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和麦凯恩谁将入主白宫?虽然在投票前大势明显,但评论家仍然不愿意作预测。
从民调上看,奥巴马已经大幅度领先。但是,今年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性选举,可能诞生第一位黑人总统。这超出了美国人既有的经验,也使人们对根据过去的经验模式操作、在正常时期也经常犯错误的民调更难以相信。另外,民调本身也不稳定。比如,综合几家全国性民调,截止到10月29日为止,麦凯恩把他落后于奥巴马的六、七个百分点缩小到了五个百分点。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则麦凯恩到大选日几乎可以追平。几个关键摇摆州的比分,也逐渐接近。在佛罗里达,几天前奥巴马还领先五个百分点,现在则是以47%-45% 领先两个百分点。在俄亥俄,奥巴马本来建立了十四个百分点的优势,现在则缩小到九个百分点(51%-42%)。另有一民调则显示麦凯恩仅仅落后二个百分点。麦凯恩的竞选班子发布备忘录,称他们将创造自1948年杜鲁门以来最大的翻盘,其中一个最大的理由是尚有9%的选民还没有作决定。一般而言,现在还不作决定的人,多是对奥巴马有疑虑,他们会在最后时刻倒向麦凯恩。这在预选的奥巴马和希拉里之战中不断得到证明。麦凯恩自然也信誓旦旦,说要用选举结果开嘲弄一下那些分析选举的专家。
不过,选举的势头显然在奥巴马一边。这里除了最近的金融风暴外,也并不全是运气。首先,从2000年以来,历次选举,选民在政策上都倾向于民主党,只是民主党候选人缺乏个人的政治魅力,让布什连赢两届。可见,共和党在对民主党的“政策赤字”积累太多。比如,减税是共和党的看家法宝。自1980年里根以来,共和党每以减税来击败民主党,至今也是麦凯恩经济政策的核心。但是,最近《华尔街日报》和NBC的联合民调显示,奥巴马在税收问题上领先麦凯恩14个百分点。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赢不了,共和党还凭什么赢呢?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既非“油嘴滑舌”、在台上和老婆上演激吻秀的戈尔,也不是木头人克里。奥巴马是个人魅力型的政治领袖,其在选民中的个人喜好率为62%,麦凯恩则为56%。民主党前两届大选在这方面的劣势,现在成了优势。
奥巴马不仅有个人魅力,而且本党的气候也能够让他将这种魅力充分展现出来。这主要是因为他的政治主张代表了民主党的主流,他不需要违心迎合,能够保持其人格的完整性。2000年戈尔竞选时,党内很多人就不喜欢他。但是,他是副总统,如同太子即位,大家只好接受他。2004年民主党最倾心的其实是迪恩,但是为了找一个最有可能击败布什的候选人,就“和迪恩约会,和克里结婚”,选了一个自己并不很喜欢的候选人。这次奥巴马在预选中则以“希望”为号召战胜以“经验”为招牌的希拉里,结束了这一局面。奥巴马是民主党人理想中的候选人,而不是向现实妥协的结果。所以,民主党一方的士气明显超过了共和党。捐款、志愿人员也多得多。
与此相对,作为中间派的麦凯恩不是以右翼为基础的共和党的理想候选人,而是他们不得不接受的候选人。麦凯恩为了拿到本党提名,不得不放弃许多个人的主张和原则,委曲求全。比如,布什的减税案,他当年投票反对,如今则将之奉为竞选的经济政策核心。他的最大优势,在于他对中间选民有巨大的感召力。但是,为了照顾本党的既得利益,他不得不向右靠,这就等于放弃了中间选民这一重要的社会基础。再如他的副总统候选人,据说首要人选是原民主党人利伯曼。但右翼闻风而动,威胁要在共和党代表大会上发动代表团否定利伯曼的提名。这才使佩林出场。有论者说,佩林如今已经是麦凯恩的负担。从得罪中间选民这点来说确实没错。但是,没有佩林,本党的主流就不会支持他。他要靠佩林稳定后方。让一个中间派走右翼路线,自然未战先败。乃至到了最后阶段,麦凯恩阵营内的矛盾公开暴露。佩林不仅不断表示自己对麦凯恩的战略有不同意见,甚至还出现了她的助手和麦凯恩的助手相互攻击的局面。中间选民在六月以前,还明显偏向麦凯恩,但现在则以48%比41%的优势支持奥巴马。这就是麦凯恩向右转后不得不支付的代价。麦凯恩照着别人的本子念经,几乎已经丧失了自己的品牌。
在许多共和党人看来,奥巴马胜局已定。麦凯恩唯一的获胜希望,就是引起选民对奥巴马的不信任。这里剩下的王牌,就是炒作奥巴马的牧师Wright的反美仇恨言论。毕竟他是奥巴马二十年多的精神导师。但是,麦凯恩严令禁他的竞选利用这一题目。这时又是佩林率先出来对奥巴马发起最后攻击,称他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前发言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Rashid Khalidi是政治盟友。麦凯恩则要求《洛杉矶时报》公布其掌握的奥巴马和Rashid Khalidi五年前聚会的一段录像。如果这段录像能象Wright牧师反美仇恨言论的录像一样在网上火爆,确实可能成为翻盘的“十月惊奇”。只可惜现在人们还没有看到这段录像,对其内容也不清楚。从民调上看,在佛罗里达、俄亥俄、宾西法尼亚这三个关键州,麦凯恩在没有上过大学的白人选民中,最近支持率攀升得最利害。这个群体也是种族情绪最强烈的选民集团。如果仅从胜败的角度来考虑,这也确实可能是麦凯恩的最后机会了。