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該為臨猗沉船事故負責? |
新華網山西頻道 2004-10-13 來源:太原新聞網 |
截至10月9日21時,臨猗“9·23”沉船事故發生後,先後共打撈出落水人員屍體25具,其中“十一”期間撈出6具。目前仍有24人下落不明,而僅張郭村就有近20人仍處于失蹤狀態。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張郭村成為這次災難受害最大的村莊?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河運管理“有點無面” 9月23日早晨,山西臨猗縣角杯鄉吳王渡口附近發生了特大沉船事故,擺渡69位農民過河的是一只無任何證照的農家自備船,這樣的無證自營船在角杯鄉與有證的合法經營船數量相當。 據該縣交通局統計,角杯鄉正在參加搜救的有證船共計8只,由吳王的王百鎖等7人擁有。無證封存的船共計7只,因事故沉沒的是張郭村樊宗義的船只。 張郭村和潘西、元上、楊范、吳王、姚卓、浪店是臨猗縣角杯鄉下屬的7個行政村,撤鄉並鎮前則屬于西張吳鄉。臨猗縣黃河沿線共有35公裏長,其中角杯鄉佔到15公裏。在這段沿河地帶,由于河道寬闊卻水流較小,近10艘無證小船在當地的黃河裏穿梭往來,任意拉人運貨,長期以來無人管理。 在角杯鄉幹了8年鄉道路管理員的劉寶業告訴記者,縣交通局從沒有給他講過船舶管理的事,更沒明確過鄉鎮船舶管理員的身份。原西張吳鄉道路管理員劉守平講,他對船舶管理的事一無所知。而在臨猗縣的交通局下面,設有一個海事管理處,原來的主任已退休,新任的全面負責人王勇10月2日才上任。 據王勇講,縣交通局對黃河碼頭和營運渡船的管理一直抓得很緊,從沒發生過任何意外。但對農民的自備船,以前沒有明確的規定,也不曾進行過嚴格管理。他還給記者拿出一份河南省的文件,準備將其加強水上安全管理的意見引進來,結合當地的實際,根據國家《安全生產法》、《漁業法》、《公路法》、《水法》、《防洪法》、《港口法》、《河道管理條例》和《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做好全面普查的前提下,建議領導協調有關部門,搞好水上安全的綜合治理。 而交通部關于《設置鄉鎮船舶管理員的若幹規定》中,有關“對農民專門用于農業生產的船舶不檢驗發證、對船工不進行考核發證”的規定顯然已經過時,不能確保數量日益增多的非營運船只的水上交通安全。但這樣的船只在角杯鄉就佔據了水上交通的一半。 灘涂開發“自主無序” 在張郭村對應的河面中央,有一塊較大的河心灘,當地人稱作雞心島,面積約有數萬畝,且四面環水,雞心島與張郭村民私設的渡口之間的水面約有100多米。 雞心島上,綠油油的全是種的棉花,白花花的是新耕的灘地,上面還有幾間簡易房。穿過張郭村與雞心島的黃河支流與從靠近陜西地界拐過來的黃河主流,在吳王渡口附近匯合。 當地政府鼓勵開發黃河灘涂後,來自臨猗各鄉的農民便開始在雞心島上開荒種田,共栽樹、種棉花和玉米約5000多畝。每天都有數十名甚至上百名農民和臨時雇工到雞心島上勞作,其中大部分人是角杯鄉張郭村的農民。 據了解,1996年,天氣大旱,臨猗縣兩個月沒下過一滴雨,張郭村的幾個人就合計能不能種河灘,反正那兒不缺水。鄰村的農民為了解決口糧問題,從那時也開始開發灘地。 開發河灘剛開始就像賭博,小麥收成不好,晚霜又常常把棉花毀掉。後來有人種棉花掙了錢,灘地便成了香餑餑。 