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号》带来的台湾文化反思


      最近上映的台湾电影《海角七号》,被普遍认为是一部 “没有灵魂的电影”。之所以说这部电影没有灵魂,不单因为电影本身庸俗的主线和老套的桥段,更是观众对于台湾本土电影主体性缺失的质疑。推崇创意文化产业的台湾,其文化主体性何在?媒体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是值得重视的,虽然我們不一定有一致的答案,但至少已问对了问题。

   《海角七号》中的地名“恒春郡海角七号”是台湾在日本殖民统治下所赐予的地址。直到今天,日本的影响仍然在台湾随处可见。日本式的茶座、日本料理店、日式木屋书店、晚宴聚会千篇一律的日本歌曲在台湾占据着流行文化的主导地位。虽然一直致力于追求自己的本土特色,台湾流行文化的主体性却一直处于看得见又看不见的尴尬状态,其中到处刻有日本文化冲击的痕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形成的那种既西方又日本的文明文化对台湾的影响很大,这样的基调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摆脱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台湾流行文化总有一种“身份危机感”:在日本流行潜移默化中成长的台湾文化,何时才能真正自主起来?

      假如你问《海角七号》是不是一部流行电影,一般人都会同意,在各大网站的点击率和排行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但是人们也会不由觉得奇怪,我根本不喜欢这样一部充斥着日式崇拜和泛滥文艺腔调的电影,为什么它会这么受欢迎,成为现时当红的流行话题呢?它的“流行”究竟是由什么人定义的?
      当媒体工业越来越把迎合多数人的视听市场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时,流行文化就已经成为了主流社群的文化,这个社群有可能是“父权社会”中的男性,也可能是本土宗教,抑或是民族社群。对于台湾文化而言,强者才有魅力,强者才具有分享精神,而强势的日本经济和文化势力无疑已根植在了台湾文化产业的发展根基之中。
     于是,在台湾流行的日本旅游节目或者其他综艺脱口秀节目中,我们时常看到彻底拥抱美日次文化的主持人带着嘲讽谈及大陆和本土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对美日拼盘文化抱有近乎夸张的崇拜。电影《海角七号》的主题曲《国境之南》是原封不动照搬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国境之南,太阳之西》的路数,《海角七号》整部电影的构思和情节意境也通篇充斥着对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式的临摹,语句中混杂着日文单词和村上式的小资情调口吻等等,不一而足。
    《海角七号》这样一部电影深藏着日本殖民地文化的阴影,而越来越浓重的日本文化元素的侵袭自然会让本土的文化生命力处于一种弱势,让本土文化受到一种看不见的伤害,也让族群地位受到打击,甚至越来越加深台湾文化的身份焦虑。本土的文化若不能透过特定的动员和媒体策略,竟难以成为文化工业中迎合的对象。
      台湾处于中华民族的临界点,台湾意识在中华民族意识的边界徘徊是不争的事实。在审视台湾文化中深受日本影响的一面时,我们往往带着批判和嘲笑的态度,其实这是一种不了解或者不愿意深入了解台湾文化的表现。包括台湾人士的台独理论,它们并非一家之言,我们从中得到的更多应该是启发和感悟,带着更为清醒的头脑去了解台湾和台湾的文化。台湾著名学者黄俊杰先生提出,在新的世纪,“台湾意识”应该从抗争的论述转化为文化论述,才是一个较为健康的发展方向,庶几“台湾意识”才能在新世纪的世界秩序和海峡两岸关系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面对《海角七号》现象,我们也许能够意识到台湾的流行文化面临着踩在歧视中华文化的尊严上起飞的数字,依靠着文化工业的大量投资与行销手段,民众自发的喜好并不明显。其他族群次文化的夹缝中生长的台湾文化,不停拷贝再制大量刻板形象,小资的、混血的形象越来越受欢迎的同时,极易让有关“品味”的评价沦为社会既得利益阶层维护自身文化利益的工具。这意味着恶化社会中的不平等、伤害文化弱势的权益。是世上这显然不是一个“品味高低”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正义”的问题。呈现在商业媒体中的弱势,既有可能是被扭曲的,是“核心者”严重的弱势,而非真正处于无助处境地位的人。
      在台湾处于文化核心地位的台北,一直被公认是一个拥有文化力的城市,融合着一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国际的特殊风味。提及文化力,人们往往会谈到被誉为“台北文化地标”的诚品书店,这个充满文化氛围的书店曾经得到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和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的盛赞,原来文化就是台湾的希望。而对于诚品书店文化的胜利,我们可以看出台湾人文化的潜意识背后,是对更文明、更进步、更繁荣生活的渴望。
     因此,当我们一再片面误读,台湾文化对于美日次文化的青睐之时,是否同样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对台湾文化本身认识得不够透彻?在台湾,高速的社会转型带来了“个体性的觉醒”,而觉醒了个体又必然要寻求自我的认同归属。问题又在于后现代社会的多元主义为个体所提供的不再是单一的认同归属,而是可以有多种选择。这一现象与当前台湾特有的政治斗争谱系结合起来,导致传统的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方式在民众当中日益被瓦解,同时也造成了族群矛盾和两岸矛盾的加剧。
      对于中国大陆官方来说,极为关键的是,了解台湾民众所挚爱的自由、民主精神,了解台湾民众的历史,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以自身的改革,带来两岸民众的真正安定感和发展的希望。 对于台湾人来说,也有必要清醒地反思自身存在的意愿,这样两岸才有一个新的开端。
     两岸的沟通,应该依靠精神强势,靠心灵的力量,靠精神文明,靠既传统又现代的习俗礼仪来建造,而非武器和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