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平)
25章 人脑“综合知觉积累”的机制构成
我们在人类意识起源的第三阶段——综合知觉积累的探索阶段,确认了客观的“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由于它直接关系到人的本性的构成和大脑健康运行的原理,需要重点并展开探讨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此之后,再继续推进“意识起源七段论进入第四阶段”。
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对“知觉心理现象”有很多研究。以前的研究是建立在人具备“意识”条件基础上的,且主要集中在视觉和触觉两个方面。知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卡尔·比勒认为:“知觉是感觉的复合体,表现为形的关系。”(据卡尔·比勒《心智的发展》)笔者认为,综合知觉包含了上述“知觉”概念,而且在高级动物无意识时也同样存在,它是以“形”为核心而综合链接的比复合映象积累更丰富的记忆存储,也是更进一步的大脑响应条件。
“综合知觉”作为研究人的“意识”产生之前很关键的积累阶段,不能像具备“意识”条件的知觉心理学那样仅仅把“知觉”限于视觉和触觉范围,它应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等所有感官器传入大脑的响应;也不能仅仅认为知觉就是“形的关系”的复合,它应该是高级动物们以“主映象”为中心的所有感觉条件响应信息传递的综合链接积累,它强调的是一切可感性信息的响应被脑神经相互链接后的综合的记忆存储和响应条件。这一观点从此贯穿全书,可以看作是本书相比卡尔·比勒认识的推进。
要指出,西方学者有关知觉“可自动完形”的说法,对研究人脑功能的形成和人类意识的起源具有较高理论价值。
实验课题(NO:08)是椭圆?还是弧线?
笔者根据“完形理论”画出两个简单图案,请读者参与后,分析一下尚未完成意识起源的高级动物和婴儿的综合知觉响应表现(见图六、图七):
(图六) ( 图七)
假设这两个图案中的“圆”,代表无意识的高级动物已经被多次响应并熟悉的某种食物的形状。而实际上两个“圆”并不是那种食物,因为它们都有缺口,只是个半圆,代表的是另外一种非能食用的物体。但是,高级动物们如果看到用“图六”那种方法来显示物体形状,均能根据自己熟悉的映象,把被遮盖住的这个“半圆”自动响应为那种熟知的食物,也就是自动根据记忆映象来“完形”,把“半圆”在头脑里反映成“完整的圆”,同时“垂涎三尺”。
西方的“知觉完形理论”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本书提出的“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比如,我们可以把图六中抽象“食物”的某一部分看作是高级动物较熟悉的“主映象”,那么图六中其它有联系的新信息,虽然被掩盖或被给予不确定信息刺激,但在被高级动物响应之后,它会自动联系已经熟知的“主映象”记忆来把它补充完整。人的综合知觉功能经常产生错觉的原理之一,也在于它有不可抑制的自动完形功能。
上面的图示,只是一种抽象的示意方法,综合知觉积累应该说在尚无意识的婴儿身上表现是丰富的。婴儿在摇篮里,她没有完全入睡时,摇篮不能停止摇晃,因为她对“摇晃”的综合知觉中正圆满着身边有母亲的“主映象”,如果没有完全入睡,摇篮就不晃了,母亲的催眠曲也没有了,婴儿就会有不良反应,哭起来。这时候,假设换一个人摇晃,母亲虽然离开了,但是在婴儿的大脑中则响应的仍然是母亲圆满存在,于是安然入睡。这就是利用综合知觉的“完形功能”养育婴儿的一种简单方法。
