
有感觉记忆积累与无感觉记忆积累,共同支撑了“意识”起源和产生的最初响应条件。这一观点比弗洛伊德发现人类“意识”与“无意识”的精神分析法更深入、更重要。这一观点可使辩证唯物论从此不屑与唯心论再作激烈争论,而是宽容它、包容它。唯心论在某种层面上对人脑和人性的关怀,使它同宗教一样可以长期存在。但是,比之拥有基本科学基础条件支撑的哲学体系,唯心论从此将不再拥有唯物论所显示的理论优势。
与上述相辅相成的是,另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勤奋”也同样能够达到某种显著“特长”效果。所谓“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哲理,正是从主体理念上模糊照见了“信息与响应”的微观物质运动规律,即人脑的特殊响应条件既可以无感觉地形成,也可以通过付出勤奋的代价来积累。人类大脑既可以无感觉无意识地形成“天才”素质,也可以有感觉有意识地培养超常素质。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实验”结果:在先天性盲人群体中比较容易造就器乐天才。在中国,较著名的有阿炳和他的不朽的《二泉映月》。较常见的还有旧中国城市街头的乐师几乎都是盲人。
笔者认为,盲人手指感应的灵敏性,是一种被动勤奋和主动勤奋相互作用的结果。盲人在缺少明亮的眼睛条件下,听觉和触觉就必须承担更多的响应外界信息的压力和负担。专注于以“仔细听”和“触摸”来把握外部世界的盲人,实际上付出的是听觉和触觉超过常人的勤奋代价,于是也就容易造就大脑对声波信息和手指感应信息的丰富记忆存储,以及相应的大脑响应条件。这就是“勤能补拙”所照见的“信息与响应”的规律。
与此更进一步相辅相成的是,客观环境所具备的有利信息刺激条件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特殊性,也是为少数人赢得所谓“天才素质”的物质基础和关键成因。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竞争激发潜能”以及“时势造英雄”的哲理,同样也从主体理念上模糊照见了“信息与响应”的微观物质运动规律。即少数人的杰出才干既可以通过自身响应条件、或者付出勤奋代价来增加大脑生化记忆积累,增进人脑响应条件,也可以通过“天时地利”所提供的“机遇信息”和“特殊环境信息”来形成人脑特殊响应条件。
生活在不同环境、不同时代的人,其大脑生化积累和进化程度也大不相同。在“机遇信息”进入人脑的积累过程中,同样既可以无感觉无意识地通过感官系统进入脑生化物质存储、也可以有感觉有意识地进入脑生化积累。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人类“天才素质”成因的一个新的“要件”构成关系式,即:
先天条件(遗传性感觉阈限)+勤奋代价(有效时间量)+机遇信息=天才素质(超常值)
“天才”公式的字母化表述: N=S+D+L
在上述天才素质的“三要素”构成中,任何一种要素达到超常指标,均可能通过“信息与响应”这一中间环节形成某人的超常智慧或才干积累。爱迪生的“1%的灵感+99%的勤奋=天才”的著名公式,不能从唯物论角度解释那些无感觉、无意识条件下的记忆积累而形成的“天才素质”,尤其不能说明那关键的“1%的灵感”为什么与他人不同?原来,无感觉记忆积累也是人类进化和人脑趋向发达的有效途径之一。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