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多点工业精神,少些商业投机


  十年前,董明珠在湖北首次导演“联合代理模式”,并成就中国最大空调企业——格力电器。10月25日,已经担任格力公司总裁的董明珠再次来到武汉,接受了本报专访。

  即使在行业出口下滑较大的北美市场,格力依然增长30%

  《产经周刊》:2008年,一些不利因素对国内企业影响很大,许多企业利润下滑甚至出现巨额亏损,作为中国最大的空调制造企业,格力是否也受到不利影响?

      董明珠:今年大家都在说金融危机,很多企业感到很艰难,但是我觉得我活得还很潇洒。到目前为止,格力依然保持了正常的增长,即使在行业出口下滑较大的北美市场,格力也取得了30%的同比增长。

      我们的优势是:年产2000万台,规模大效率高;自有技术,竞争力强;管理成本很低;渠道成本很低。人民币升值以后,很多企业出口压力很大。格力的出口占到1/3,却没有这方面的压力。因为我们是用品质说话,出口不是靠价格竞争。我的品质好,你必然会买我的产品。由于我们开拓全球市场是采用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定价我说了算。成本高了,出口的价格当然也随之提高了。

  格力的基本方向还是专业化

  《产经周刊》:多年来格力电器始终采取专一化的经营,经济调整也许对格力这种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是一个机会,例如可以借机多元化,或者并购竞争对手,或利用资本运作夺取竞争对手的根基,格力是否有这方面的打算?

      董明珠:现在格力的基本方向还是专业化。过去很多企业多元化是为了投机,而不是投资。很多人仅仅因为某个行业赚钱,就去做这个行业。但我觉得多元化应该是一个企业具备相应的实力才去考虑,以格力为例,未来是不是要做多元化呢?如果有一天我们进入世界500强,我肯定不可能只依赖一个产品,就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其实每个行业都是充分竞争的,没有哪个行业是摆在那里让你去赚钱的。企业在竞争中靠什么领先?靠的是管理。管理包括许多方面,比如说成本控制。只有管理先进,成本才能降下来。这是人的问题。还有一个是产品的问题,包括你的产品技术和质量的领先。只要具备这两个特点,进入任何行业可能都会领先。

  我对所有的合作者说,我不会让你颗粒无收

  《产经周刊》:有人说“董明珠走过的地方,连草都长不出来”,您怎么看这样的评价?

      董明珠:对我的员工和企业来说,我认为是一种称赞。但对我的对手来说,就会有另外一个角度。对我自己来说,我走过的路是丰收的,是对大家有利益的。说这句话的人,往往是希望能够通过我的权力得到他的利益最大化,结果没有让他实现,才会有这句话。

      我对所有的合作者说,我不会让你颗粒无收,但要额外的收入也是不可能的。曾经有人说,不了解你时觉得你很厉害,但接触多了,反而觉得你人情味很重。

      在谈判的时候,对手从我这里没什么可捞的,但合作之后就会发现,在我这里可以得到双赢、多赢的结果。

  和苏宁董事长张近东电话“互骂”40分钟

  《产经周刊》:你和国美黄光裕掐架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是听说头两年做业务员的时候,你和苏宁老总张近东初次认识就在电话里面互相骂了近40分钟?是这样的吗?

      董明珠:是的,为了诚信。92年我刚接手江苏市场,和江苏五交化达成了地区代理的协议,江苏五交化前期为我们做了很多前期市场工作,格力在江苏也小有了名气。

      到旺季的时候空调好卖,苏宁的人说,董明珠,我给你500万,你马上给我货。到了这时候苏宁要给我500万支票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业务员都说应该拿,但是我说不能拿,因为我跟五交化有约在先,因为江苏地区是由他来代理,我就不能打破这个规矩,也不能见利忘义,我坚决把苏宁500万推辞掉了。

      所以我和张近东第一次认识就在电话里面互骂了40分钟,他说你这个家伙真不是东西,给你钱你还不要,我说我不是东西我也不给你货,你要货唯一的办法就是到五交化去取货。

      因为建立了非常诚信的关系,所以那一年我们江苏一下子就做了3650万,到94年就做了1.6个亿,而当时整个公司的实际年销售才4个亿左右。

  不得罪人当不成好领导

  《产经周刊》:后来你在很多场合说的“管理比营销更重要”,是不是因为你自己从营销岗位转战到管理岗位才这样说的?