很显然,卡尔·比勒有关“自动完形”的高级神经学理论判断,显示的是人与其它灵长类动物相同的大脑功能。而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有别于其它物种,是因为人类还有功能更复杂、更灵敏的大脑。人脑是这个星球上动物世界千百万年进化的级别最高的成果。
人脑是结构和功能复杂的组织,是接受外界信号、产生感觉、形成意识、进行逻辑思维、发出指令产生行为的指挥部,它掌管着人类每天的语言、思维、感觉、情绪、运动等高级活动。人脑也是极为精巧和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是人体内外环境信息获得、存储、处理、加工和整合的中枢。因此认为,人的本性和人格健康状态主要取决于人脑生化记忆积累的形成状态以及链接状态。任何科学家研究人脑,都自然包含着研究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的意识形成,实际上也可以说研究人脑就是研究人性。可是,人性和人脑能不能完全局限于“大脑内部范围”来获得满意的科研成果?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大脑图谱联盟”完成了人类7000多例大脑微观结构的绘制工作。这项浩大工程直指的目标是要寻找到“人脑标准图谱”――即“正常人”的脑图谱的“范本”。目的是通过提供“健康范本”为脑科学家、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提供一个准确判断人脑疾病、预防精神疾病和及时培育健康人格、发达人脑的数字化模型。但是,正如负责这项计划的“大脑图谱联盟”的约翰·
在7000多例人脑微观结构采样中,没有一例人脑结构图像是相同的。
其实,用“差异量”来确定的“模糊范本”也毫无用途。微观结构图谱提供的是一堆数不清的生化积木,这些“积木”之间如何相互链接响应?又如何形成人脑功能?这才是真正的谜底。西方科学家所走的这段弯路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认识较为深刻的一方面是基因工程技术。而今,人们看到了人脑功能需要从分子、细胞、系统、全脑和行为科学等不同层次进行研究和整合,才有可能揭示人性和人脑的奥秘。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专门的脑科学研究。美国把20世纪最后十年定为“脑的十年”,欧洲确定了“脑的二十年研究计划”,日本将21世纪视为“脑科学世纪”,脑科学的研究热潮遍布全球,也同时成为21世纪前沿科学领域的最大挑战。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共同提出了“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的三大目标。人们曾经普遍相信“大脑微观结构图谱”一定能揭开人脑奥秘。
今天,我们看到,美国脑科学家用当今最先进的电子扫描仪所完成的一项工程浩大的科研成果,不是一份认识人脑的的好答卷。笔者对脑科学的基本看法是:人脑的健康发达、人性的完美无缺、人的精神状态的“正常人”标准,仅仅依靠脑结构图像的静止状态并不能真实反映出来。
人脑的微观结构的形成过程,是“信息与响应”的介质运动和积累过程;人格和人的意识形成过程,也是“信息与响应”的脑生化物质板块的记忆积累和链接响应过程;人脑和人的精神是否处于健康状态,完全取决于人的记忆积累和脑生化物质的优势响应条件。这种因自身记忆积累的变化和外界信息的变化而链接、而响应的过程,只能因不同人脑的优势链接条件来确认。因此,人格、人性、人的精神状态和人们在相同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何种不同的意识,均与人脑的各不相同的记忆链接优势有关。
那么,人脑基本的优势响应条件如何因人界定呢?
