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与竹的气节辩正


    关于竹子,在中国文化人的眼里,一直以来是高洁的象征,因此有“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说法,还有“松梅竹”岁寒三友的称谓。竹因其竹节的外在表现以及岁寒不凋的风骨,而成为气节的代名词,又因其虚怀(中空)淡定的情致而成为士大夫情操的标榜。

     但奇怪的是,对作为竹子幼年的“笋”的评价却是天壤之别,对笋的评价,最为人知晓的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副完全不学无术的江湖混混的象征。虽然这种评价在俚俗间流传较多,并未完全登大雅之堂,但其影响面也不可小看。

     从哲学上看,我思故我在,对竹或笋的引喻因个体不同而象征不同,也无可厚非,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同时成为竹文化积淀的一部分,就耐人寻味了。

     其实,从形象象征上讲,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作为竹子的幼年,就已经具备了气节的雏形。“头上长角,身上长刺”这种幼年时的天不怕地不怕的血气方刚正是“气节”的雏形,连血气都没有何谈气节?

     中国人大多因血气不足才会亏气节,其深层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人对死的理解没有将其理解为另一种状态的生,因而对死有一种与生俱来附生在中国文化中的“怕死”,所谓好死不如赖活。也因此才有在日本侵略时期,伪军数量竟然超过日军数量的事情发生,这也是日本人曾经在网络上发布的看不起中国人的一个无法回避的耻辱问题!

     因爱竹,也爱笋,故为此辩正。以博一笑或非笑。在山间寻笋,偶想,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