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题头诗不是我写的,是宋代诗人王禹偁写的,网络上以讹传讹,将王禹偁误写为王禹佾或王禹俏。

     《清明》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这么多年的清明过了,在外漂着,没去祭祖。

     清明节到了,今年突然就有了一些念想,关于生与死,生活与存在,轮回与皈依。

     念想归念想,加班还得加,工作虽然不是使命,但已成为一种附骨般的责任,为家庭,为员工,为客户。

     梦向青山听松语,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节简介】
    英文名称:Tomb-sweeping Day
             Pure Brightness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王禹偁簡介】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山東省巨野縣)人,出身貧苦。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歷任州縣官吏、左司諫、直史館、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宋史》本傳言其為人剛正不阿,“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為己任”,因此“其為文著書,多涉規諷,以是頗為流俗所不容”。他生性耿直,對朝政直言敢諫,曾三次被貶官,作《三黜賦》明志:“屈于身而不屈于道,雖百謫而何虧!”鹹平四年(1001)卒于蘇州,後世稱王黃州。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十三卷傳世。
    王禹偁是北宋初期倡導詩文革新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主張“革弊復古”,提倡“ 韓柳文章李杜詩”,也傚法白居易,其詩文風格簡雅古淡,質樸平易;語言淺切明朗,清新自然;內容富於強烈的現實性。宋初詩壇“王黃州主盟一時”(《蔡寬夫詩話》),堪稱宋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人品文章于後世影響深遠,歐陽修稱“想公風采常如在,顧我文章不足論”( 《書王元之畫像側》),蘇軾稱其“以雄文直道獨立當世”(《王元之畫像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