让我们从人脑记忆积累功能的简单道理说起。人的有感觉(无感觉记忆规律属于另一研究范围)的记忆规律一直遵循着三种基本的存储和链接条件:
一是从某种感觉到某种感觉的综合记忆的延伸。
二是从一种概念到另一概念的逻辑记忆的延伸。
三是上述两种记忆功能的互动和延伸。
心理学家们可能多数都会比较容易发现和认可这三种记忆延伸的一般规律。而难以理解和发现的是第一种记忆延伸规律,可能还包含着人脑进化的另一种结果,即:第一种从感觉到感觉的记忆延伸,必然促成人的“综合知觉”达到神经传感响应提升至高度灵敏的状态。这就是不同于“概念系统积累”的“综合知觉积累”赋予人脑的高级神经功能。
从本章开始,我们需要重点要解开的人脑奥秘是:“综合知觉”在人脑记忆中的形成机理及其与意识产生、与人性形成的关系。因为从概念到概念逻辑记忆的延伸拥有人类对概念统一定制的形式上的确定性,这种从定则到记忆存储的概念反映规律,早就被形式逻辑学揭示出来。本书不予重复讨论。而且,从人们的所学积累及其信仰上就可以判断人性的一半,这已经不是什么“奥秘”,人脑与人性真正的奥秘,是综合知觉积累。
人脑对外界信息的响应有一种永恒的现象,即“前人类”和现代婴儿初始形成的有感觉的记忆积累都是各种熟悉的事物映象。这些事物映象起初没有包含任何理性内涵,即没有包含明确的概念定则。当各种熟悉的事物映象形成记忆深刻的感觉差别之后,大脑响应条件就会出现两种进化表现,也可称之为脑神经突触链接机制的刺激生长发育表现,体现为:
其一,综合知觉“多中心”链接积累的简单道理。“前人类”或现代婴儿可以通过对熟悉映象和习以为常的生理上的刺激感觉,产生对陌生的、新鲜的事物映象拥有新奇感,并通过已经习惯的感觉,对新的映象信息具备类似初级直觉的无意识响应――比如新奇感或陌生感。不同事物映象的感觉差别经过不断尝试体验,当日益积累到为可区隔不同的熟知感觉,或对不熟悉事物映象有新鲜感觉和异常知觉时,也就可以转变为人脑自发进行模糊判断的初始响应条件。这种基础性条件,可以在人脑中不知不觉地演变形成,并逐步发展成有判断有选择内涵的直觉,即具备方向性的“模糊意识”产生。
其二,综合知觉“同一个中心”链接积累的简单道理。“前人类”和现代婴儿在不自觉的丰富脑记忆积累的过程中,最初不仅是对不同事物映象的信息刺激在有感官感觉差别中,分别形成不同事物映象的“多中心”记忆积累,同时,对所有新的感觉信息也要联系同一个记忆中心――即同一个事物“主映象”来产生记忆积累。人类的“知觉”积累,不是卡尔·比勒所阐述的单纯的“形的关系”,也不是只有两个或多个事物映象的链接和复合关系。任何感官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都要在人脑中实现自动链接形成“综合知觉积累”。而“综合知觉积累”必须以视觉为核心,即以相关“主映象”形成各种各样的链接起来的感觉才能构成人脑对外响应的灵敏条件,并构成人脑进化的外在表现。这种综合知觉可以达到极为灵敏程度。比如婴儿只听到轻微脚步声,即可刺激唤醒对整个母亲形象依赖性的哭声或笑声。
上述第二观点,就是从本章开始所要重点解释的人脑功能在其形成和发展中,不可违背的大脑微观介质运动状态和链接条件――“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即人脑“综合知觉积累”基本规律。它与无感觉记忆积累、与“概念系统积累”将共同构成解释人格、人性和人脑是否能够保持健康运行的基本原因。
为了确证这一定律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普遍性,读者不妨反向思维一次:“有没有某种外界传递来的感觉上的信息,可以在人脑中不链接表现为‘外形’或‘模样’的相关‘主映象’而进入人脑记忆积累的?”
我们回答:这种例外,只有违反人脑正常综合知觉积累情况下的例外。(2008年加注:这种例外将构成精神病根源之一,也可能构成人脑“天才”的特殊响应条件。读者从其后多处阐述和例证中可认识一个科学道理:“天才”头脑与精神病头脑往往仅隔着一根头发丝的差别,极易误判。)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们在认可原创性科学发现时,总是习惯于只认可实验室里产生出来的“新发现”,以为那才正宗。笔者认为,表现人类大脑灵敏响应条件的“综合知觉积累”赖以形成的“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不应该在实验室里被某种设定前提条件的“实验”所产生,而应该产生于真实、广泛的“生活实验室”里。下面,我们开展一次包括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也可以参与的科学实验。
实验课题(NO:09)综合知觉怎样积累,怎样响应?
