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性,值得矜夸的血性:霍去病VS辛弃疾


    平生喜读武侠,近读清笔记小说类编《武侠卷》,行侠扶义与快意恩仇之举,令人每每扼腕击掌。

     也曾习武,交江湖友,虽武功无非马云之流。青年时敢动刀打架,敢置生死于度外,也逞血气之勇。现代社会,以一人之力,赌勇斗狠,已不能被许可、成气候。但不怕死、匡道义、敢杀戮是值得保留和矜夸的民族血性。

     文明所带来的安逸慵惰常常让杀性柔顺乃至消亡,从历史看,这正是让文明衰落和消亡的主因。杀性,并非不崇高,曾读历史名著《中国的兵》,兵的精神的沦丧,才是造成汉族屡被外族凌夷的主因。

     遍读历史,汉民族的中兴,每是大杀戮之后,外族(所谓蛮夷)与汉族血缘大融和后的结果,虽然战争于文明有严重破坏,但同时也带来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大汉民族的确立,赖于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汉武帝的武功赖于多名其起拔调教的名将。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17年的西汉名将是其一,经典之战:决战漠北。其座右铭:“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幼随舅父卫青习武,骑射、击刺技艺超群,体魄健壮,寡言守信,智勇兼备。“取食于敌”,“追奔逐北”两千多里,寻找单于。多次长途奔袭作战后,霍、卫两军终于胜利会师于瀚海(今贝加尔湖),在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德尔山)立祭天高坛,在姑衍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开祭地广场,后班师凯旋。从此收复大漠以南所有土地,屯田筑垒防御匈奴,“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解除了秦以来至西汉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宋朝因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对武将缺乏信任,建立了文官治理政府的执政体系,虽然带来了文辞歌赋等文明表征的繁荣,但也使宋朝长期一直受到外族的凌夷。

     在这个时代,出了个辛弃疾,他的名字是他爷爷取的,应该与霍去病的名字还有关联。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在沦陷的金人统治下的中原,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他“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霍去病还是一介武夫,辛弃疾,才为血性读书人的典范。但郁闷时,不要读他的词,壮志难酬的愁绪太重。

     湖南读书人,能为将,敢杀戮,至曾国藩,于斯为盛!

     把栏杆拍遍,无人会,弯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