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对联外交


苏东坡的对联外交

丁启阵

 

钱锺书小说《围城》有个情节:方鸿渐为了对自己父亲和资助他留学的准岳父有个交代,花三十美金,向一个居住在美国纽约的爱尔兰骗子买了一张哲学博士文凭。收到假文凭后,方鸿渐在回信中拆穿了骗子的把戏,“经过详细调查,美国并无这个学校,文凭等于废纸,姑念初犯,不予追究,希望悔过自新,汇上十美金聊充改行的本钱”云云。爱尔兰人收到回信之后,“气得咒骂个不停,喝醉了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小说中说,“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

小说家这样讲,当然只是为了说得有趣,让人读起来不容易犯困。博学如钱锺书先生,不可能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是曾经有过许多外交上的胜利故事的。

汉唐盛世,外交上取得的政治、军事胜利,不胜枚举。这里一不讲汉唐,二不讲政治、军事。这里要讲一次发生在宋朝的、文字外交的胜利故事:苏东坡凭他过人的智慧、敏捷,在联句较量中,击败了辽国使节,并赢得了他们由衷的尊重。

我相信,这个故事很多人都曾经听说过:宋哲宗元祐(10861094)年间,苏东坡曾经被朝廷派去参加跟辽国使节联欢的活动。当时形势太平,两国官员之间友好往来,经常在一起聚会,或谈笑戏谑,或诗词酬唱。辽国使者久闻苏东坡大名,于是想要刁难一下他。当时辽国有人想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三光日月星”,只要是按照数字往下说,一定会触犯了上句中的一个字,因此整个辽国没有一人能够对出下联。于是,他们便拿这个来考苏东坡。苏东坡当时满不在乎地对辽国使者说:“我能够对出下联,但你不能,这种雕虫小技也不足以使一个国家脸上有光。‘四诗风雅颂’是天生的好下联,为什么不先用这个作为答复呢?”《诗经》中“雅”分大小雅,国风、大雅、小雅、颂遂为“四诗”。辽国使者听后,非常开心。这时,苏东坡又慢慢地说:“我也有一个上联,‘四德元亨利’。”使者听后眼里放光,以为自己找到了什么把柄。苏东坡立即说:“你想说我忘掉了一个字?请你不要轻易开口。中、辽两国是兄弟邻邦,你们是外国人,可能有所不知,这个字是我们仁宗皇帝的庙号,需要忌讳的。”《周易》乾卦四德为“元亨利贞”,“贞”字犯了宋仁宗赵祯的名讳,因此隐去。使者听后,大感意外,当时就对苏东坡佩服有加。接着,又谈论了一会儿,,都被苏东坡说得哑口无言,自愧弗如,再也不敢说别的大话(此据岳珂《桯史》卷二)。

历史上,许多佳话是人们为了自我安慰,虚构、杜撰出来的。但是,我认为,苏东坡跟辽国人斗对联这段佳话,即使不是真有其事,至少也是有可能发生过的,这事听起来比较靠谱。

元祐四年(1089)八月,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子由)被派作祝贺辽国皇帝寿辰的使节。临出发之前,苏东坡写诗送行。苏辙到了辽国之后,辽国人经常有人询问他的兄长、大学士苏东坡是否安好。苏辙有诗记载这事:“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莫把声名动蛮貊,恐妨他日卧江湖。”(清·褚人濩《坚瓠集》)或许,苏东坡之所以在辽国为人们所熟知,跟他的巧妙对联有直接关系。

此外,当时高丽国有兄弟取名金富轼、金富辙的(见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又可见,苏东坡当时在周边国家是颇有名气的,粉丝遍天下。

尽管周边国家多不以汉语为母语,他们在中文对联比赛中,输给以汉语为母语的苏东坡,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外国人跟中原文人玩中文文字游戏,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苏东坡在外交场合应对敏捷的风采,也很令人歆羡。

同时,这个故事也容易让我们延伸出这样一种非份之想:什么时候,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来学习中文,谙熟中文;来中国的时候,都能够使用中文,跟我国的文人做文字游戏呢?——那才叫和谐社会、大同世界啊!

                                                  200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