第一次实验:夜深人静时,邀请瑞典皇家科学院首席院士坐在书房里背对门口静静地埋头看书。这时,胡志平轻轻走入,在其身后叫一声“doctor”。院士听到这来自异国的陌生的声音,必定要回头察看。当他发现原来是一个“新学生”时,即可把上述感觉中的异国声调联系着学生的外形模样,形成记忆。
第二次实验:院士经过与学生的多次接触,已经形成了对“胡志平”的某种感觉上的综合记忆积累。于是,再回到前次实验的条件下。学生在夜间又习以为常地走进书房,轻轻在背后叫一声“doctor”,这时,院士完全可以不回头也不抬头地询问:“胡,是你吗?有事要请教吗?”这种表现,就是“综合知觉积累”在人脑记忆中的对外响应表现。因为在院士的头脑中,与胡志平外表可以链接响应的各种相关的感官感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等)都围绕胡志平的模样而形成了院士大脑中的综合记忆积累和对外响应条件。
(2008年加注:综合知觉积累的原始机理就这么简单。就是这种简单机理可以成就人脑最复杂的对外响应功能,包括后来链接常用概念的直接响应。也正是这种之初看起来很简单的人脑记忆机制,最终成就了人类意识的起源。科学在我们身边,它需要悉心观察和发现。)
第三次实验:还是回到第一次实验的条件下。夜间,正在静静埋头看书的院士,忽然听到背后有一种异样的怪叫声。他吃惊地回过头来,却什么也没有发现。于是,这种没有确切“主映象”链接条件的感觉,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听见响动的人并不在意而没有形成自觉的记忆;要么,这种刺激过强的感觉在进入人脑后,由于没有相关“主映象”能形成脑生化物质积累的记忆链接复合,而转变成烙印深刻的记忆碎片――成为大脑中活跃的零星的生化物质积累,这种脑生化介质的微粒子结构,因外界信息刺激较强以及没有相关“主映象”链接的原因,将会暂时处于不稳定状态――短时期内,它会推动着脑神经突触不断激活并寻找相关事物映象在脑内的记忆链接,从而导致大脑兴奋,导致神经衰弱或把破碎记忆带入梦境。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残缺记忆积累”。也就是相对于人类正常所需要的“综合知觉积累”,它是不完善、不正常的记忆,是人脑中没有形成稳定的综合知觉链接条件的零星生化粒子记忆结构。
人脑正常的生化记忆积累,均要在脑内链接组合成体现人脑不同结构状态的“生化板块”。这是“大脑图谱联盟”用7000多例数字化人脑结构图像已经显示的微观实况。但是,7000多例静止的图像看不见的“信息与响应”过程之一,如“残缺记忆积累”的生化物质形态与正常记忆板块的关系如何?按照对应链接条件分析,“残缺记忆积累”正如上个世纪脑科学家发现的那些只“记录”个别信息的少量生化介质的零星排序组合一样,由于没有稳定的链接条件,它在松散的脑生化结构组织间隙中,就像没有“集体归宿”的“漂浮物”,可以因其它神经作用力随时游荡起来。对“前人类”和现代婴儿来说,它将促成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对有意识的人来说,不仅能促成无意识条件下的心理活动,也能促成有神经感觉的明确疑问,并同时能促成对发出同样怪叫声的外界“主映象”拥有比他人更敏感的大脑响应条件(这就是特殊响应条件)。
人们会从身边观察到,一旦有相关事物映象面对这种敏感大脑,他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素质比任何人都好,直觉尤其灵准。人类通过感官感觉或无感觉进入人脑的“残缺记忆积累”是需要继续与外界“主映象”链接补充的记忆积累,也是不可在同一时期积聚太多的大脑健康条件。对有意识的人来说,如果人脑被感官接收的“残缺记忆”太多,人就会变得疑神疑鬼。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和意志来调控,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很大。梦境中的许多破碎映象恰恰反映的就是某些“残缺记忆积累”的激活状态。我们从后一章节的研究中可以理解到,建立在“信息与响应”基础上的“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能够清清楚楚地揭示某些人为的做法可以改变对象人生的技术操作过程。
