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说:权力是一个烫手的烤番薯,不懂得拍打和剥离之术,就不能享受它的美味。
曾获普利策奖的美国哲学社会科学家J·M·伯恩斯在其著作《领袖论》开篇就对权力作了分析,他认为:权力的两个必要条件是动机和资源。所谓动机就是你想干什么,所谓资源就是拥有的职位、金钱、名望等等。缺少动机,资源的力量就会减少;缺少资源,动机就会成为空想;两者都缺少,权力就会变成一种虚无缥缈和受到限制的东西。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权力理解为财产、实体、一种占有或一种控制,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某个人或组织去开发另一个人动机潜力的关系,并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带动更多的资源,把更多人的行为引导到一种朝向个人或组织目标的既定的轨道中去。
权力是普遍存在的,它贯穿在一切的人际关系中。组织结构的建立,使权力得以流动,人所共知的金字塔组织结构体系,使最高决策者的权力影响沿着指挥链传导,就象涓涓雪水从峰顶漫流到雪山脚下。但是有一点还必须强调的就是,这些指挥链不仅仅是权力线,它还是一种信息通道。
在一个企业,权力的存在表现为一种职权。企业组织内的职权一般有三种类型: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所谓直线职权就是俗称顶头上司所拥有的直接指挥权,参谋职权就是俗称智囊所拥有的一种辅助性职权,而职能职权则是直线主管的一种授权,大多由业务或参谋部门的负责人来行使的。企业组织的有效运转就决定于这三种职权的合理运用与界定,并通过这种职权关系来实现良性的信息沟通,其实也就是集权与分权的处理。
有组织结构的存在,就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分权,不可能存在某种绝对意义上的集权,也很难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分权。我们所说的集权就意味着职权集中到最高的决策层,而分权则表示职权分散到组织的各个层次中。按照集权与分权的程度,形成两种不同的领导方式:集权制和分权制。
作为一个企业,究竟是选择集权制的方式好呢,还是选择分权制的方式好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联想集团。按陈惠湘在《联想为什么》中的表述,联想经历了三种管理模式:第一种模式他们叫平底快船,在1987年以前联想都处在这一阶段。充分集中有限的资源,人员和部门一专多能什么都干,只要是市场需要。资金分批量投放然后快速回笼,权力则高度集中。这在规模很小处于创业阶段的联想集团十分有效。联想管理模式的第二个阶段从1988年开始,联想在1988年的营业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他们把这一阶段的管理模式称作大船结构。联想这时候已是一个中型企业了,平底快船已经不适合。于是他们在集中指挥、统一作战这两个要素之外又加入了专业化分工的内容,重新组建了五、六个以产品类型划分的销售事业部,组建了以创办和管理分公司为主要任务的业务部。联想利用1988年、1989年这两年时间,市场开拓不停内部调整不断。1993年,联想进入它的第三个管理阶段,他们把这一阶段命名为“舰队模式”,联想希望通过这种管理模式,使那些年营业额达几亿元的事业部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股份有限公司。从联想所经历的三种管理模式,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一个企业选择集权制还是分权制,和企业的发展规模有莫大的关系。一般来说,组织规模愈大,决策数目愈多,协调、沟通及控制就愈不易,宜于分权,反之则宜于集权。
但是,一个企业是宜于选择集权制还是分权制,并不仅仅只和企业规模相关。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它和企业最高决策者所秉持的管理哲学,以及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水平、管理手段相关。中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工商管理训练,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不足,有水平的管理人员缺乏,就有必要实行集权制。电脑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将有助于企业管理的集权化。从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来看,企业的决策体制和政治、经济大环境有很大关系,正如Ernest Dale所说:“困难时期和竞争加剧可能助长集权制”。美国大公司的管理体制从六十年代以后,为了适应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采取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体制,到七十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出现停滞,一些企业在管理体制方面变出现了集权化的趋向。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1979年开始实行执行部制,在企业最高领导之下、建立一个统辖各个事业部的执行部,来管理和协调各事业部的活动。从企业管理的绩效来看,权力分散后导致企业整体效益衰减、企业整体形象弱化,就有必要重新集权。
组织的形成与生长同样源于一个社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构,既为我们建立一个超稳定的集权结构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以及深厚的民众观念基础,同时也为这种超稳定的集权结构体系向一种开放式的权力结构体系转型附加了沉重的砝码。因此,大多的时候,在一个企业选择集权制还是分权制就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政治的抑或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分权滥用造成的失控和集权过苛造成的缺乏效率与决策失误同样会给一个组织带来沉痛的代价甚至是灭顶之灾。分权制和集权制的功败同样都取决于一个企业是否拥有以责任感为基础的团队精神和以创新精神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注:本人在做房地产企业的顾问时,深觉很多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存在弊端,特撰此文供引发思考。】
来源:www.tipall.com/blog 作者: 【许子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