      董明珠:以前做业务员,我一直认为营销比管理有挑战。但是回到公司当部长以后我才发现管理比营销更重要。为什么呢?回来后我发现1994年我们虽然销售了5个亿,但是年底退货都接近1个亿,应收款达到了5000万,不少退货回来一看里面压缩机都不见了,只有砖头,可想而知我们到底实际销售了多少。企业完全在靠银行贷款生存。公司管理混乱的情况让我触目惊心。

      董明珠:当时经营部二三十个人,每天上班就是一杯茶一张报纸,到了旺季的时候,业务员、经销商就来求他们,谁给钱谁就多拿货,一派懒散。看到这种情况,我就开始考虑要竖个典型来改变经营部懒散的局面。

      于是我就找了总经理从广西带来的一个员工,长期以来这个人在经营部为所欲为,所有员工也是看他眼色办事。

      当时我们企业规定经销商是可以“先货后款”的,很多的经销商也通过他开单把货发出来。有一个经销商常年的有500万的欠款,好在当时到了旺季货都卖了所以款还收回来了,那么我就立了一个规矩就是没有钱不能发货,把他的权利收回来了。

      权利收回来还不行,一次他依然擅自把没有打款的经销商的货给发了,抓到这一点我就给予了他全公司通报、罚款100元并扣一级工资的处罚。当时内勤人员工资只有800块钱一个月,扣一级工资还意味每月工资都要少80块钱,当时我也知道过了一点,但是我还是要坚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正气竖起来。

      总经理第二天早晨一早把我找去了,说不是没有损失吗?为什么还要罚呢?我说你是不是要等到这40万的损失实现了才罚呢?事情的严重性不是后果,而是过程。因为他是你带来的人,公司所有人办事现在都看他脸色,我今天这样做是在帮你竖立正气,如果你不支持我,否则这个部长没法做了。

      结果这一仗我就打赢了,这个员工被调到其他部门。无论是在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不得罪人当不成好领导,当然前提是首先要把自律抓好。

  在湖北首推“联合代理模式”

  《产经周刊》:97年你在湖北首先推出“联合代理模式”,能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董明珠:1996年到1997年,格力在湖北有四个销售大户,他们的业绩都很好。但是在1996年的空调大战中,这四家为了抢占地盘,开始向湖北及周边地区竞相降价,几个回合下来,格力空调的市场价格被冲得一日三变。最后其中两家奄奄一息,另外两家也元气大伤。

      为此,我好几次跑来湖北协调此事。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不如将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出资,各占股份,四家变一家,格力输出品牌和管理,占少许股份,年底共同分红,“五个指头握成拳”,统一网络、统一价格对外批货,岂不既整合了各自的资源,又避免内斗了吗?经过一番游说,1997年11月,湖北销售公司就成立了。第二年湖北区域的销售量取得了40%以上的增长。后来这一模式被我们迅速推广到全国。《产经周刊》:这一模式后来听说也存在某些缺陷。比如有的经销商乘机“剥削”二三级经销商,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一级商的口袋满满,二三级的口袋干巴巴”批零倒挂的现象。你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董明珠:我们主要对销售模式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我们更加注重终端市场,注重一级经销商和二三级经销商的利益平衡;区域销售公司也从一级批发商向管理型公司转型,主要负责区域性的市场开拓、网络建设、质量跟踪和服务指导以及企业形象宣传;各个区域以及各区域内统一价格、统一服务,不搞销售层层转批,不搞体系内、外价格双轨。

      2006年,为了维护多数经销商的利益,我们逐步加大了一些销售公司的持股比例,以优惠的价格向经销商定向增发了相当于总股本15%的股票,用资本的纽带,使经销商和格力的利益关系更加紧密。

      有人说我们这样做是在捆绑经销商,其实是经销商愿意与我们同舟共济。

  多点工业精神,少些商业投机

  《产经周刊》:2004年国美之争轰动全国。近年,关于家电企业是否应该自建渠道的争议不断,去年,格力与国美在某些地区又开始重新合作,是否意味着在与连锁卖场的博弈过程中,自有渠道的筹码在减弱?

      董明珠:自建渠道并不是因为从国美之争开始的,渠道早就有了。现在模仿格力的企业很多,企业也开始自建专卖店渠道,说明专卖店是成功的,或者是正确的,这不是我董明珠说的,是市场说的。这么多的企业模仿说明专卖店是合理的,学习的是先进的,不会学习落后的,因此我认为这种模式是先进的。

      我们的专卖店越开越好,越开越多,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格力品牌的凝聚力。多年来我们秉持着一种工业精神在做空调。这使我们的空调有了过硬的品质,所以我们才敢说六年免费服务,那是因为格力空调几乎不需要售后服务。所以消费者认可我们,他们要买格力的空调,而不管在哪里卖。

      我们自建渠道不是为了抗衡大卖场,如果这些卖场有诚意,能对合作者负责任,在这些方面达成共识,我们还是希望和他们合作的。

  (占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