“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表达了人脑基础性功能的三个十分灵敏的脑生化微粒子的运动机制状态。
一是感官的各种感觉均要联系相关事物实体映象形成生化形态的“综合知觉积累”;
二是外界相关的各种感觉信息刺激,容易激活已有的脑生化相关“主映象”记忆;
三是大脑中既有的各种“残缺记忆积累”容易对外界相关事物映象产生灵敏响应。
人脑“综合知觉积累”的三种互为联系的灵敏机制,就是“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的全部内涵。三个灵敏机制中,体现脑生化微粒子运动的“第一灵敏机制”是人脑基础性功能的首要体现。
人体感官器产生的相关感觉,可以在大脑生化物质板块中链接相关的事物映象而形成同一个“综合知觉积累”。这是因为,人体机能对外界信息产生的不同感觉,可以刺激体内脑内产生对应的、不同的生化介质运动。道理一样,类型相同的感觉,刺激大脑神经突触所分泌的也是相同的神经信息(生化微粒子传递运动),这些性质相同的生化粒子容易在脑内相互链接、排序、组合,而形成相互联系的生化记忆存储单元。
“对应链接条件定律”可以支持脑科学家们进一步判断:人体机能所产生的每一种感觉都会有对应的生化粒子通过遍布体内的神经通道传给脑神经突触“写”进大脑。而大脑内的不同的生化板块结构,实际上也能代表人体机能以生化物质运动产生不同感觉为特征的各种“综合知觉积累”的起源、差别和此后链接“概念系统积累”的状态。
笔者相信:美国“大脑图谱联盟”完成的7000多例人脑数字化图像,其所显示的复杂的人脑生化板块结构状态,只要经过板块间的生化成分(2008年加注:如果数字化图谱包含了区别生化成分数据的话)对比实验分析,一定能发现板块与板块间的生化粒子成分很不相同或者粒子排序组合状态也不相同。外界同类信息刺激,使人体产生相同感觉;相同感觉推动对应的神经信息(生化介质运动)使脑神经突射、增加或改变同类生化记忆的组合与存储。
我们把上述人脑记忆功能概括称为:“同类感觉易相互组合记忆”和“冲突感觉不易相互链接”的两个相辅相成原则。它反映的是人脑微观物质运动领域同类生化粒子在记忆存储过程中体现“对应链接条件定律”的排序组合规律。当然也是“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的微观物质运动基础。外界相同的、相关的“主映象”信息刺激感官,并推动体内介质成分涌入大脑,因给予同一个人综合知觉中的优势感觉相同,其介质运动成分毫无例外也是相应的。如果是外界同一个“主映象”造成了冲突的、相反的感觉,则是推动另一种生化介质运动与曾经记忆的相关“主映象”所链接的不同的生化记忆存储发生不可对应的接触反应,这种冲突性的生化物质的相遇和反应,如果集聚太多,则将造成精神痛苦(比如:焦虑)或精神分裂(比如:狂躁、抑郁)。
为什么人的综合知觉要依赖“主映象”为核心呢?即人脑基础功能中生化微粒子运动的第一灵敏机制的根源是什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所有人都不能摆脱一种同样的现象和规律:有人确切闻到了某种异味,他绝不认为这就是发现了什么,而是必须视觉发现这种发出异味的相关事物映象,他才说“我发现了”。有人夜间确切尝到了某种从未尝过的好吃味道,他也同样不认为自己发现了什么,而要在灯光下仔细看一看这种好吃食物的色泽外形,才认为“我第一次尝到这种食物”。有人确切听到了有人呼叫自己,他虽然应声答应了却照样怕自己听错,必须回头看看究竟是谁,才确信“真的有人呼叫自己”。
再看看盲人的表现:先天性盲人是以触觉来把握外界事物映象的。他们不能直接以视觉去感觉事物映象信息,但是,长期积累的丰富的触摸感觉则可以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实体信息思维条件”――类似于对视觉映象的外形感觉的记忆积累。我们再就此一前提条件做一种实验:在寂静时突然造成异动声响。请看:明眼人听见响声,会应声回头观察;盲人听见响声之后的表现不是应声回头,而是出现警醒和思考状态!――可能是在通过实体信息记忆存储展开形象思维吧。他们是通过大脑对触觉信息积累的事物外形(由于是触觉不是视觉,而以“外形”替代“映象”一词)来链接其他感觉。