1998年,相鄰幾個村子為爭地鬧到了鄉裏和縣裏,縣土地局的人主持過調解,最後確定了按村界向河面無限延伸的原則,這樣張郭村就擁有了最多的灘地。 該村村民告訴記者,縣裏曾出臺過好幾個文件,一會說有償使用,一會說誰開的歸誰,還說要向鄉裏交錢,但最後都沒有落實,河灘地一直處于誰開發、誰種植、誰收獲的狀態。去年棉花漲價以後,灘地更成了人們爭搶的寶地。于是就有人先開發再賣地,種一年給“地主”交150元左右,比包村裏的水澆地還貴。有的灘地一賣5年,一畝得掏300元,有的還號稱掏300元就可以永遠種下去。就這樣,河灘裏不僅有了棉花,一些“地主”還栽了不少樹和高桿作物。 據臨猗縣河務局調查,在該河段的成片林木共有近4000畝,是由運城市某林業局及某公司提供的樹種,為運城某造紙公司專門種植的速生楊。按照每畝110苗估算,總量估計近4000畝,且多數林木徑粗已達6厘米以上,有的徑粗已超過10厘米,樹齡至少3年以上。 去年5月30日,黃河管理委員會下文要求清理河道中的成片林木。臨猗縣河務局去年已清理600余畝,今年又清理了400余畝,但尚不足該局已查實的境內河道林木總數的三分之一。 根據《防洪法》的規定,嚴禁在河道中栽種高桿作物(如高粱、玉米)和林木及建築房屋。小麥、棉花和谷物,水政人員一般依經驗按低桿作物處理,而高桿作物的具體標準目前尚屬空白。 臨猗縣河務局對此認為,他們僅管河道中的高桿作物和林木的種植,棉花、小麥等低桿作物不阻礙行洪,不屬于他們的管轄范圍。 對此,該縣土地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河灘土地的開發利用不屬土地局管理范圍,土地局僅管理河岸上的土地。依據《河道管理條例》的規定,河道如何開發,應該由河務局統一管理。 政府部門責任劃分的疏漏,使黃河灘涂長期處于無序自主開發的狀態,基本上是屬于哪個村的地界就歸哪兒管。但張郭村一位村民告訴記者,由于長期無人管理,大家爭著開灘地,這樣遲早要出事,以前為爭地還打過架呢。 基層管理“有形無實” 張郭村村民樊宗義也在雞心島上開荒種地,樊宗義在當地喜好幫人,他經常把別人不用的自備船開上,免費擺渡上島的農民。大家都誇樊宗義熱心腸,尊稱他為“宋江”。 為了省錢,當地不少農民圖便宜免費搭乘樊宗義的船只,經常就有幾十人擠上來同船共渡,卻從沒有哪一位村幹部關心過這樣的做法存在的危險。 記者向角杯鄉黨委書記兼鄉長的李益照核實此事,李以工作忙為由拒絕採訪,還聲稱老百姓說啥都行。而該鄉的前任書記和鄉長,就因為農民上訪而不去處理,早在兩個多月前被免職了。 據村民反映,自1999年以來,由于該村兩屆沒有村委會,張郭村好幾年來有200多畝地一直是有人種地沒人交稅。村裏的土地底子不清,村裏的財務多年來從沒公開過。 該村一位老黨員還向記者證實,去年1月份,在該村的學校進行的新一屆村支委的選舉中,37名黨員僅有13人參加了選舉,就這樣由鄉裏指定,產生了本屆村支委。部分黨員曾多次向鄉裏和縣裏反映此事,縣委組織部也曾明確指出這屆村支委的產生不合法,但鄉裏卻一直沒有人處理此事,更沒人抓過當地的生產安全問題。 原任西張吳鄉副書記、現任角杯鄉副書記的李增強告訴記者,張郭村兩屆沒有村委會,村支委工作無力的事全縣人都知道,他還向記者證實該鄉沒有專門的河道管理部門。 在張郭村當了30年村幹部的樊自寬告訴記者,村裏種了這麼多的灘地,還有3只農民自備船,但村裏卻連著兩屆沒有了村委會,村支委脫離群眾工作不力,沒有人向上反映存在的危險,也沒人組織村民進行安全培訓,發生災難是難以避免的。(記者 費建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