原来,盲人也同样需要用“事物外形”链接各种感觉来形成“综合知觉积累”!说明人类大脑的基础性功能几乎不能因其他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因为人脑的进化历程是相同的,功能也是大致相同的。眼睛失明了,大脑功能不变。
再问:为什么所有人在以感官感觉为基础形成“综合知觉积累”的过程中,都要自觉遵循“眼见为实”的规律呢?也是说:为什么所有人都要以各种事物映象为核心形成“综合知觉积累”呢?这里,就涉及到了宇宙形成的根本原理问题。宇宙的起源是时间和空间的起源。
宇宙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以时间和空间的四维方式而存在的。同样,人的知觉形成记忆积累也必须高度依赖“时间”和“空间”来把握事物映象的存在和消失。比如,我们初始发现某种事物映象,到这种事物映象消失――这是有时间过程的感官感觉。比如,我们能看到某种事物映象的具体模样和形状大小――这是物质占有的空间信息所带来的实体感觉。
所有感官的感觉都是物质传递的感觉。声音是物质的声音;气味是物质的气味;形状是物质的形状;色彩是物质的色彩;酸甜是物质的酸甜;信息是物质的介质运动和传递,等等。如果宇宙间可听到种种声响却看不到发声物体,可悉知噪杂凄厉的哭喊声却没有一个人影,可闻到烹饪飘香却在周围是一片空旷天际,可体味各种感官感觉,但就是没有实体感觉,一切都是空的虚的――这将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鬼蜮世界!一个令人不敢继续想象的恐怖宇宙!
正因为人类的所有感觉都必须联系着各种物质实体,所以,人脑以感官感觉为基础的“综合知觉积累”也就必须以实物映象记忆为核心。正因为处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每一个人,无法拒绝暂时的或永久的“残缺记忆积累”侵入人脑,所以,人才会有不安和疑惑,才会有猜想和噩梦,才会有焦虑和躁动,才会有各种心理负担和心理疾患――这是弗洛伊德没有发现的道理。
正因为人的肌体和感官可对各种各样的外界信息产生响应,也由于古人谁也发现不了那些微粒子运动从微观领域改变人类命运的“实体映象”,所以,人们才会相信有一个看不见的“上帝”在主宰我们的命运。
正因为人脑中浮现的许多“残缺记忆积累”都需要链接一个实体映象,才能安定心灵释放困惑,所以,人们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才塑造了无所不能的“佛祖”、“神像”和“圣母”来做残缺记忆和不良心理的精神统帅――用拟造的“实体映象”――用迷信和崇拜的简单链接方法来综合残缺记忆,使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得到慰藉。也正因为许许多多“残缺记忆积累”给人类带来了困惑,所以,才有一代代科学家把探索和发现各种物质实体的存在和变化状态,延伸到了浩瀚的太空和亿亿万分之一厘米的微粒子领域,延伸到了知觉以外的那个世界,并推动着科学事业向宏观和微观两极深入发展。
每个人的综合知觉积累,都要自发遵守稳定的、正常的“主映象链接补充定律”。没有遵守正常知觉记忆而闯入人脑的“残缺记忆积累”,是人脑中需要自发完善的不稳定的生化粒子成分。它们或成无意识心理和梦境的根源,或是精神疾患的根源,或是天才响应条件的根源。总之,与人脑产生意识后的“后天”意志磨练成就不同,与其后人生机遇或形成某种信仰使综合知觉积累完善状况不同,上述几种根源将分别消失或分别改变人的命运。
(不得翻印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因至今未签出版合同,而未做最终校对,请网友以正式出版物为准。)
查看更多胡志平文章:http://huzhip9.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